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47|回复: 1

浮针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复制链接]

818

主题

809

回帖

403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031
发表于 2014-9-17 16:3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目的:观察浮针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54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27例和注射组27例,分别进行浮针治疗和注射治疗,治疗前、治疗15分钟后、治疗2周后应用VAS对疼痛进行评估,治疗2周后进行综合疗效评价。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浮针治疗15分钟后疼痛开始显著轻减((P<0. 05) ,注射组在治疗2周后疼痛显著减轻(P <0. 05);与注射组比较,浮针组在治疗后15分钟止痛效果显著(P<0. 05);浮针和注射疗法对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均有疗效,浮针疗法的疗效优于注射疗法。结论:浮针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疗效显著,即时止痛效果明显。
    关键词:浮针;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疼痛;疗效
第 3 腰椎横突综合征是临床引起腰腿痛的常见病因之一,是因腰部劳损、筋膜增厚、粘连等对通过其间的腰脊神经后外侧支产生卡压所致腰、臀部酸痛及腰部活动受限为主的综合征。自 2006 年以来,笔者运用浮针治疗该病27例,并采用穴位注射疗法作为对照,发现浮针治疗第 3 腰椎横突综合征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 3 月以来用浮针治疗第 3 腰椎横突综合征病例 54 例。
其中男性 39例,女性 15 例;年龄 2371 岁,平均(39.30±5.70)岁;病程6 个月至 11 年,平均 2.7 年;单侧发病 41 例,双侧均发病 13例。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成 2 组,27 例采用浮针治疗(浮针组)27 例采用穴位注射法治疗(注射组)。经 Two-SamplesT Test,提示随机分组均衡。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①有突然弯腰扭伤、长期慢性劳损或腰部受凉史;②一侧或双侧慢性腰痛,晨起或弯腰时疼痛加重,久坐直起困难,疼痛可向下肢放射至膝部;③第 3 腰椎横突处压痛明显,并可触及条索状硬结;④X线摄片示有第 3 腰椎横突过长或左右不对称。
1.3 治疗方法
1.3.1 浮针组   患者取俯卧位,在腰部第 3 腰椎横突部寻找最痛点。常规消毒后,在最痛点左右两侧 610 cm 处进针。使用一次性浮针,与皮肤呈 1525°角快速刺入皮肤到达肌层,轻轻提拉针座,使针身离开肌层,退于皮下,做好运针准备。运针时,单用右手,沿皮下向最痛点推进。在整个运针过程中,右手感觉松软易进,病人没有酸胀麻等感觉。运针深度一般掌握在 2535 mm 之间。对范围较大的疼痛,可做扫散动作,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座,使针尖做扇形运动,重复数次,至疼痛减轻或消失为止。有些患者只有在做弯腰等运动时才能表现出来,若俯卧压痛不显,就让患者站立弯腰,使疼痛位置、程度明确,保持该体位行浮针疗法。当最痛点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后,抽出针芯,用胶布固定好留于皮下的软套管,留置 48小时。留针期间应注意保持针刺局部干燥,防止感染。48 小时后隔天治疗 1 次。
1.3.2 注射组   患者俯卧位,嘱其放松腰背部,在骶棘肌外缘摸到第 3 腰椎横突尖部,并探明周围阳性反应物,用龙胆紫做标记。常规皮肤消毒后铺巾,取 7 号穿刺针沿标记点
垂直刺入皮肤直达横突尖部,回抽无血液后,将准备好的2%利多卡因 3 mL、强的松龙 25 mg、生理盐水 5 mL 的混合液注入横突尖周围及阳性反应物内,作充分浸润后出针,敷料
敷盖针眼并胶布固定。每隔 6日注射 1 次。
1.4 疗效评定   全部病例在第 1 次治疗前后及 2 周后均进行目测类比定级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2 周后进行综合疗效评估。
1.4.1 目测类比定级法    对疼痛进行评估,在纸上画长度为 10 cm 的线段,等分为 100 段,0 cm 端表示无痛(评估为 0)10 cm 端表示疼痛难忍(评估为 10 ),让患者用笔根
据自己感觉的疼痛程度在线段上划上相应的点。治疗前及治疗后 15 分钟、治疗 2 周后应用 VAS 对疼痛进行评估。
1.4.2 综合疗效评价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痊愈:腰痛等临床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活动功能恢复。好转:腰痛等临床症状与体征减轻,活动功能基本恢复,劳累后仍感觉疼痛不适。无效:腰痛等临床症状与体征无改变,活动仍受限。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3.0 软件包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pairedt-test,或 group t-test,综合疗效评价采用 Chisquare testP0.05 认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VAS 结果提示:治疗前 2 组病例 VAS 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浮针治疗 15 分钟后疼痛显著减轻(P<0.05),浮针组(P<0.01)和注射组(P<0.05)在治疗 2 周后疼痛均显著减轻;与注射组比较,浮针治疗在治疗 15 分钟后即时止痛效果显著(P<0.05),明显缩短了疼痛时间。综合疗效评价提示:浮针和注射疗法治疗第 3 腰椎横突综合征均有明显疗效,浮针的疗效优于注射疗法,但两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典型病例
吴某,男,32 岁,2007 年 7 月 6 日就诊。主诉:腰部酸胀痛 3年余,加重 15 天。患者 3 年前打球扭伤腰部后,每逢阴雨天气自觉腰部酸痛,晨起床及劳累后加重,无下肢放射痛。半月前负重物后腰部疼痛明显加重。查体:腰部活动受限,腰椎两侧肌肉紧张、痉挛,第 3 腰椎横突处有条索状物,双侧压痛均明显,余未见异常。腰部 CT 检查提示第 3腰椎横突过长。西医诊断:第 3 腰椎横突综合征。采用浮针治疗,定位第 3 腰椎横突尖部最痛点,距痛点 6 cm 向左右痛点各进 1 针,患者即述疼痛减轻。反复扇形运动,疼痛进一步减轻。留针 48 小时。隔天治疗 1 次,共治疗 4 次。患者腰痛消失,局部条索状物不明显。随访 1 年,未见复发。


