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词 颈肩综合征 经筋疗法 颈肩综合征,乃是颈部、肩部,以至臂肘的肌筋并联发生酸软、痹痛、乏力感及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的病症。本症多于肩周炎基础上累及演进形成,好发于中老年人,以女性的发病率较高.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故病程迁延,是临床常见的难治病之一。 颈肩综合征的发生,与经筋的生理结构特点及肩顶的活动关系密切。肩颈的经筋,皆由起自上肢指爪循行而上的经线所组成。其中手三阴经筋循至腋下后,呈向胸性分布胸廓及缺盆(锁骨),手三阳经筋跨越肩颈,向头部上行,终止于头面。其中手阳明经自肩部分出向背胸支筋终止于上胸脊椎。 目前,对该病的治疗方法众多,但疗效不甚理想。笔者根据人体构形动态学与古典“十二经筋图形”形成原理对照研究,在著名经筋疗法专家黄敬伟教授指导下,对经筋疗法进行了探索和实践.通过临床研究,发现机体动态活动过程受外界因素影响与制约外,经筋“超閾限”的牵拉应力线作用于应力点,可以发生经筋损伤的“筋结点”(病灶点).尔后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再由面的一维向多维化演进,最终导致经筋病候的形成,这些经筋病候多表现为该经筋循行所过之处的筋肉或动作有关的疾患,以运动障碍和疼痛为主。即古人所称之“筋急”、“筋挛”及现时称的“内伤病”及“瘀积”的一种疾病类型。 经筋学说与经脉学说同脉共源,早在《黄帝内经》分别于经脉篇和经筋篇,系统叙述经脉学和经筋学的理论,分别成为中医古典模式的针灸疗法和经筋疗法。中医认定经筋是经脉的连属成分,“筋与脉并为系”,两者不可绝然分割。 上述的经筋走向及分布,具有下列特点: (1)颈至掌指的线力群结构:经筋自指爪远端呈向心性行走,表明自掌、腕、肘、臂、肩达额,在机体动态活动时,具有向心性的线力群引力作用,这同上肢的活动实际功能吻合。例如,指掌的握力,表面的动作在指掌,但实际的最终应力点在颈椎与胸椎。这一连线中的任何环节切断,指掌功能便完全丧失。因此,颈肩综合征是颈至掌指动力连线的病变,但病情的轻重,具有节段性的区别。 (2)颈胸背三角分力线与肩关节集合力线的构成:以颈及胸椎为纵轴,作矢状切面.则胸在前.背在后,形成八字开的三角形两个边的构体;肩袖,在三角形的外下方,构成该三角形的底边。这便是颈胸背三角的上身构体(简称颈三角)。例如,从颈向背胸斜行方向行走者,有斜方肌、肩胛提肌等;从颈向前胸呈斜行走向者有胸锁乳突肌、上斜角肌、中斜角肌、下斜角肌,分别终止胸锁关节及1~2肋骨表面。前述的手阳明经分支向背及手三阴经向胸分布,无疑表明,经筋线的分布结构,也构成上述的三角形构体。上胸三角形的结构,是人体的自然结构,具有分力线的作用,这便是颈胸背三角分支线。按照三角形规律,三角形的任何一边发生变化,都直接产生对其他两边数值的影响。因此.颈三角的任何活动,都存在互相连带关系。 肩关节线力集合.来源于:A.颈肩线:主要肌筋有斜方肌;B.胸肩线:主要肌筋有胸大肌、胸小肌及喙肱肌等;C背肩线:直接来源于肩袖(冈上肌、冈下肌、大园肌及肩胛下肌组成,间接线来源于斜方肌、肩胛提肌、菱形肌、前锯肌等;D远端线:即上肢远端的引力线。由于肩部的线力集中加上肩关节活动度大,负荷重,受损伤机遇较多等,故肩周炎为临床常见疾患,成为颈肩综合的潜伏隐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