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风;腕踝针;感觉障碍 2002年1月—2010年5月,笔者采用腕踝针治疗纯感觉性卒中30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30例患者均是针灸科门诊和住院病人,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42~78岁,平均61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7天。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4例,高血脂病史9例,糖尿病史14例,冠心病史12例,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史5例。全部患者均为急性发病。表现为偏身麻木4例;不累及面部的偏身麻木6例;一侧上、下肢麻木6例;一侧面部及上肢麻木3例;一侧口角周围面部及同侧手指麻木8例;一侧手、足麻木3例。除麻木感外,伴有肢体刺痛3例、发凉4例、灼热1例、紧束3例、蚁走感5例、僵硬2例、沉重感2例。患者神志清楚,无语言障碍、运动障碍及锥体束征。就诊时血压增高16例,偏身性或局限性浅感觉减退23例,偏身性深浅感觉均减退3例,局限性皮层觉减退1例,无感觉障碍体征3例。 影像学检查:全组30例患者均做脑CT或MRI扫描,结果显示在感觉障碍的对侧相应部位有病灶者26例,病灶呈圆形、卵圆形、点状或条索状,边缘清楚,无占位效应,其中丘脑后外侧部和放射冠区腔隙性梗死各18例和3例,内囊后支梗死l例,桥脑被盖部出血1例,顶叶皮层梗死、出血各1例,豆状核内囊区小灶性出血1例,另有4例未发现相应病灶。 2 治疗方法 腕踝针取穴: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19部分:腕踝针》标准,取患侧上1—6、下1—6进针点。针具选择:针灸针采用0.30mm×40mm不锈钢毫针。针刺消毒:对针灸针、穴位周围皮肤、术者双手严格按消毒标准执行。操作方法:根据病情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施术体位,医者一手固定进针部位,另一手拇、示、中指持针,针刺方向朝向近心端,针身与皮肤呈15°~30°角快速刺入真皮下,然后压平针身,使针身循肢体纵轴沿真皮下缓慢刺入,以针下松软、无针感为宜,刺入长度以露出针身2mm为宜,不提插捻转,进针处用消毒干棉球加胶布固定,留针1h,出针时一手用无菌干棉球轻压进针点,另一手将针拔出,如有出血,用消毒干棉球压迫片刻即可,每日1次,14次为一疗程,休息2日后继续下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痊愈:感觉异常的症状和体征完全改善,恢复到发病前效果,计7例,占23.3%;显效:感觉异常的程度和范围恢复达70%以上,计12例,占40.0%;有效:感觉异常的程度和范围恢复达30%以上,计6例,占20.0%;无效:感觉异常的程度和范围无改变或恢复在30%以内,计5例,占16.7%。总有效率达83.3%。 4 典型病例 患者,女,55岁,于2006年9月12日初诊。主诉:左侧肢体麻木3天。病史:3天前由于情绪激动后,出现左侧手足麻木伴发凉,无头晕头痛、活动障碍、语言异常等症状,未予重视及诊治,但逐渐发展为左侧肢体麻木,遂于今日由家属陪伴来我科就诊。查体:神清,语畅,双瞳(-),面纹对称,伸舌居中,颈部无抵抗,四肢肌力正常,腱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左侧肢体浅感觉减退,四肢共济检查(-)。Bp:160/90mmHg(1mmHg=0.133kPa)。既往有高血压、高血脂病史。头颅CT:右丘脑腔隙性梗死。诊断:纯感觉性卒中。按上述方法连续治疗3次左侧肢体麻木减轻,1个疗程后自觉症状完全消失,左侧肢体浅感觉检查正常。继续巩固治疗1个疗程,随访至今未复发。 5 体会 纯感觉性卒中是脑腔隙综合征中的一种,患者仅一侧包括面部及上下肢的半身感觉障碍,无肌力障碍、眩晕、复视、失语及视野缺损等,其大多数为腔隙梗死,少数为脑内小灶出血所致。感觉障碍在中医医籍中被描述为麻木、不仁等,《内经》多处提及麻木和不仁,认为卫气、荣(营)气运行涩滞为病机的关键。如《素问·风论》“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素问·逆调论》“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