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细语凝香 于 2014-10-17 16:18 编辑
摘 要: 蒙医放血疗法是在人体浅部脉道的指定部位用特制的器械进行放血,借以引出“病血”( 恶血) ,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目的的一种传统疗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蒙医放血疗法治疗痤疮的功能和作用。本文通过整理蒙医学文献中的放血疗法相关记载内容,概述了蒙医放血疗法治疗痤疮的研究概况及放血疗法的作用机制,阐述蒙医放血疗法治疗痤疮的疗效评价和临床意义。 关键词: 蒙医放血疗法; 痤疮; 研究进展 1 蒙医放血疗法概述 《甘露四部》云: “血病之圣施为放血。”放血疗法是蒙医传统五疗之首,以引病外出而著称。它用特制的放血器械在人体表面穴位或病痛处实施疗法,放出“病血”( 恶血) 、“黄水”、“血气”,疏通脉道,改善“气血”运行,降低“血热”,调理“体素”,达到治病为目的的传统疗法。放血疗法有固定的规律,并具有起效迅速,及时止痛,根治病症等特点。放血疗法理论从最原始的本能而放血到“灵魂”观影响下的放血理论,发展为如今的“引病外出”、调节寒热为指导的理论体系。 2 蒙医放血疗法的主要作用 放血疗法如按规定施行,能起到祛除血管病及“恶血”病,及时消除刺痛,清腐生肌,根除肿、脓及“黄水”的作用。还可起到疗疮、排“病气”( 血气或伤毒) 、使精神焕发、减肥、滋补强壮、治疗等作用,特别是引病外除有良好功效。凡由“希拉”引起的热性病之大部分可放血治疗并在皮肤领域应用广泛,适用于黄褐斑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局限性硬皮病、斑块性银屑病、痤疮等疾病的治疗。 3 放血疗法对痤疮的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发于头面部、颈部、前胸、后背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可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皮损。尤其重型痤疮易形成瘢痕。因此,患痤疮后,会严重影响人的美貌,有时还会对患者的情绪和行为方式有一定的影响。目前,关于痤疮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已得到公认,其发病机制主要是雄激素作用、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皮脂腺过度分泌及痤疮丙酸杆菌的作用。此外,遗传因素在痤疮的发病过程中起到很重要作用。Coulden V 等的研究结果: 痤疮的遗传度在 50% ~90%之间。 蒙医学认为痤疮主要由于消化功能减退,皮肤表面上恶血、黄水偏盛而阻碍了气血运行所致,多见于 15 ~ 30 岁男女青年。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甜、油腻、辣等刺激性饮食过量、频繁失眠、油性化妆品的使用过量引起的皮肤表面上油脂过盛等原因其恶血、黄水偏盛导致痤疮的形成。痤疮的蒙医治疗原则是改善消化功能、清“恶血”及“燥黄水”并注意调理体素。 临床上,放血疗法通过最近、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引出“恶血”、“黄水”并能够改善“气血”运行、调理“体素”以达到根治病症目的。《四部医典》云: “实施放血时选择就近典型血脉。”临床上根据痤疮类型、患者的体力和病势先给予适当的蒙药调理,之后根据疾病的发展过程,选定放血时机。对于“血热”引起的痤疮患者,先给予“正血”与“病血”的分离通用方三子汤 3g、日 2 次( 早晚各 1 次),药物调理时间一般为 3 ~5 天,此时选择前额脉为放血脉,在宁静而明净的房间里按规定施行放血疗法,在“病血”放尽而“正血”出现时,即可停止放血,放血完毕后用 75% 酒精棉消毒伤口,敷以消毒纱布,予以包扎。对于月经不调引起的痤疮患者,给予蒙药先调理月经、再分离“正血”与“病血”。此类痤疮患者,早饭后给予补气益肾、暖宫通用方七味苏格莫勒 13 粒,用三子汤 3g 送服; 午饭后给予改善消化功能的五味通拉嘎散 13 粒,用白开水送服;晚上临睡前给予主治“尿浊、黏疫”的萨日嘎若迪 7 粒,用三子汤 3g 送服的同时,早晚用三子汤的热蒸气熏颜面部及患痤疮部位。用药 3 ~5 天后等时机成熟选择前额脉为放血脉,在宁静而明净的房间里按规定施行放血疗法,在“病血”放尽而“正血”出现时,即可停止放血,放血完毕后用 75% 酒精棉消毒伤口,敷以消毒纱布,予以包扎。准确而有效地、及时地进行辨证运用上述疗法能“引病除外”,在预防和治疗痤疮方面得到了很好的临床疗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