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09|回复: 1

艾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复制链接]

765

主题

959

回帖

4903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4903
发表于 2014-11-1 16:0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4-11-1 16:05 编辑

    {摘要]目的观察艾灸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采用艾灸和西药洛哌丁胺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结果治疗组总体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腹痛、腹胀或不适、大便性状、大便次数积分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腹痛、腹胀或不适、大便性状、大便次数、黏液便、胃纳减少、大便不尽感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治疗前后胃纳减少、大便不尽感、腹痛、腹胀或不适的积分差值比较,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艾灸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优于西药洛哌丁胺。
   [关键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艾灸;洛哌丁胺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一组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持续或间歇发作,但缺乏明显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的综合征。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诊断主要是在依靠症状学和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做出的。IBS十分常见,欧美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其在自然人群中的发病率为9%~22%;国内学者在对北京地区的调查中发现,符合Manning标准和罗马标准校正后的IBS人群患病率分别为7.01%和0.82%;在日常胃肠病门诊中,此病占20%~40%。目前认为,IBS分为4型: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和不确定型,其中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D-IBS)最常见,约占IBS的35.4%。D-IBS是以腹泻、腹痛、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大多数患者伴有焦虑、抑郁等症状。不同类型的IBS治疗会有所区别。笔者自2009年12月到2010年12月,采用艾灸治疗D-IBS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部共收治IBS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IBS罗马Ⅱ诊断标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23例,女7例;年龄23~61岁,平均(48.3±12.5)岁;病程3个月至4年。对照组30例,男24例,女6例;年龄24~60岁,平均(46.8±13.2)岁;病程3个月至5年。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西药对照组: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IBS诊治规范中推荐的腹泻型IBS用药洛哌丁胺,每次2mg,每日2次,连续服用15d。
    2.1.2 艾灸治疗组:辨证取穴施灸。①肝郁脾虚型:选穴:肝俞、脾俞、胃俞、足三里、上巨虚。②脾胃虚弱型:选穴:脾俞、胃俞、中脘、天枢、足三里。③脾肾阳虚型:选穴:脾俞、肾俞、大肠俞、太溪、足三里。穴位定位:依据国家技术监督局 《经 部位》。
方法: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采用相应的穴位,先以灸架或灸盒放至在相应穴位部位,腰背部的腧穴以灸盒灸,其余部位的腧穴采用灸架灸,先灸腰背部,后灸其他部位。艾灸30min左右,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天1次,连续治疗15次。具体操作方法根据GB/T21709.1-2008《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部分·艾灸》的规定执行。
    2.2 指标观察
    两组治疗前均对腹痛、腹胀或不适、大便性状、大便次数、黏液便、胃纳减少、大便不尽感进行评分,1个疗程后再次评分以判定治疗效果。疗程中禁用对消化道功能有影响的其他药物,对每个患者给予相同的饮食指导和心理支持。治疗过程中不予任何其他药物。
    2.3 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组织编写的《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制定的IBS疗效评定标准制定。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胃纳减少、大便不尽感、大便性状、大便次数、黏液便进行评分,按症状及体征正常、轻、中、重分别计分。无症状(正常)计0分,轻(症状轻微,可以忍受,不影响工作、生活)计2分,中(症状较重,已影响工作、生活,尚可忍受)计4分,重(症状严重,影响工作、生活,不能忍受)计6分。再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therapeutic index,TI)。
TI=(治疗前症状积分-治疗后症状积分)/治疗前症状积分×100%。
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TI≥95%;显 效:症状、体 征 明 显 改 善,TI≥70%,且<95%;有效:症状、体征均减轻,TI≥30%,且<70%;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好转,甚至加重,TI<30%。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连续型变量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同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差值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愈显率(痊愈率+显效率)和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总体临床疗效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体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愈显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2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腹痛、腹胀或不适、大便性状、大便次数积分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腹痛、腹胀或不适、大便性状、大便次数、黏液便、胃纳减少、大便不尽感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治疗前后胃纳减少、大便不尽感、腹痛、腹胀或不适的积分差值比较,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
    4 讨论
      IBS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一般认为其是个体特异性、多病因的异质性疾病,其与胃肠动力异常、胃肠激素、心理因素、内脏感觉敏感性增高和脑-肠相互作用、肠道感染和肠道微生态因素、食物不耐受及遗传和家庭环境因素有关。主要治疗药物包括解痉药、止泻药、导泻药、胃肠动力调节药、调节内脏感觉的药物、抗抑郁、焦虑药物和调整肠道菌群的药物。虽然西药治疗有一些疗效但是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特别是大部分解痉止痛药对消化道蠕动的抑制,使其应用受到限制。


765

主题

959

回帖

4903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4903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 16: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学没有IBS这一病名,根据临床证候,D-IBS可归属于泄泻、痛泻、腹痛等病证范畴。由于脾胃素虚,复因忧思恼怒,精神紧张,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运化失常而成泄泻。《景岳全书·杂证谟·诸泄泻论治》云:“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该病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多因肝郁、脾虚、肾阳虚、气机升降失常所致。肝脾不和是其发病的基础,脾胃升降失衡是其病机本质。故治疗上以疏肝健脾、升阳止泻为主。《医学入门·针灸·灸法》说:“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之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艾灸具有“温热”、“温通”与“温补”三重功效,通过疏经通络、温补脾阳,从而达到调补止泻之作用。艾灸治疗上分别取足阳明胃经及手阳明大肠经的下合穴足三里和上巨虚,以取“合治内腑”之意;天枢与中脘分别为大肠和胃之募穴,有调升降、和胃气、理中焦、消胀满之功。且足三里与中脘、上巨虚与天枢,“合募”相配以调和气机,和胃整肠,以助传导功能恢复正常。另外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的背俞穴是人体脏腑精气输注于背腰部的重要穴位,具有调节脏腑阴阳平衡的功能。太溪穴为肾经原穴,为十二经之根本,补之可培元补肾,与肾俞伍用,共奏温肾健脾止泻之功。现代研究认为IBS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内脏感觉过敏,针灸治疗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调节作用。安广青等观察针灸治疗IBS的疗效,针灸组取天枢穴,行温和灸,每次每穴各灸20min;针刺上巨虚穴,行平补平泻手法。与口服培菲康胶囊的药物组对照,结果提示针灸组总体疗效优于药物组(P<0.05),且避免了培菲康胶囊的不良反应。王静等用中药配合艾灸治疗D-IBS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疗效,并认为艾灸的药性作用和热作用只有作用于经络腧穴,才能起到全身治疗作用。经穴是灸法作用的内因,而艾灸产生的药性和温热效应是灸法作用的外因。内、外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共同发挥灸法防治疾病的综合作用。
      总之,艾灸对IBS的治疗着眼于中医整体观,其最大优点在于:可以避免服食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特别是大部分解痉止痛药对消化道蠕动的抑制;避免因胃肠疾病对药物吸收所造成的影响,减少消化道的负担;操作简单,费用低廉。因此,艾灸治疗IBS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今后应进一步探究艾灸治疗IBS的作用机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1-24 02:16 , Processed in 0.592607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