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肱骨上外髁炎; 经筋疗法 肱骨外上髁炎, 又名网球肘, 多因前臂长期劳累所致, 以肱骨外上髁周围软组织疼痛、前臂无力为主症, 以往多以传统针灸理疗治疗或西医治疗, 但效果尚欠理想。笔者采用经筋疗法治疗 84 例, 并与温针灸治疗 72 例做对照,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门诊病例, 随机分为经筋疗法治疗组和温针灸对照组。治疗组 84 例中, 男 40 例, 女 44 例; 年龄最小25 岁, 最大 65 岁, 平均 42 岁; 病程最短 2 个月, 最长 4 年; 对照组 72 例中, 男 35 例, 女 38 例; 年龄最小 24 岁, 最大 73岁, 平均 45 岁; 病程最短 3 个月, 最长 3 年。两组一般情况相似, 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 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拟定。可表现为 3 个方面, 发病缓慢, 与经常用臂力有关; ④外侧压痛, 写字、手部用力时加重, 肱骨外上髁伸肌群附着点压痛, 肘关节活动正常;㈣写字、握拳、腕关节背伸抗阻力或提重物时, 疼痛加重。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采用经筋疗法, 由经筋手法、经筋针刺、循筋拨罐 3部分组成。首先结合临床症状在患肢进行“查灶”取穴, 其“经筋病灶”点多在肘外侧、肩、腕关节附近和颈肌、前臂肌群的交叉点、成角处查及、呈条索样变筋结状态, 触压疼痛明显或放射性疼痛, 即可定位为“筋结病灶点”。本症以肱骨外上髁局部“ 梅花形”病灶点为多见, 压痛明显并可向桡侧总伸肌腱方向扩散。确定“ 筋结病灶点”后, 以拇指或中指指腹进行按、拔、剥、揉, 从远到近, 由轻到重, 将“筋结点”进行“ 松筋解结”, 即以拇指尖在外上髁压痛处进行剥离法, 其刺激强度以病人适应为宜, 并对手三阳经筋在上肢及颈循行的部位进行全线松筋理筋。在肌筋充分松解后, 医者左手拇指尖切压固定上述病灶点, 用 5 号注射针头, 右手行针, 将针尖在酒精灯上烧红后, 快速刺入病灶点, 不留针, 按“梅花形”病灶点连针 5 针即可。然后再用不同型号的玻璃罐, 在病灶点上及手三阳经筋走向施闪火罐术( 头面部除外) , 留罐 5~10min。病情严重者可在局部病灶的火针口上拨出少许黄色粘液。 2.2 对照组 采用传统温针灸疗法治疗。选取患侧阿是穴、曲池、手三里、外关等穴位, 用 28 号 2~ 3 毫针刺入上述穴位, 得气后将艾条 1 段( 长约 2cm) , 插在针柄上, 点燃施灸。隔天治疗1 次, 10 次为 1疗程, 根据病情施治 1~ 2 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一切药物。 3 疗效判定标准与结果 疗效标准, 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进行评定。治愈: 疼痛压痛消失, 手握力恢复正常; 好转: 症状基本消失, 功能改善; 无效: 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变。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94%,经统计学处理 X2= 6.21, 差异有显著性( P < 0.05) 。 4 讨论 肱骨外上髁是前臂伸肌腱附着点, 当伸腕伸指时, 肌肉收缩应力点集中于肱骨外上髁, 肱骨外上髁肌肉附着点的急性扭挫伤或慢性损伤, 出现无菌性炎症, 导致骨膜撕裂, 骨膜下血肿, 最后血肿肌化, 形成疤痕, 造成了对周围血管的挤压, 从而产生肱骨外上髁疼痛, 前臂无力等特征性症状。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筋痹范畴, 多以风寒湿邪瘀阻经筋, 流注关节为患。《灵枢 大惑》提出“筋与脉并为系”,《素问 五脏生成篇》云:“诸筋者皆属于节”,《灵枢 小针解》曰:‘皮肉经脉各有所处者, 言经脉各有所主也。”都说明了经筋与经脉, 筋与骨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本症的发生亦是由筋的变化而导致骨膜的变化, 进一步又影响了筋肉, 所以, 调筋即可治骨。调筋必须先找到病变之筋即“病灶”,《灵枢 阴阳二十五人》曰:“ 切循其经络之凝涩, 结而不通者, 此于身皆为痹, 其则下不行, 故凝涩。’其经络凝滞之处即为病理性“ 结灶”, 在经筋系统上则以“病灶点”症候出现。从《灵枢 经筋篇》知道手阳明经筋“….沿臂上行, 结于肘外侧, 经上臂, 结于肩髃部……” 手少阳经筋“…..沿臂上行结于肘, 经上臂外侧、上肩…..”, 都说明了肱骨外上髁炎出现症状的部位正是手阳明、少阳经筋所经过的部位, 笔者在手三阳经筋循行部位可查及经筋病变之病灶。根据《素问 调经论篇》曰:“病在筋、调之筋, 病在分肉, 调之分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