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66|回复: 1

浮针治疗眩晕

[复制链接]

765

主题

959

回帖

4903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4903
发表于 2014-10-22 17: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4-10-22 17:09 编辑

    【摘要】 目的比较浮针疗法和常规毫针刺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差异,从而找到更有效、更快捷的治疗方法,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方法 76 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和毫针组,每组 38 例。浮针组采用浮针疗法对环枕线上相应的肌筋膜触发点(MTrP )进行浮针操作,并留置 6 h;毫针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针刺风府、风池、列缺、百会等穴及相应的夹脊穴,留针 30 min。两组均每日治疗 1 ,每治疗 5 d 休息 2 d,7 d 1 个疗程,共治疗 2 个疗程。结果 浮针组治愈率为 60.5%,总有效率为 97.4%;毫针组治愈率为 39.5%,总有效率为 89.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减轻眩晕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 个疗程后浮针组 3 项评分均低于毫针组(P0.01)。结论浮针治疗颈性眩晕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法疗效。
    【关键词】 眩晕;颈椎病;针刺;浮针;肌筋膜触发点
       颈性眩晕系因颈椎退行性改变或外伤使脊椎内外平衡失调,引起颈动脉颅外段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出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Rya 和 Cope于 1955 年提出了颈源性眩晕这一概念。颈性眩晕在临床十分多见,已引起临床上的普遍重视,笔者采用浮针与常规针刺方法治疗颈性眩晕,并进行了疗效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观察病例来源于中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将确诊为颈性眩晕且符合纳入标准的 76例患者按编码随机抽取方法分为浮针组、毫针组,每组38 例。浮针组中男 16 例,女 22 例;年龄最小 40 岁,最大 75 岁,平均(49±16)岁;病程最短 7 d,最长 5 年 9个月,平均(10.68±7.74)个月。毫针组中男 17 例,女21 例;年龄最小 41 岁,最大 74 岁,平均(51±14)岁;病程最短 4 d,最长 6 年 2 个月,平均(9.97±7.89)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①既往颈部损伤或疾病的病史;②眩晕及视物旋转、模糊,常因头颈部活动及体位改变等因素而诱发,可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耳鸣及枕颈部疼痛和上肢麻木等症状;③颈部的疼痛;④颈部扭曲试验阳性;⑤X线检查具有颈椎曲度改变或者不稳表现。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颈性眩晕诊断标准者;②年龄在 40~75 岁;③自愿加入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①年龄<40 岁或>75 岁者;②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③同时应用其他药物影响结果判定者。
1.5 中止、剔除标准
①不能坚持治疗者;②未按治疗方案执行者;③出现严重不良事件/不良反应的受试者;④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其他并发疾病或病情恶化者。
根据中止、剔除标准对部分收纳的病例予以中止和剔除,并认真记录中止和剔除的原因及与临床研究的关系。
2 治疗方法
2.1 浮针组
首先明确肌筋膜出发点(MTrP 点),一手扶额头,一手拇指指腹沿环枕线按压,寻找最痛点或不适点即为 MTrP 点。根据浮针理论,进针点均距 P 点距离 3~5 cm,方向朝向 P 点的较平整的皮肤。浮针治疗每次均检查痛点位置后再行治疗。患者取俯卧位,枕头置于胸下,小腿处垫一小枕头。取一次性浮针针具 2~3 个备用。医生手指及进针部位用安尔碘消毒。取出浮针,以右手持针,左手固定进针点皮肤,针体与皮肤呈15°~25°角刺入,快速透皮,将针刺入皮下,略达肌层。然后右手轻轻提拉,使针身离开肌层,退于皮下,再将针体沿皮下向前推进,推进时针尖略上翘,使针身与肌层平行。运针前,将针尖退回软管中并锁定,然后用右手拇指、中指握住针座,做扇形摆动即扫散。同时,以左手拿揉病变局部组织,促进针效。在运针过程中患者没有酸麻痛胀感。运针 3~5 min,每 10 min 运针扫散 1 次,共留针 30 min。同时,可令患者活动患部。尽量在眩晕全部消失后,再拔出钢质针芯,将软套管留于皮下,用输液贴固定针座,留置 6 h。每日治疗 1 次,每治疗 5 d 休息 2 d,7 d 为 1 个疗程,共观察 2 个疗程。
2.2 毫针组
取突出部位相对应的双侧颈夹脊穴、风池、风府、头维、百会、太阳、率谷、列缺及四神聪。嘱患者俯卧位,用 0.30 mm×40~75 mm 毫针针刺,方向为直刺,针刺双侧颈夹脊穴时,针尖应略向中线方向。手法以捻转为主,行平补平泻法,各穴局部有酸麻胀重感,留针30 min。每日治疗 1 次,每治疗 5 d 休息 2 d,7 d 为 1个疗程,共观察 2 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给予 TCD 超声检查,将探头置于枕窗测定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
3.2 疗效标准
