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71|回复: 0

关于针刺补泻的探讨

[复制链接]

612

主题

53

回帖

188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881
发表于 2014-9-23 18: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针灸冶疗法则与药物冶疗法则,虽然在原理上是基本一致的,但药物疗法是以药物性能经过人体的吸收以达到治疗的目的;而针灸疗法是以针灸的机械刺激,激发经穴的作用来恢复生理的正常机能,以达到治疗目的。药物的性能是固定性的,麻桂发汗决不能攻下,硝黄攻下而决不能发汗;而针灸疗法则由于刺激的程度不同,特别是针刺手术强弱不同,往往在同一穴位可用不同的手法使之发生不同甚至相反的作用。例如合谷,既能发汗,又能止汗。同一内关,既能催吐,又能止吐。因此,给针刺手术中带来了许多复杂的研宄问题,形成了许多派别的手法。一般分古代的补泻法和现代的轻重刺激法。但由于二者观点不同,说法有别,因而在古今两派的看法上各有不同的见解。为了作一探本求源的研讨,特提出拙见如下: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古代的补泻法,至少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金元以前,完全以《内经》经旨为主的补泻法;一是从金元以后,在《内经》经旨的基础上发展的许多补泻法。前者是极为朴素简单、切于实际的方法,并且和现代的轻重刺激的观点和意义上基本是可以求得一致的;后者虽在《内经》基础发展而来,但由于派别纷纭,门户各别,不仅补泻方法形成多种多样,驯至莫衷一是。因此我们研究补泻方法就必须从《内经》经旨上作探本求源的探讨。这不仅对补泻和轻重刺激有一对比的基本知识,即在金元以后补泻纷纭的现象下,也可求得一个补泻精神实质的所在。

《内经》的补泻二字,是针对虚实二字而言的。而虚实二字又应作两方面看:一种是以 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而言。如《灵枢·根结篇》云:“邪气有余,病气有余,此谓阴阳俱有余也,急泻其邪,调其虚实,故曰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五禁篇》云:“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电,此皆不可泻。”《小针解篇》云:“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满则泻之者,气口满而当泻也。”从这里可以说明,凡一切消瘦食欲不振,营养不良,全身无力,四肢麻木,大汗,失血,久泻,脉微气短等体虚证虚的现象,皆不宜于泻而宜于补。相对的食欲亢进,狂言妄语,四肢肿痛,痉挛,汗闭,腹痛便秘,脉盛等体实证实的现象,则不宜于补而宜于泻,这和现代针灸疗法在病者机能亢进的场合中则给以重刺激而达到抑制的作用,病者机能衰退场合中,则给以轻剌激以达到兴奋的作用,其观点和意义是完全致的。

一种是以下针以后,针下得气与不得气而言。这是因为下针以后得气则沉紧而实,不得气死空松而虚。如《素问·保命全形论》云:“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泻之”;又云:“刺实者须其虚,刺虚者须其实,经气已至,慎守勿失”。《灵枢·小针解篇》云:“言虚与实,若有吾无者,言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察后与先,苦存若亡者言气之虚实,补泻之先后也。”从这里 说明凡下针即得沉紧而实者,可用泻法以泻其实,这就是《灵枢·终始篇》所谓“邪气之来也紧而急”;凡下针不得气,或得气很小,而形成穴下松而虚者,可用补泻法以补其虚,这就是《灵枢·终始篇》所谓“谷气之来也徐而和”。从以上两种虚实补泻意义来看,却似两回事,但根据临床体会凡证实体实的,则下针后得气快而大;相反的证虚体虚的,则下针后得气慢而小。间有证实体实而由于取穴不准确,下针不正,而一时得不到气者,则必多方探索,一经得气之后,仍应根据病情体质的虚实,结合得气的大小,进行补泻的手法,这又和现代针刺疗法中在病者机能衰退的场合往往获得到微小酸胀感觉之后,便运用轻刺激的手法,以达到兴奋的目的;或在病者机能亢进的场合,往住大事探找,必须得到持殊酸胀感觉之后,然后运用重刺激的手法以达到抑制的目的,其观点和意义是基本一致的。

从上面所论,我们可以得知古今两派刺法的意旨及其治疗目的,是互为一致的。但二者在操作过程中,其具体手法还待进一步探讨。为了说明这一问题,首先必须认识古今两派的手术操作,是建立在一个什么基础上的。《灵枢·九针十二原》云:“为刺之道,气至而有效。效之至,若风之吹云。”又云:“剌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素问·离合真邪论》云:“如待所贵,不知日暮。”这充分说明古代的针刺操作,其最主要之目的是在于得气。只有在得气以后,才谈得上根据病情和气至的虚实,进行适当的补泻手法。这和现代针刺操作中在进针过皮层后,务必多方探找神经的感觉。一经得到感觉以后,便运用轻重不同的刺激手法 ,以达到治疗目的,其意义是完全相同的。不过由于时代的不同,认识程度的差异,一以调和经气的虚实而立论,一以调节神经机能的兴奋与抑制的平衡而出发,其说不同,其理则一。弄清楚这一共同因素以后,始可进一步了解它们在手法中之基本共同点。

《素问·调经论》云:“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 ,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 补虚者,持针勿置,以完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出,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乃散,精气乃得存。”《灵枢·官能篇》云:“泻必用圆,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摇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从上两段有关补泻手法的意义对看起来,其中尽管有些务虚想象之处,但至少在两种不同补泻的具体手法上作出了明显的轻重界限。其精神实质和治疗手段,与现代的轻重刺激手法是基本一致的。如泻法中云:“以开其门,如利其户,摇大其道,如利其路”;以及“泻必用圆,切而转之,摇大其穴。”是指证实体实,而遇着针下沉紧气实者,必“摇大其穴,切而转之”的手法,务使沉紧者变为空松而虚。所谓刺实者虚其虚也。我们认为在古代针具粗大而硬的工具中,如果用“摇大其穴,切而转之”的手法,其刺激之强度可知。这一泻法的具体操作,其基本意义与现代之重刺激运用多捻多留针的手法,以求得抑制神经机能兴奋的状态,是互为一致的。如补法中云:“方实而疾出针,近气不失,远气乃来,微旋而徐推之,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是指证虚体虚。而遇着针下穴松而虚者,只要一经气至,便运用微旋而徐推之,欲微以留,随即出针的手法。使空松而虚者,复为沉紧而实,所谓剌虚者需其实也。这一补法的具体操作,其基本意义与现代之轻刺激运用微捻少留以 求得兴奋神经机能的衰退状态,又是基本一致的。

近代以来,针刺手法不外古今两派。一以补泻立论,一以轻重刺激立法。在百花齐救、百家争鸣的学术观点上,本可不必强求一致.但本着二者的精神宴质.提到具体原则上率分析一下.也有一定的必要。特别是从〈内经〉经旨中作一探本求源的对照,这对古派补泻纷纭复杂,备自为是的现象,更作了一个事实求是的说明。因而不仅对古今两派手法作了一个初步吻合的探讨,即对古派本身补泻手法,也起到了一个何者为是的初步论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1-23 18:39 , Processed in 0.237487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