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4-1-22 14:29 编辑
最近看(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对郄穴有所领悟。过去所写的文章未涉及过郗穴,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发现郗穴原来对治疗血症和痛症有如此大的功用。怪不得《人体自由大药》一书的作者武国忠先生道出一句:“有急病的时候,郗穴就是最神的药”。为了进一步了解郗穴对治疗血症和痛症的功效,尤其探讨利用郗穴一穴治疗急症的功用,遍查典籍,现总结于后,奉献给大家。
郗穴的名称和在人体的分布首载于《针灸甲乙经》。郄穴是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郄”与“隙”通用,是空隙、间隙的意思。大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只有胃经的郄穴梁丘在膝以上,十二经脉、阴阳蹻脉和阴阳维脉各有一个郄穴,合为十六郄穴。这十六个郗穴是:手太阴肺经孔最穴,手厥阴心包经郄门穴,手少阴心经阴郄穴,手阳明大肠经温溜穴,手少阳三焦经会宗穴,手太阳小肠经养老穴,足太阴脾经地机穴,足厥阴肝经中都穴,足少阴肾经水泉穴,足阳明胃经梁丘穴,足少阳胆经外丘穴,足太阳膀胱经金门穴,阴维脉筑宾穴,阳维脉阳交穴,阴跷脉交信穴,阳跷脉跗阳穴。
郄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手太阴肺经的郄穴孔最治咳血,足厥阴肝经的郄穴中都治崩漏。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颈项痛取足少阳胆经郄穴外丘,胃脘疼痛取足阳明胃经郄穴梁丘等。此外,郄穴还有诊断作用,当某脏腑发生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十六郗穴在人体的分布以及功用:
1、足太阴脾经之郄穴--地机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可治疗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等症。配三阴交穴治痛经;配隐白穴治崩漏。配合穴阴陵泉治疗股内侧痛。股内侧痛多由气虚寒凝,经脉失养,肌肉挛缩而成。其病位属脾经所过之处,地机穴为脾经之郄穴,是本经经气深集的部位,具有
较强的解痉镇痛,行气活血之功,阴陵泉是脾经之合穴,脉气最盛,使气随血流,气行血行,脉道充盈,气血流畅,经筋和缓,疼痛自止。
2、手太阴肺经郄穴--孔最穴,在前臂掌面桡侧,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该穴具有清热凉血之功,善治血证,主治咯血、呕血等出血疾患。尺泽为手太阴肺经之合穴,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针刺此穴可泻本脏之热,故有泻肺热,凉血止血之功,主治潮热,咯血,咽喉肿痛等,两者配伍使用治疗阴虚火旺咯血。
3、手阳明大肠经郄穴--温溜穴,在屈肘时,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穴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处。该穴可治疗急性疼痛,有清热解毒,泻火消肿,祛瘀止痛之功,主治咽喉肿痛,面肿等。《甲乙经》:喉痹不能言,温溜及曲池主之。两者还共同具有祛风湿,利关节,通经络,止痹痛之功,用以治疗上肢不遂,肘臂痛等。