按照《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以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作为参数)进行评定,其中眩晕(16 分)、颈肩痛(4 分)、头痛(2 分)、日常生活及工作(4 分)、心理及社会适应(4 分),满分 30 分,得分越高病情越轻。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并参照《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表》,分别统计治疗前后各项积分。
疗效指数=[(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30-治疗前积分)]×100%。
临床治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0%。
好转: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疗效指数≥30%,且<90%。
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30%。
3.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计量资料采用配对 t 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卡方检验。采用 SPSS18.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结果显示,经秩和检验,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浮针组疗效优于毫针组。
3.4.2 两组患者起效时间比较
       结果显示浮针组首次起效时间短于毫针组(P<0.01)。
3.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比较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t=7.12,P<0.01;首次治疗后组间相比,t=6.24,P<0.01,说明浮针组首次治疗及 2 个疗程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改善均优于毫针组。
3.4.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比较
      结果可知,两组患者治疗后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有明显增加(P<0.01);治疗后两组相比,t=2.78,P<0.05,说明浮针组治疗后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增加更明显。
      两组治疗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有明显增加(P<0.01);治疗后两组相比,t=2.65,P<0.01,说明浮针组治疗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增加更明显。
4 讨论
      颈性眩晕是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有争议,一般认为颈椎或软组织病变引起的颈椎不稳是发生颈性眩晕的重要始发因素。由于颈椎间盘退变、颈椎增生劳损、外伤或先天发育异常,致使颈椎与软组织受到损害,对通过颈椎处的椎动脉和交感神经纤维构成机械性刺激,使椎动脉痉挛变窄,加之患者动脉硬化、管腔狭窄、血液黏稠度偏高等诸因素造成基底动脉的供血不足,从而导致组织缺血、缺氧,表现为以眩晕为主的一系列症状。目前,西医多采用扩张血管、镇静、理疗及颈椎牵引治疗,个别患者需手术治疗,治疗过程繁杂且较为痛苦,虽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眩晕症状,但效果不甚理想。
      浮针疗法是在传统针灸基础上,结合现代关于针灸学机理研究的成果而形成的。它把中医经络学说“十二皮部理论”、“近治原理”、腕踝针与现代医学神经反射原理相结合,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消炎镇痛,减轻水肿。阿是穴在隋唐以后的针灸界广泛运用,浮针疗法在此基础上发展,以疼痛部位作为选择进针点的根据。浮针疗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针具有特点,浮针是复式结构,由针芯、软套管和保护套管组成,类似于静脉留置针,浮针从毫针发展而来,但由于针具的不同特点,通过临床实践表明,较之毫针针具,它具有更好的镇痛疗效。第二,术式有特点,浮针法针刺浮浅,仅达皮下或肌肉肌层,无伤及重要脏器之虞。治疗过程中患者无任何不适感,且不要求酸麻重胀得气感,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运针用扫散法更具特色,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座,使针尖做扇形运动数次或数十次。这种操作方法是取得镇痛效果的关键,特别对慢性顽固性疼痛尤其重要。另外,浮针法最后一步是较长时间的留置软套管,可留几个小时到几天不等,达到维持镇痛效果的目的。目前主要认为可能与低级中枢的神经调节有关,也可能与脊髓节段分布有关,或者是通过刺激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产生压电与反压电效应而起作用。


765

主题

959

回帖

4903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4903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2 17: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取得了较好疗效,但起效都较缓慢,采用浮针疗法治疗颈性眩晕是否会取得更快捷的疗效,这方面的报道尚不多,所以笔者进行了浮针与常规毫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对比观察,浮针组总有效率为 97.4%,毫针组为 89.5%;各观察指标及疗效组间比较显示浮针比常规毫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更快捷、更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2-12 05:16 , Processed in 0.186377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