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4-9-23 09:18 编辑
摘 要:回顾并总结了以蒙医艾灸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30例患者,认为蒙医艾灸疗法能缓解该病的症状,延缓病程的发展,积极及尽早地用蒙医艾灸疗法治疗此病可以促进病情康复。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蒙医艾灸疗法;临床体会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临床以间断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为主要症状。属蒙医学“宝日”病等范畴。现代医学尚未完全探明其病因。因该病多缠绵难愈,反复发作,治疗上颇为棘手。据调查统计,患该病的人数众多,且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故寻找有效治疗方法是当务之急。蒙医传统疗法之一的艾灸疗法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及发展前景。笔者在内蒙中蒙医院工作期间,采用蒙医艾灸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0 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例患者 30 例,年龄 22~50 岁,平均 30 岁,男 17 例,女13 例;病程最短半年,最长 30 余年,平均 14 年;病情轻度 16 例,中度14 例;病变部位直肠乙状结肠13 例,全结肠 10 例,直肠 7例。 1.2 诊断标准:参照 1993 年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与疗效标准》和参照高等院校教材《内科学》(陆再英,钟南山主编)有关标准,全部病例符合以下诊断条件:具有慢性腹泻黏液血便、腹痛,呈慢性反复发作性或持续性,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史在3 个月以上;钡灌肠见结肠管缩短,结肠袋消失,结肠呈管状外观,部分病例有多发性假性息肉表现;纤维结肠镜检查见受累结肠黏膜呈多发性浅表溃疡,伴充血,水肿,大便培养排除菌痢、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等特异性感染性结肠炎及肉芽肿性结肠炎。其它表现有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及肝大等;左下腹可有压痛,有时能触及痉挛的结肠。常见的全身症状有消瘦、乏力、发热、贫血等。有少部分病人在慢性的病程中,病情突然恶化或初次发病就呈暴发性,表现严重腹泻,每日 10~30 次,排出含血、脓、黏液的粪便,并有高热、呕吐、心动过速、衰竭、失水、电解质紊乱、神志昏迷甚至结肠穿孔,不及时治疗可以造成死亡。轻度:通常仅累及结肠的远端部分,病情轻,腹泻每日少于4 次,腹痛、便血清或少见,缺乏全身症状和体征。中度:介于轻度与重度之间,起病突然,腹泻每日 4~5次,为稀便和血便,腹痛较重,有低热,体重减轻,食欲减退,可有肠道外表现。重度:起病急骤,有显著的腹泻、便血,有持续的严重腹痛,可出现低血压,甚至休克。 2 治疗方法 2.1 穴位:胃穴(第十二椎间)、脏腑总穴(第十五椎间)、结肠穴(第十六椎间)、降火穴(棘突下两寸旁开一寸三点)、结肠皱穴(脐旁开一寸)、大肠下穴(脐下两寸)。 2.2 操作:包括银针间接艾灸法和用姜间接艾灸法。银针间接艾灸法:患者取仰卧位或俯卧位(按穴位),常规消毒后,选穴以胃穴、脏腑总穴、结肠穴为主,再辨证局部或远端取穴,用规格为0.30mm×25mm ~0.30mm×40mm 的毫针直刺 1~1.5 寸降火穴、结肠皱穴、大肠下穴,斜刺 0.5~0.8 寸胃穴、脏腑总穴、结肠穴,然后在其针柄处放置准备好的艾条并将其点燃,等艾条燃烧成灰后即可;用姜间接艾灸法:先将姜片切成一寸厚,放在局部穴位上,然后把备好的艾条放在其上进行燃烧,烧成灰后即可。将此操作进行3 ~ 5 次。 2.3 饮食起居调理:饮食以清淡、高热量、少油腻、少纤维易消化、富营养为宜。发作时一般进流质饮食,病情严重者禁食,由静脉供给能量,有利于肠道休息。以后逐渐改为半流食或软饭。病情平稳后补充足够热量和优质蛋白质。腹泻缓解时可配合食疗。选用山药、大枣、莲子肉煮粥服用,既健脾利湿,又增加营养。勿食牛奶、乳制品、生蔬菜、咖啡、巧克力、冰汽水和辛辣食物等。休息对病人康复有很大的好处,特别对活动期病人要强调充分休息,因为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可使病人减少精神和体力负担,尤其睡前要精神放松,保证睡眠效果,病人可在病情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量,但一般应减免重体力活动。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①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常规检查连续 3次正常;结肠镜或钡灌肠肠黏膜恢复正常,停药后观察 6 个月无复发。②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结肠镜或钡灌肠检查肠黏膜轻度炎症反应及部分假息肉形成,大便常规正常或见红细胞白细胞在5 个以下。③有效:临床症状,结肠镜或钡灌肠检查肠黏膜病变有所好转,大便常规正常或见红细胞白细胞在 5 个以上, 10 个以下。无效:临床症状和结肠镜等检查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经以上治疗,治愈 18 例,显效 9 例,好转 3 例, 优良率占 90%,总有效率 100 %,未见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