818

主题

809

回帖

403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031
 楼主| 发表于 2014-9-17 16:37:14 | 显示全部楼层
4 讨论
浮针疗法是一种新型的物理治疗方法,它主要运用浮针针具(简称浮针)为治疗工具,以局部病症为基准,在病痛周围进针,针尖对准病灶,针体沿浅筋膜(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行进;相对于传统针刺方法而言,按部位选点、在病灶周围进针、皮下浅刺、不要求得气、针尖必须直对病灶、留针时间长的特点,主要用于治疗局部的病症,对位置明确、局限性的病理性疼痛作用快捷,疗效确切。
第 3 腰椎位于腰椎的中心,活动度最大,其两侧横突较长,横突上有腰大肌和腰方肌的起点,亦有腹横肌、背阔肌的深部筋膜附着,还有一些小的肌肉附着。腰部和腹部肌肉强力收缩时,此处受力最大,易致附着的肌肉撕裂损伤,损伤后易继发无菌性炎症,使邻近神经发生纤维变性,引起第 3 腰椎横突综合征。浮针治疗有较强的拟交感神经抑制作用,可以缓解肌肉紧张,直接纠正肌张力的不平衡,改善血液循环,进而逐渐改变组织的变性,提高痛阈,使患者的痛苦减轻乃至消除。在中医学属腰痛范畴,主要是由于肾虚腰腑失养,风寒湿邪侵袭腰部,痹阻经脉;或劳损闪挫致使局部气血痹阻不通,不通则痛,从而出现腰痛症状。浮针通过针刺病灶附近的结缔组织,反复运针,达到疏通经脉、调畅气机、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的效果,对局限性疼痛有显著疗效。
黄泳等研究表明浮针疗法在镇痛方面优于常规针刺法,尤其表现在首次针刺以后。笔者研究发现,浮针对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有显著疗效,特别是首次针刺时止痛效果明显,这与以往的研究观点一致。
浮针疗法简明易学,不需要很专业的针灸、腧穴理论,能迅速解除疼痛,大部分痛症在进针完毕即可收效,留针期间仍可缓解疼痛,并可自由活动,安全无副作用,远期疗效显著,具有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6-17 14:16 , Processed in 0.376674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