4、足阳明胃经郄穴--粱丘穴,取该穴时屈膝,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3寸。该穴是足阳明脉气深聚之处,故有理气和胃止痛之功,主治胃痛,胃肠痉挛等症。足三里是足阳明之下合穴,是治疗脾胃病的首选穴,能补能泻,能升能降,具有健脾,消积滞,和胃降逆,通腑利湿之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腹胀,胃脘当心而痛,取之三里也。本穴为机体强壮要穴,益气养血,健脾补虚,扶正培元之功益彰。两穴配以犊鼻,血海,阳陵泉,阿是穴,还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
5、手少阴心经郄穴--阴郄穴,位于人体的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该穴具有清心安神之功效。可治疗神经衰弱,癫痫;鼻出血,急性舌骨肌麻痹; 胃出血,心绞痛,肺结核,子宫内膜炎等急症。
6、手太阳小肠经郄穴--养老穴,位于人体的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缘中。该穴具充养阳气之功效,可主治目视不明,肩、背、肘、臂酸痛等症。配太冲穴、足三里穴可治目视不明。養老穴对治疗青春痘或熬夜引起的面部小泡有特效,對眼睛疲勞也有奇效,而神門為檢查循環系統的重要穴道,對消除疲勞也有幫助,兩者聯合可提昇氣血,保持手腳靈活。
7、膀胱经郄穴--金门穴,位于人体的足外侧部,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该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太阳主表,故有祛风散寒,舒筋活络之功,主治腰痛,外踝痛,下肢痹痛等。
委中则为足太阳合穴,膀胱经属水,水性寒凉,故有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之功,有“血郄”之称,膝为筋之府,本穴位居膝窝,具有舒筋活络,祛风湿,止痹痛的功效。主治腰痛,半身不遂等。郄穴与合穴配合使用,祛风活络之功更为突出。如金门配大肠腧、委中、命门治疗腰痛效果颇丰。
8、肾经郗穴--水泉穴[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直下1寸,跟骨结节的内侧凹陷处。
水泉穴
[解剖]
有胫后动脉跟内侧支;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及胫神经的跟骨内侧神经。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阴挺,小便不利,目昏花,腹痛。
[配伍]配中极、水道治肾气亏虚;配气海、血海、肾俞、三阴交、气海俞治肾绞痛、肾结石;配肾俞、中极、血海治血尿。。
9、手厥阴心包经郄穴--郗门穴,位于腕横纹上五寸。该穴善治血证,具有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之功,主治咳血,呕血等。曲泽归手厥阴心包经,心包为心之外卫,代心行令,故有宁心安神,宽胸理气,活血化瘀之功,主治心痛,烦躁等,此外,本穴具有通经活络,疏利关节之功,用以治疗肘臂痛,上肢颤动等。
10、三焦经郄穴--会宗穴,位于人体的前臂背侧,当腕背横纹上3寸,支沟穴尺侧,尺骨的桡侧缘。该穴具有吸湿降浊的功效。可治疗耳聋,痫证,上肢肌肤痛等症。配听会穴、耳门穴治疗耳聋;配大包穴治上肢肌肉疼痛,软组织挫伤。
11、胆经郄穴--外丘穴,位于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平阳交穴。该穴有传递风气的作用。可治疗颈项强痛,胸胁痛,疯犬伤毒不出,下肢痿痹,癫疾,小儿龟胸等症。如配伍腰奇、间使穴、丰隆穴、百会穴治癫痫;配环跳穴、伏兔穴、阳陵泉穴、阳交穴治下肢痿、痹、瘫;配陵后、足三里穴、条口穴、阳陵泉穴治腓总神经麻痹。
12、足厥阴肝经郄穴--中都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该穴主治血证,具有清肝泻热,凉血之功,可治疗急性肝炎、膝关节炎、子宫出血、疝气等疾病。
