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76|回复: 1

从艾灸医案分析《针灸大成》的灸疗学术特点

[复制链接]

818

主题

809

回帖

403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031
发表于 2014-9-24 14:2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细语凝香 于 2014-9-24 16:15 编辑

: 针灸大成》集中反映了太医杨继洲的针灸临床经验, 针灸大成  医案》共辑录针灸医案33,其中涉及艾灸疗法医案16则。《针灸大成  医案》中辑录的灸疗医案体现了杨继洲在艾灸疗法方面的学术特色:即治病务求其本;针、灸、药相结合,各取其长,不执于一端;临证灵活,不拘于定论。
  关键词:针灸大成;杨继洲;灸疗;医案

  针灸大成》是由靳贤在杨继洲《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补辑重编而成,该书除了集中反映太医杨继洲的针灸临床经验之外,还广泛采辑明万历以前的针灸文献,在编排上理论与实践结合,经文与注解相得,文字与图谱相辅,堪称中国古代一部针灸百科全书。《针灸大成  医案》共辑录针灸医案33,其中涉及艾灸疗法医案16,从《针灸大成》医案分析而知,杨继洲艾灸疗法具有以下特点:
1 治病求本
杨继洲认为病有标本,治病求本才能在治疗时起到较好的效果,在诸多的医案中,都体现了其“治病务求其本”的思想。如下面的这则医案:一人患有疳积,药日服而人日瘦,杨继洲认为“此子形羸,虽是疳症,而腹内有积块,附于脾胃之旁,若徒治其疳,而不治其块,是不求其本,而揣其末矣”。于是先用灸针章门之法消除积块儿,然后再调理脾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后,杨氏用一句话形象地对“先消痞块,再调脾胃”这种治疗方法进行了比喻,即“小人已除,则君子之道大行于天下矣”。这则医案中,杨氏抓住了痞块导致疳积这一疾病的本质。又如:“壬申夏,户部尚书王疏翁,患痰火炽盛,手臂难伸,予见形体强壮,多是湿痰流注经络之中,针肩,疏通手太阴经与手阳明经之湿痰,复灸肺俞穴,以理其本,则痰气可清,而手臂能举矣。至吏部尚书,形体益壮。”这则医案中,杨继洲见患者形体强壮,抓住了痰湿这个“本”除了针肩疏通经络痰湿外,最重要的是艾灸肺俞“以理其本”,痰气得清,则手臂自然抬举自如。
治病求本,辨证是关键,杨继洲擅长脉诊,他强调“凡医之用药,须凭脉理”,故辨证时,认真按脉,以脉查因。如在治疗张靖宸公夫人崩不止的医案中,夫人表现为身热骨痛,烦躁,疼痛较甚,病情严重,杨继洲为其诊脉发现她的脉是“六脉数而止”,判断她不是内伤而是外感,加上误服凉药所致,抓住了外感这一本质,先予羌活汤除外感,再为其艾灸膏肓和足三里以培补元气。后感言:“若外感误作内伤,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其不夭灭人生也,几希”。
杨氏的辨证施灸,治病务求其本还表现在经络的辨证上。如:“己已岁,尚书王西翁乃爱,颈项患核肿痛,药不愈,召予问其故?曰:项颈之疾,自有各经原络井俞会合之处,取其原穴以刺之。后果刺,随针而愈,更灸数壮,永不见发。大抵颈项,乃横肉之地,经脉会聚之所,凡有核肿,非吉兆也。若不究其根,以灸刺之,则流串之势,理所必致矣。患者慎之。”在这则医案中,杨氏强调:“颈项之疾,有各经原络井俞回合之处,取其原穴以刺之”。如果不按照经络的循行位置辨证施灸,不究其根,灸刺不当,则会引发流串之势。这个案例中,杨氏为其先针后灸,循经选穴得当,起到“永不见发”的好效果。
2 提倡针、灸、药结合
杨氏认为,人之发病,有七情六欲所伤,外有六淫邪气所侵,疾病的病位也有所不同。病在肠胃,要用药物治疗,病在血脉,要用针刺治疗,病在腠理,要用熨治疗。正如《针灸大成》中杨继洲自己所说:“何夫喜怒哀乐心思嗜欲之汩于中,寒暑风雨温凉燥湿之侵于外,于是有疾在腠理者焉,有疾在血脉者焉,有疾在肠胃者焉。然而疾在肠胃,非药饵不能以济;在血脉,非针刺不能以已;在腠理,非熨焫不能以达,是针灸药者,医家之不可缺一者也”。
前面提到的那则疳积的医案就是针灸药并用的典范,杨氏为其针块中,灸章门,再给予蟾蜍丸,针灸药共同作用,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又如治疗一结核在臂,杨氏判断是痰核结于皮里膜外,“非药可愈”,于是先为其针刺风池穴,再于痰核上艾灸二七壮,以通行经气,数日即平妥。在这里,杨氏根据具体情况,舍药而取针刺和艾灸,针刺、艾灸各用其所长。根据病位、症状等,判断采用何种治疗方法,使各种治疗方法发挥更好的效果,是杨氏治验的一大特点。
在治疗张靖宸公夫人崩不止的医案中,杨氏先用汤剂除其外感,再用艾灸膏肓和足三里来培补正气,先药后灸,各司其职,井然有序。当然杨氏并不是一定要针灸药并用,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杨氏对针灸药所应用的范围相当了解,当针则针,当灸则灸,当药则药,并不执于一端,只不过在针灸治疗方面,体会的更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818

主题

809

回帖

403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031
 楼主| 发表于 2014-9-24 14:30:32 | 显示全部楼层
3 临症灵活,不拘于定论
      杨继洲认为无论是针刺还是艾灸,都要与天时相呼应。对于灸法而言,需要“正午以后乃可灸,谓阴气未至,灸无不着,午前平旦骨气虚,令人癫眩,不可针灸” “灸时若遇阴雾、大风雪、猛雨、炎暑、雷电虹霓,停候清明再灸”。但是又强调急难不拘此。
在一则患痢吐血案中,虽“是日不宜针灸”,但杨氏见病情危急,紧急为其针气海,并艾灸五十余壮,脐中痞块儿即散,后经调理而痊愈。其后,杨氏感慨说,病有标本,治有缓急,若拘于日忌,痞块如何能消。
     杨氏的临症灵活还体现在壮数上,如: “是岁公子箕川公长爱,忽患惊风,势甚危笃,灸中冲、印堂、合谷等穴,各数十壮,方作声。若依古法而止灸三五壮,岂能得愈?是当量其病势之轻重而已。”杨氏强调,壮数要依病势轻重来决定,如果依据古法定论,只灸三五壮,对许多较为严重的疾病是不会取得良好疗效的。
综上所述,《针灸大成》中所记载的艾灸疗法医案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体现了杨继洲在艾灸疗法的应用上治病求本,提倡临床上针、灸、药结合以及临证灵活,不拘于定论的思想,对艾灸疗法的理论和临床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参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2-4 17:08 , Processed in 0.345467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