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医者仁心 于 2014-10-9 15:16 编辑
摘要 目的: 观察穴位强化埋线疗法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依中央随机数字表,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 104 例) 采用穴位强化埋线疗法,对照组( 104 例) 采用口服麻仁软胶囊,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相关指标症状积分、标志物残留情况,随访时间 6 个月。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P <0. 05) 。治疗组各临床主要症状积分均比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治疗组在治疗后的标志物残留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P < 0. 05) ,治疗组标志物残留数目减少值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5) 。结论: 穴位强化埋线疗法依据相关中医外治法理论,结合现代操作手段,能明显改善便秘的临床症状,促进肠蠕动,是一种融多种疗法、多种效应于一体的方法,操作简单,痛苦小,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 穴位强化埋线; 慢传输型; 便秘; 微创; 中医外治法 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结肠无力型便秘, 是一类以胃肠动力减弱为主要特点的顽固性便秘,病因不清,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减少、无便意、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等,国外也称为结肠无力症( colonic inertia,CI)。目前治疗的主要方法为促动力剂、生物反馈和手术。然而,长期使用泻剂会损伤肠道的功能,产生药物依赖性,形成更加顽固的便秘,甚至导致结肠黑变病; 手术治疗切除的肠段无法还原,需谨慎选择。我们近年采用穴位强化埋线疗法治疗慢传输型便秘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是确诊为慢传输型便秘的住院及门诊患者 208 例,依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进行随机对照研究。治疗组 104 例采用穴位强化埋线疗法治疗,对照组 104 例采用口服麻仁软胶囊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随访 6 个月。治疗组 104 例,其中男 23 例,女 81 例; 年龄 31 ~ 75 岁,平均( 61. 12 ± 12. 85) 岁; 病程 3 ~38 年,平均( 16. 59 ± 9. 48) 年。对照组 104 例,其中男 25 例,女 79 例; 年龄 32 ~74 岁,平均( 58. 39 ±9. 25) 岁; 病程 2 ~ 40 年,平均( 15. 09 ± 10. 62) 年。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 05,说明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标准 采取罗马Ⅲ( 2006 年) 标准,STC 诊断标准为: 1) 符合罗马Ⅲ标准; 2) 同时需除外肠道或全身器质性病因以及药物因素所致的便秘; 3) 排除 C -IBS; 4) 临床特点为排便次数减少 ( < 3 次 / 周) 、无便意、排便困难或粪质坚硬(Bristol 1 ~2 型) ; 5) GITT 检查支持。 1. 3 纳入标准 1) 符合慢传输型便秘的诊断标准; 2)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3) 年龄在 30 ~ 75 岁之间; 4) 意识清楚,治疗合作; 5) 心脑血管、代谢性疾病等全身疾病处于平稳期; 6) 参加其他便秘临床试验停止试验 1 个月以上者。 1. 4 病例排除标准 出口梗阻及混合型便秘者; 合并严重脏器功能不全者;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有肠道器质性梗阻病变者。 1. 5 治疗方法 1) 治疗组( 穴位强化埋线疗法组) 。 穴位处方: 大肠俞( 双) 、天枢( 双) 、足三里( 双) 、气海透关元透中极( 穴位定位参照第六版教材《针灸学》,孙国杰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年) 。 取穴标准: 足三里- 足阳明胃经,胃下合穴,仰卧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 3 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中指) 。 天枢 - 足阳明胃经,大肠募穴,仰卧位,在腹中部,距脐中 2 寸。 大肠腧 - 足太阳膀胱经,大肠背俞穴,俯卧位,当第 4 腰椎棘突下,旁开 1. 5 寸。 关元–任脉穴,小肠募穴,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 3 寸。 气海 - 任脉穴,肓之原穴,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 1. 5 寸。 中极 - 任脉穴,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 4 寸。 埋线操作方法、步骤: 常规碘伏消毒后,予 1% 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用 12 号硬膜外穿刺针将 4 cm 长 3号羊肠线 1 根埋入足三里穴深约 5 cm处,再使用大号皮肤缝合针将3 号羊肠线双股约 4cm 长埋入上述其余穴位肌层中,每一穴位同时重复埋线 3 次,线体不可外露,局部敷料包扎。 疗程: 埋线 1 次为 1 个疗程,疗效不佳或病情反复时间隔 1 月重复埋线 1 次。 采用医用羊肠线。 2) 对照组。方法: 口服麻仁软胶囊,规格: 0.6g ×10 粒× 2 板。每次口服 2 粒,日 1 次,于餐前半小时服用,7 d 为 1 个疗程。麻仁软胶囊有效成份: 火麻仁、苦杏仁、大黄、枳实(炒) 、厚朴( 姜制) 、白芍( 炒) 。辅料为: 棕榈油、氢化棕榈油、蜂蜡、磷脂、色拉油。 1. 6 观察指标 1) 由于目前尚无公认的积分标准,为便于统计,采用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肛肠外科学组依据“功能性便秘罗马Ⅲ诊断指标”及“粪便性状 Bristol分级标准”制定的“便秘症状评估表”,( 2005 年 2 月长春)。2) GITT 标志物残留数目: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通过 GITT 检查,记录 72 小时标志物残留数目,观察治疗前后标志物残留数目的改变情况,评价穴位强化埋线对肠蠕动快慢的改善情况。 1. 7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 治愈: 治疗 5 d 内可排便并此后排便次数≥1 次/3 d,症状消失,GITT72小时标志物排出率 > 80%。疗效持续大于 6 个月; 积分为 0。 显效: 治疗 5 d 内可排便并此后排便次数≥1 次/3d,GITT72 小时标志物排出率 > 80% 。疗效持续≥30d,但不足 6 个月; 积分较治疗前降低≥2 /3。 有效: 治疗 5 d 内可排便并此后排便次数≥1 次/3d,GITT72 小时标志物排出率 > 80% 。疗效持续≥30d,或排便次数≥1 次 /2 d,疗效持续时间不足 30 d,大于 15 d; 积分较治疗前降低≥1/2。 无效: 症状无明显改善; 积分较治疗前无降低或降低 <1/2。 总有效率 = 临床治愈率 + 显效率 + 有效率。 1. 8 统计学处理采用 SPSS19. 0 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 1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治疗后 6 个月,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 P <0. 05) 。 2. 2 两组临床主要症状积分前后比较治疗组各临床主要症状积分均比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 ( P <0. 05) ,治疗组能明显改善粪便性状、排便时间、腹胀等症状,其疗效优于对照组( P<0. 05) 。 2. 3 GITT 标志物残留数目前后比较 治疗组在治疗后的标志物残留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P < 0. 05) ,治疗组标志物残留数目减少值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5) 。 2. 4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 两组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在治疗前、治疗后检查均无明显改变。治疗组患者有97 例埋线处出现红肿,未予特殊处理,4 例出现埋线处化脓,给予常规消毒后患者症状减轻。27 例术后低热,11 例出现中度发热,未予特殊处理,嘱其多饮水,3 ~7 d 后降至正常,对照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