13、阴跷脉郗穴--交信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太溪穴直上2寸,复溜穴前0.5寸,胫骨内侧缘的后方。该穴有外散寒冷水湿的功效。可主治月经不调,崩漏,阴挺,泄泻,大便难,睾丸肿痛,五淋,疝气,阴痒,泻痢赤白,膝、股. 内廉痛等症状。如配伍关元穴、三阴交穴治妇科疾患之月经不调;配太冲穴、血海穴、地机穴治崩漏;配中都穴治疝气;配阴陵泉穴治五淋;配中极穴治癃闭;配关元穴治阴挺等
14、阳维脉郗穴--阳交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该穴具理气降浊之功效,主治胸胁胀满疼痛,面肿,惊狂,癫疾,瘈疭,膝股痛,下肢痿痹诸疾。配环跳穴、秩边穴、风市穴、伏兔穴、昆仑穴可治风湿性腰腿痛,腰扭伤、坐骨神经痛、中风半身不遂之下肢瘫痪、小儿麻痹症
15、阴维脉郗穴--筑宾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太溪穴与阴谷穴的连线上,太溪穴上5寸,腓肠肌肌腹的内下方。该穴具散热降温之功效。主治癫狂、痫证、呕吐涎沫、疝痛、小儿脐疝、小腿内侧痛等症。配肾俞穴、关元穴治水肿;配大敦穴、归来穴治疝气;配承山穴、合阳穴、阳陵泉穴治小腿痿、痹、瘫;配水沟穴、百会穴治癫狂、痫证16、阳跷脉郗穴--跗阳穴
,位于人体的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该穴属足太阳膀胱经,有吸热化湿之功效。主治头痛、腰骶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等症。
从上述十六郗穴各自的主治范围可以看出:(1)阴经郄穴多治血证.(2)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这些功用和治疗范围前人早有备述,这里需要探讨和总结的主要是那些一学便会,人人可以掌握的“一穴治疗”或“一穴救命”的郗穴和使用方法。就像《人体自有大药》一书作者武国忠先生所讲,现在很多人认为中医只能治疗慢性疾病而不能治疗急症,但大量的临床例证已充分说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以前受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危机时刻》启发,曾经写过一篇《家庭紧急救护方法》的文章,其中对中风、休克、中暑、痧症、中毒、溺水、足转筋、心绞痛、急性腹痛、急性腰痛等这些病症从中医角度如何紧急救护进行过探讨,祖国医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中对急病急症的处理很多在现今科学昌明的时代仍是行之有效的法宝,不失为人人可学、人人会用、简便易学而又简单实用的救身之道。比如,有人突然出现休克的紧急情况时,怎么办?是找医生还是打电话叫救护车?那样都要耽误一些时间,即使医生来了或者救护车赶到,病人往往也就撒手西去了。如果你懂得这些简单而实用的一穴救命的方法,用指尖掐按病人鼻唇之间的人中穴,就可使患者苏醒,再送往医院作进一步治疗不迟,此即民间所谓的[掐人中]。
真正的急救,是在医生和救护车还没有到来前的当场施救,以赢得宝贵的时间。再比如心脏病突然发作,可马上取心包经上的郄门穴,只要对这个穴位进行强烈刺激(强有力的按压),往往能一穴见效,迅速缓解病情而起死回生。西医的急救方法在家庭是做不到的,而通过中医的简单取穴进行急救,只要穴位选的准,按压方法得当,则是最快速、最有效的。
