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细语凝香 于 2014-10-17 16:11 编辑
<摘要> 目的 观察比较放血疗法与口服秋水仙碱相结合和单纯口服秋水仙碱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对46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采用放血加口服秋水仙碱(24例)和单纯口服秋水仙碱(22例)分组进行治疗,并给予相应的治疗,一年后进行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的评价。结果 放血加口服秋水仙镇痛效果稳定,有效时间显著延长,且减少秋水仙碱口服量,不良反应减少,有效率分别为84% (19/22)及66.7(16/24)(P<0.05)。结论 放血疗法配合秋水仙碱治疗具有疗效稳定、镇痛时间长,秋水仙碱口服量及不良反应减少等优点。 <关键词> 放血疗法; 秋水仙碱; 痛风性关节炎 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时疼痛剧烈、难以忍受,这是大多数医师和患者最深有体会的,而且这类疾病近年来越来越多,虽然发作时均能使用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抗炎药,以及必要时使用激素类药能得以控制,但都很容易复发,反复使用上述药物对胃肠道损害极大,并易引发肝肾损害及其他并发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探索出一种传统的放血疗法配合药物,而达到更快更长久的疗效,减少了药物的毒副作用。笔者所在科运用放血疗法与口服秋水仙碱相结合和单纯口服秋水仙碱治疗两种方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科就诊的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患者46例随机分为甲、乙两组。 1.2 治疗方法 1.2.1 甲组 在患者疼痛发作就诊时,给予秋水仙碱片剂,开始015 mg/h或1 mg/h,至症状缓解或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肠胃道反应时停用。一般约需4~8 mg,症状可在6~12 h内减轻,以后可给0.5 mg,每日2次维持数天停药,住院患者可静脉滴注2 mg, 1次/d,较严重患者辅助消炎痛, 25 ~50 mg/次,1次/8 h,症状减轻后25 mg, 2次/d,连服2 d,强的松片20 mg/次,后期长期服用别嘌醇, 1次/d早上口服,连用3~5 d。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2 乙组 要排出合并有糖尿病患者,在疼通部位用75%乙醇消毒后用梅花针叩刺出血,再用玻璃火罐或负压吸罐吸附致出血停止。如果在肌肉少的部位则用负压吸罐不断吸附,一般5~10 min左右,隔日1次,对于放血后仍疼痛难以忍受的患者适当辅助秋水仙碱片剂,每次0.5 mg, 4次/d,或消炎痛25 mg/次, 3次/d,疼痛缓解即可停用或减少用量, 5次为一疗程, 2个疗程后1周至少放血1次,连续治疗半年。 1.3 观察指标 每周记录治疗及用药不良反应,定期(10周)复查血沉、血尿酸、血糖、肝肾功能,未完成随诊(1年内失去联系者)或退出治疗者不纳入疗效统计。 1.4 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 1年内未见剧痛、轻痛发作,为治愈,血尿酸正常; (2)显效: 1年内未见剧痛,偶有轻痛发作,血尿酸正常或稍高; (3)有效: 1年内有1次剧痛,但能很快控制,血尿酸正常或偏高; (4)无效: 1年内仍有2次以上剧痛发作,血尿酸偏高。按疼痛程度为(1)无痛; (2)轻痛:可忍受、不服药也行; (3)剧痛:无法忍受。 2 结果 2.1 1年后疗效观察 乙组可在较短时间内逐渐减少西药服用量至停药。 2.2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在口服秋水仙碱等药后均出现不良反应,胃胀、胃痛、眩晕、腹泻等严重的8例,停药后消失;转氨酶升高5例,无皮肤过敏症状。 3 讨论 痛风性关节炎是痛风长的急性发作,尿酸盐在关节及关节周围组织以结晶形式沉积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尿酸盐的溶解度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即pH 7.4,温度37.0℃时为614 mg/d,l当体液中尿酸盐浓度增高呈过饱和状态时,在某些诱发条件下,如损伤、局部温度降低、局部pH降低,或全身疲劳、酗酒等则易结晶析出。尿酸盐结晶有白细胞趋化性,白细胞和滑膜上皮细胞吞噬尿酸盐结晶后数分钟内释放出LTB4和糖蛋白趋化因子,促使更多的白细胞游集至关节及周围组织内,这些因子的产生能被秋水仙碱所抑制,因此秋水仙碱能有效地制止痛风发作,尿酸盐结晶被细胞吞噬后,很快使吞噬溶酶体膜破坏,释放水解酶,引起白细胞坏死,释出激肽等多种炎症因子,导致急性炎症发作,细胞器的磷脂膜如含胆固醇和睾丸酮则对尿酸盐导致的胞浆溶解反应敏感,如含B雌二醇则有抗拒性,这可解释痛风好发于男性及绝经期妇女。下肢关节尤其母趾承受压力最大,容易损伤,且局部温度低,故为痛风性关节炎的好发部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