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4-9-30 10:18 编辑
摘要: 目的: 观察穴位埋线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52例,随机分为两组,28 例为穴位埋线组,24 例为封闭加半导体超激光对照组,对两组病例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 1 周后,两组患者腰痛及下肢疼痛均有缓解( P > 0. 05) ,但 3 周后穴位埋线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总有效率为 85.7%,对照组有效率为58.3%;6 周后穴位埋线组有效率为92. 9%,对照组有效率为 58.3%,穴位埋线组从 3 周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5) 。结论: 穴位埋线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确切的疗效,且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穴位埋线疗法; 疼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本研究选择针灸科门诊治疗的 5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腰痛及下肢放射痛采用穴位埋线疗法进行治疗,并同传统的封闭、理疗进行对比,旨在对该病的临床治疗方法进行探索,从而选择出更佳治疗该病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 1 诊断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995 年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治疗标准》自拟标准如下: ①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②腰痛并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 如咳嗽、喷嚏) 疼痛加重; ③脊椎侧弯或腰椎生理弧度变浅或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动受限; ④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试验过加强试验阳性; ⑤CT 检查: 腰椎间盘从后侧或中央或后外侧突出、膨出,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 1. 2 一般资料 本组 52 例均为针灸科门诊病人,采用随机分组,穴位埋线组 28 例,男17 例,女11 例;20 ~38 岁19例,38 岁以上 9 例; 病程 1 ~6 月 13 例,7 ~12 月 6 例,1 年以上 9 例; 其中腰痛伴单侧下肢放射痛 11 例,腰痛伴双侧下肢放射痛 9例,单纯一侧下肢放射痛 8 例。对照组 24 例,男 11例,女 13 例;20 ~38 岁 13 例,38 岁以上 11 例; 病程 1 ~ 6 月10 例,7 ~ 12 月 7 例,1 年以上 7 例; 其中腰痛伴单侧下肢放射痛 14 例,腰痛伴双侧下肢放射痛 6例,单纯一侧下肢放射痛 4 例。以上患者均经 CT 检查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1. 3 治疗方法 1. 3. 1 穴位埋线组 取穴: 主穴取阿是穴,关元,气海,水分,肾俞,相应华佗夹脊穴( 与腰椎间盘突出部位相对应的腰夹脊穴) ,配穴: 气海俞、大肠俞,委中。治疗方法: 采用穿刺针埋线法: 常规局部皮肤消毒,戴无菌性手套,镊取一段长约1 ~ 1. 5 cm 的“3 - 0”号羊肠线,放置在 9 号腰椎穿刺针( 磨平针芯尖部) 针管前端,后接针芯,左手拇示指绷紧或捏起进针部位的皮肤,右手持针,刺入到所需深度,产生“酸、困、胀”得气感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植在穴位的皮下组织或肌肉内,针孔处敷创可贴 2 d,2 周治疗 1 次,治疗 3 次。 1. 3. 2 对照组 取阳性压痛点为治疗部位,常规局部皮肤消毒后,选用 10 ml 注射器 7 号针头,用 0. 5% 利多卡因 5 ml加得保松注射液1 ml,按每穴位 1 ~1. 2 ml 剂量注入穴位内。3 d 后做腰部及下肢部半导体超激光机治疗,每次 10 min,每天 1 次,7 次为 1 个疗程,治疗 5 个疗程。 1. 4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 腰腿疼痛消失,直腿抬高 70°以上,恢复正常工作。显效:腰腿疼痛明显减轻,直腿抬高60°以上,但小于 70°,可恢复原工作或更换较轻工作。有效:腰腿疼痛部分消失,直腿抬高较健侧低 10° ~ 20°,基本能够独立生活。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治疗前后无改善。 2 结果 2. 1 近期疗效 治疗 1 周后,穴位埋线组的有效率为71. 4% ,对照组为 75. 0% 。经检验,两组治疗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 P >0. 05) ,穴位埋线组与对照组疗效相似。 2. 2 远期疗效 经治疗 3 周后、6 周后,穴位埋线组的有效率分别为 85. 7% 和 92. 9%; 对照组有效率均为 58. 3%。经检验,两组治疗效果有显著性差异( P <0. 05) ,穴位埋线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腰痛”、“痹症”、“萎症”范畴。中医认为肾虚是腰痛发病的重要因素,其发病原因有外受风寒湿邪,致使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 有因过度劳累,跌扑挫伤,损伤腰府,经络阻滞不畅而致; 有素体禀赋不足或久病体虚等,致肾精耗伤,经脉失于濡养,所以本病的基本病机主要是肾气亏虚,经脉阻滞。 穴位埋线疗法是传统经络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产物,它通过羊肠线在穴位处的生理、物理作用及生物化学变化,产生较强的刺激信息和能量,经经络传入体内,是一种融多种疗法( 针刺、放血、埋针等) 、多种效应( 刺血、组织疗法等) 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在《灵枢·终始》篇中“久病者……深内而久留之。”张景岳释: “久远之疾,其气必深,针不深则隐伏,病不能及,留不久则固结不能散也。”由此可以认为穴位埋线是留针和埋针方法的延伸和发展。另一方面,穴位埋线疗法作为一种穴位刺激疗法,同样可以起到针刺作用,所取腧穴中关元能补肾培元,温肾散寒; 气海有调气机,益元气,补肾气,固精血作用; 水分有利于减轻疼痛局部的炎性渗出; 相应腰夹脊穴与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均位于腰椎两侧,接近病位,在畅通督脉及膀胱经经气的同时,可通利关节,调节腰部气血运行; 委中可祛风除湿,疏通经络,使气血得行,肌肉得养,疼痛缓解,以上诸穴共同起到益气补肾,强身壮骨,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