祖国传统医学可谓是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郗穴这味“大药”(武国忠语)也需要不同时间、不同火候的煎熬方显出其独特的疗效,更需要我们共同的探讨。当出现急性胃疼时应立即想到梁丘穴,用拇指指腹用力按压该穴,持续2-5分钟,往往可以立即止疼;孔最穴,这可是治疗内脏出血的郗穴,使用时可用母指腹尖适度用力按压该穴;当有尿血症时,要马上想到水泉穴;女子崩漏、膝关节炎、疝气就找中都穴;急性腰痛时可随手取来养老穴;胆囊疼痛了就快按外丘穴;凡遇心动过速、心绞痛等心胸疾患那就是郄门穴的事了,按压的时间同前;外丘和阳交穴治疗急性头疼再好不过了;当出现头疼、咽喉肿痛、肠鸣腹疼的时候就选温溜穴;那么心疼、吐血、鼻出血怎么办?阴郗穴在等着你呢,平时经常按压此穴还可预防和治疗心脏疾
病;地机穴,可治疗腹胀、腹疼,泄泻,这个穴位按压时间要长些,5分钟;筑宾穴,可治疗恶心呕吐;交信穴,可治疗月经不调、痢疾、肠炎;承浆穴,可治疗休克昏迷、口眼歪斜、齿龈肿疼。至于梁丘穴配中脘穴治療急性胃炎;孔最穴配膻中穴治療氣逆吐血等配穴治疗前以论及不再赘述。
当然,这些还很不全面,也需要大量的实践作进一步的验证,更需要同仁共同探讨,进一步挖掘这座瑰宝,在这里也肯望一些专家和学者以及爱好的同仁给以赐教。
1.口眼歪斜:足跗上放血。此症若口內(臉頰之內側)見青筋亦應放血。
2.眼皮上長瘡:後心五、六椎間放血。
3.青春痘可於後心五、六椎間放血。
4.肥厚性鼻炎:膏肓附近放血。
5.牙痛:原則上如上牙痛則青筋現於小腿外側,下牙痛則青筋見於足跗。應用時,但見小腿外側或足背外側青筋,便可放血而取效,不必拘泥於上下牙分屬之部位。
6.舌下腺發炎:腳背放血。
7.舌闇不能言:尾骶骨放血(尾骶骨見不到青筋,故不必泥之)。
8.高燒啞巴不能言:後背心見有黑青異色處放血。(此乃小兒高燒之重者;若輕症,但少商、大椎放血即可)。
9.凡打傷、摔傷或被點穴不能言語:五、六椎間放血立解。
10.自高處下墜不語:五、六椎放血(董師曾治一例,放血三次即愈)。
11.後腦痛:尾骶骨放血,或委中見青筋放血亦效。
12.耳後之頭部瘡瘤:崑崙穴附近放血。
13.中耳炎:三重穴與丘墟附近尋青筋放血。
14.咽喉炎、氣喘:尺澤及小腿見青筋放血
15.幽門阻塞嘔吐:腳背及四-六椎放血。
16.嘔吐不止或舌僵硬不適:金津、玉液放血。
17.脊椎扭傷:在傷部放血,或委中、陰陵泉、足跗見青筋處放血。
18.後肩痛、肩胛骨痛、背痛:承山、委中見青筋處放血。
19.解谿上七寸脛骨旁放血治各種肝病。
20.解谿上七寸,其下放血治胸口兩旁痛悶。
21.肋膜炎、肺結核:陽陵泉下九寸為肺胃神經通處放血。
22.各種急慢性腸炎:小腿外側及足跗上見青筋即放血,若無青筋則無效。此法亦治高血壓、十二指腸潰瘍。
23.一切心臟心皆可於五、六椎間及陰陽泉附近放血。
24.急性心臟麻痺:曲澤放血。
25.心臟肥大:膏肓附近放血。
26.委中、陰陵泉附近放血治心臟病、痔瘡,一次輕,多次癒。(陰陵泉見青筋非心臟即痔瘡)。
27.低血壓過高:十六椎外開六寸放血。
28.癲癇病:後背見紅色血管放血。
29.疔瘡類如手背疔、腳背疔……等…後背五六椎間放血立效。
30.小兒高燒:若委脇部見紅點成對出現,即在紅點上放血。
31.手腕關節炎:肩胛上部或足跗放血。
32.手腕、手指關節扭傷發炎腫大:足跗外側放血。
33.手指五指不伸:後心四-六椎放血。
34.膝關節炎:五-六椎旁開二寸左右放血。
35.足跗內廁及膝內側發炎、腳上長疔瘡:五、六椎旁開三寸放血。一、董氏放血疗法的意义
董氏放血疗法,不单只在病灶上放血,有时亦可在脏腑相关相对应之点、线、面反应处放血,这时大都选择膝后腘窝、肘窝、背部、小腿外侧等处点刺放血,即可调理脏腑阴阳之平衡、疏通气血通道,改善病势,此为董氏放血疗法之要点。例如:"后背、心、肺区"点刺放血,可治重感冒、发烧、胸痛、背痛、冠心病、心肌梗塞等;"肩胛手足区"可治手足痛、手足麻痹、膝盖痛等;"膝后太阳区"可治头痛、项紧、腰背酸痛、胆固醇过高等;至于牙痛、舌下腺发炎、肝病、各种急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皆可在六六部位之"足跗阳明区"放血;七七部位之"小腿阳明区"放血,将恶血秽气排出,往往久年沉疴常能立即减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