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帝内经》吸收了朴素唯物主义的元素论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事物的变化及阐释中医的理论《素问•血气形志》篇云:“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人体气血的运行依赖于经络系统,其运行从“少血多气”之手太阴始,至“多血少气”之足厥阴止,气血流行周而复始,循环无端,阴阳相济,气血同舟。气血是经络能够实现“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等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所以根据生理、病理具体状态下经络气血的多与少,采用合理方法及手段进行判断和针对性的养生防护、治疗,将直接影响着诊断、防治疾病的效果。这种气血盛衰理论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和针灸临床实践,越来越发挥出重大作用。
规范针灸处方的组成
一个合理而有效的针灸处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辨证选穴,以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局部辨证、病程辨证等为基础,以十二经脉气血盛衰理论对其进行补充,可区分疾病的发生、发展各阶段,推测或揭示疾病的预后与转归,并可指导具体疾病的防治,从而完善中医辨证体系,搭建深入研究理、法、经、穴、术、方药等技术理论的平台,从而提高临证诊治水平。二是病位选穴,是在“经络所通,主治所及”的治疗原则指导下,按循经局部、邻近、远端选穴。十二经气血多少辨证方法的引入,完善了病位选穴,使其能更准确地把握选穴原则。如偏头痛,为少阳经循行所过,少阳经多气少血,多气则气逆而上,出现胀痛,选穴时必选引气下行的远端穴位,如足临泣穴等。三是症状选穴,疾病既有主症又可能有伴随症状,但无不与气血失调相关。《素问•调经论》云:“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可见气血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为主症和伴随症状提供了有效的选穴指导原则。
所以气血多少理论,在疾病的诊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借助于气血反映的信息资源,对其本质疾病进行调节,使机体时空结构与机体功能结构病变的总和,通过与之相对应的针灸处方信息的时空结构,发挥治疗的最大效应[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