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观察壮医经筋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 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2 组。治疗组100例采用壮医经筋疗法治疗; 对照组100 例采用传统针灸疗法。治疗10 次为1 疗程。结果: 治疗组治愈86 例,好转10 例,无效4 例,总有效率为 96. 0% ( 95% CI = 89. 8% ~ 98. 2% ) ; 对照组治愈 52 例,好转 20 例,无效 28 例,总有效率 72. 0% ( 95% CI =63. 2% ~ 80. 8% ) ;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u = 4. 409 1,P = 0. 000 0) ,差异有显著意义; 且两组总有效率的 95% CI 不重叠。结论:运用壮医经筋理论指导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优于传统针灸疗法,其收益为OR =0. 11 (95%CI =0. 04 ~0. 31) ,NNT =4 ( 95% CI = 2. 93 ~ 7. 23) 。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 壮医针刺理论; 壮医经筋疗法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为口眼向健侧歪斜,一年四季均有发病,多发在春秋季节。2010年 8 月至 2012 年 12 月,笔者运用壮医经筋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 100 例,与采用传统针灸疗法治疗100 例作对照,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拟定 1) 发病年龄不定,急性起病,1 ~ 5 天内达到高峰; ( 2) 临床表现主要为病侧表情肌瘫痪,即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闭目不严,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不能完成示齿、鼓腮动作;( 3) 排除外伤及耳科病变等所致的周围面神经损伤。1. 2 一般资料: 同期符合上述标准的该病患者200 例,其中男 112 例,女 88 例; 年龄 16 ~ 76 岁,平均 42 岁; 病程最短 1 天,最长 2 个月,平均发病时间 8 天; 急性发作期 96例,慢性缓解期 104 例。以上病例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治疗组 100 例,对照组 100 例。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5) ,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 1 治疗组: 以“壮医经筋理论”指导临床,分 2 个步骤进行。 1) 壮医经筋手法: ( 1) 循筋查灶: 以“以痛为腧”为查灶原则,循患者手足阳明经筋走向查找,局部重点查找额肌、眼轮匝肌、颧大小肌、口轮匝肌及颞肌的起始点和肌肉的交叉点,可触及条索状的病灶点、疼痛点,远端病灶点可于腕、肘外、足背、膝关节处查找。( 2) 手法消灶: 术者先用拇指结合肘部循手足阳明经筋走向以滚、揉、按压手法充分松解经筋系统,再重点对上述所查及的病灶点施点、弹、拨、揉法,力度由轻至重,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力为宜,力求病灶点软化、松解,局部压痛减轻,施术约 15 ~20 min。 2) 壮医经筋针刺: 局部常规消毒后,术者以左手指按压固定所查及的病灶点,右手持 28 号 1. 5 ~2 寸毫针,以快速进针法刺入病灶点,待针下有阻力感,即可运针,采用一孔多针,一灶多刺的针刺方法,可深刺入骨膜,以肌肉有跳动感为佳,待局部有酸麻胀痛感或向周围放射后,留针约30 min。 2. 2 对照组: 采用传统针灸疗法,选患侧阳白、鱼腰、太阳、颊车、地仓、翳风、合谷、太冲,以上穴位任选两组,局部常规消毒后,以 28 号 1 ~2 寸针灸针,快速刺入穴位,得气后加电针,选连续波留针 20 ~30 min。 两组均每日治疗 1 次,10 次为 1 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相关药物。 3 疗效观察 疗效标准 治愈: 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即面肌功能恢复正常,口眼歪斜症状消失,眼睑闭合良好; 好转: 面肌功能部分恢复,口眼歪斜症状减轻,其他症状改善; 无效: 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4 讨论 壮医经筋疗法是在祖国医学古典经筋理论指导下,结合壮族民间理筋术而总结出来的以“经筋查灶”诊病和“经筋消灶”治疗的一种新型非药物疗法。该疗法提出“筋结致痛”的致病机理,贯彻“以痛为腧”的取穴原则,运用“松筋解结”、“筋结则松”、“筋松则顺”、“筋顺则通”、“通则不痛”的治疗原理,结合壮医民间捏筋、拍筋、拨筋等手法达到筋柔骨顺,共达“松—顺—痛—通”理想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