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3-11-21 14:45 编辑
4.操作规程
藏医的放血方法分为准备阶段,确定放血部位,结扎放血部位,放血,观察血液、术后处理6个步骤。因操作程序复杂,对医者要求较高,所以医者的技术水平就显得尤为关键,治疗开始之前,必须做好准备工作。
4.1 前期准备
4.1.1 远期准备
使疾病进一步分化成熟,区分正血和恶血。方法:施行放血疗法前3~5天,服用由三种诃子汁配成的汤剂以分离正血与病血,服木藤蓼以分离隆病与热病,服藏木香、木藤蓼以分离培根与血病,服余甘子汤分离血与赤巴病等。总之,在未服用分离汤剂之前,不宜放血,否则将造成正血损失,恶血不出,引发隆病等诸多弊病。
4.1.2 术前准备
术前病人要多晒太阳、烤火等来保持体温,便于手术时血管的充分扩张,备鼓脉用具、垫子、刀针器械、止血药、冷水、绷带等准备工作。
4.2 操作方法
4.2.1 鼓脉
在放血部位近端三寸处用鼓脉用具即绷带或橡胶管绑扎,使血管鼓起和固定。如:臂部放血,在腋窝下结扎;足部放血,扎紧踝关节上部等。结扎的目的是使血管鼓起,以利施术和放出血来,同时可以1次放尽恶血。
4.2.2 方法
藏医放血方法有5种不同的切口,如侧穿、直划、横切、复切、斜切,但是每一种方法都适用于某种特定的血管及部位。特别注意的是放血时放出病血当然有益于疾病,但放出血管的毒气比放出血疗效更好,所以刀口要放大点、如果过小则容易造成肿胀而邪气不出。进刀时要求皮肤与血管的切口要一致,这样利于恶血与邪气可从血脉排出。
中医刺血方法见于《灵枢·官针》及《素问·缪刺论》等《内经》各篇中。有络刺、赞刺、豹纹刺、毛刺、缪刺等方法。在这一点上中医刺血方法从表面上看起来手法颇多,但一些手法仅用于刺破皮肤中的微小血管。归根结底还是包含在了藏医放血疗法的手法之中。
4.2.3 部位
藏医对于放血部位的选取是在其理论指导下选取的,是根据病变所在部位确定的部位,有固定的测量方法,全身共有77个放血部位,头颈部21个,上肢34个,下肢18个,躯干部4个。涉及人体浅表静脉和部分头部的细小静脉。
《内经》各篇中有“刺食指间出血”就是刺手阳明大肠经的井穴商阳出血的穴位刺络; “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盛坚横以赤”、“结络如黍米”、“涌盛有热”、“脉满”者为当刺之处的血络刺络;《素问刺疟》“疟方身发热,刺足附上动脉”的细小动脉刺络的部位。放血部位的选定是放血疗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治疗效果有着直接影响。藏医放血部位具有确定性,并且详细的叙述了每个放血部位的主治疾病及症候。而《内经》中对放血部位没有确切厘定,随意性较强。可见藏医放血疗法有着高度的概括性。
4.2.4 验血
藏医认为,放出正常血液无异于掏出心脏,故病血被放尽而正血要放出之时,应立即停止施治不能有丝毫犹豫,对于身体虚弱的患者必须在病血尚未全部放尽之前控制血量。如果放出的血色鲜红且较稠者,则显然不是病血,不能再放,至于放血多少合适,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而定。放出的血色黄稀,有白色泡沫或血液表面有黏液或脓液者则是病血,应将病血放尽,其
量大远非中医放血法所能比拟,待病血放尽而正常血出现时,即刻停止放血。若由热邪亢盛而致体内血液亢盛,关节肿胀等病症,也应大量放血,以祛病血之热势。对于正精虚衰的患者,放出的血液似脓或水样时,应适当控制出血量,若视此为脓水而大量放血,将更使正精亏损而诱发水肿病。凡属老年、小儿以及孕妇,只放出血气,而不能放出点滴血液。应仔细观察血液的质地、性状、颜色、夹杂物。
其目的有三:
一是确定病血、恶血。如果血色黄稀如马鸡背部的颜色,有白色泡沫,或血液表面有粘液或脓液或胆汁者是为恶血,应该放出、放完,放恶血可止痛祛病。若血液稠而颜色朱红,犹如茜草汁或朱砂色是为正血,不宜放。若血液为紫黑色有血丝者,表示正血、恶血尚未分离,必须再服汤药,待二者分清后再放血。
二是掌握放血程度,病血流出一旦见血液泡沫呈现红色,表面凝结者是正血出现,提示恶血已放完,应该立即停止放血。
三是分辨病性。血色紫而流粗,血质粗糙,带黄色泡沫者为隆病;血色黄而稀,有臭味为赤巴病;血色红而发白,浓滑者为培根病。这一部分内容在藏医放血疗法中十分重要,区分正血和恶血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而《内经》中无与此相关的内容,实为遗憾。
4.2.5 放血量
藏医认为,放出正常血液无异于掏出心脏,故病血被放尽而正血要放出之时,应立即停止施治不能有丝毫犹豫,对于身体虚弱的患者必须在病血尚未全部放尽之前控制血量。如果放出的血色鲜红且较稠者,则显然不是病血,不能再放,至于放血多少合适,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而定。放出的血色黄稀,有白色泡沫或血液表面有黏液或脓液者则是病血,应将病血放尽,其
量大远非中医放血法所能比拟,待病血放尽而正常血出现时,即刻停止放血。若由热邪亢盛而致体内血液亢盛,关节肿胀等病症,也应大量放血,以祛病血之热势。对于正精虚衰的患者,放出的血液似脓或水样时,应适当控制出血量,若视此为脓水而大量放血,将更使正精亏损而诱发水肿病。凡属老年、小儿以及孕妇,只放出血气,而不能放出点滴血液。
《素问·刺腰痛篇》曰:“解脉令人腰痛……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间郑外廉之横脉出血,血变而止……刺解脉,在郑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素问·缪刺论》中载有刺井穴(如大敦)“见血立已”,刺荣穴(如然谷)“出血立已”。《素问·刺疟篇》刺背俞穴时也强调“适行至于血也”。《素间·刺腰痛篇》曰:“足少阴令人腰痛……刺少阴于内踩上二疗(复溜穴),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中医也有相当丰富的放血量的指标。
4.2.6 术后处理
藏医放血处理是术后先将鼓脉用具慢慢松开,用拇指轻按刀口或用冷而光滑的石子按压伤口处,并用干净的羊毛或棉花放置于刀口。然后以绷带覆盖后用绳子十字交叉绑扎,避免过度活动,禁止一切引起失血和生风的饮食起居,放血当日不能白天睡觉、饮酒,以免恶血生成。此外还有不出血、无恶血、不能止血、肿胀、昏仆、引发隆病六个方面的注意事项。
《内经》中也相关内容,《灵枢·血络论》曰:阴气积于阳,其气因于络,故刺之血未出而气先行,故肿。阴阳之气,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泻之,则阴阳俱脱,表里相离,故脱色而苍苍然。刺之血出多,色不变而烦悗者,刺络而虚经,虚经之属于阴者,阴脱,故烦悗。
从上述几点中不难看出藏医在这一环节中有着系统的认识和详尽描述,相比之下《内经》中的相关内容散落在各个章节当中,其系统性较为欠缺,条理和层次也不太清楚。
5.弊端
放血疗法也有其不足的一面,如果方法不当,往往出现不及、太过、逆行和过失等四种弊端。尽管掌握适当时,会达到病除之效;但掌握不好,弊端也不小,甚至最小的过失也会导致最严重的后果。如技术操作不熟练或鲁莽,引起进刀过深过猛,造成误断筋腱或动脉、刺伤肌肤和要害部位等人为的事故,导致四肢瘫痪等诸多后遗症[11]。《内经》中没有相关内容记载,这
更进一步说明藏医放血疗法的系统性和实用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