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俗称“面瘫”,古人多以风痰阻络立论,常用牵正散治疗,但临证用之,疗效并不令人满意。现代医学根据面神经的发病部位,将其分为颅外型与颅内型(后者有同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有的还兼有听觉过敏和泪腺分泌异常),一般颅外型容易恢复,对颅内型病人,西医多主张加用激素治疗,我个人的经验体会是:西医书中所言此病发病一周内不能针灸纯属“本本主义”,并无临床依据,误人不浅,最应破除;只要针药得当,完全可以不用激素治疗,加用激素治疗,反而会延长痊愈时间。对本病的辨证治疗,第一要辨经络脏腑,第二要辨外感内伤。《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颊则下少阳,中于项则下太阳。”颅外型面瘫多属外邪客犯经络,只有口眼歪斜者为邪客阳明,兼有耳后疼痛者为邪犯阳明少阳二经。颅内型面瘫情况较为复杂,只有味觉减退或消失者(临床发现,部分病人是双侧味觉减退或消失)证属外邪已由胃经影响到胃腑,因为舌能知味全赖舌苔,而舌苔乃胃气熏蒸而成,《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证之临床,此类病人多属胃气素虚而复感外邪者。颅内型兼有听觉过敏或泪腺分泌异常者证属外感内伤相兼为病,证之临床,此类病人发病前除有感受外邪的病史外,多在发病前数天有生气发怒的病史,实属外邪兼肝胆郁火为患,这是因为少阳胆经入耳中,厥阴肝经“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的缘故。根据以上认识,针药结合治疗本病,疗效明显提高,治疗发病在一周之内者,一般10天左右即可痊愈,经治数十例至今尚未见不愈者。针灸基本处方是:阳白透鱼腰、太阳透下关、四白透颧liao骨、地仓透颊车、颊车透地仓、翳风,合谷(取双侧),余穴均取患侧,留针30?min,可加TDP照射,每日1次,翳风针后可加用艾条灸20?min~30?min。有味觉改变者必加足三里,有耳后疼痛或听觉过敏者必加阳陵泉,有泪腺分泌异常者必加太冲。颅内型者应配合中药内服,以杨粟山《寒温条辨》升降散合小柴胡汤加双花、连翘、公英、蜈蚣、防风、荆芥;面瘫用升降散治疗,是已故恩师张殿民教授的独到经验,其中大黄宜用酒大黄,用量6?g~9?g,以大便每日畅行1次~2次为度。
2.牙痛
我对牙痛的认识与治疗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认识到牙痛有火牙、虫牙(即龋齿)之分,许多书籍认为,针灸对火牙疼痛有较好效果,常有针入痛止之效,常用穴位有下关、颊车、合谷,被称为牙痛三要穴。风火牙痛,可针翳风,单用即有良效,胃火牙痛,宜针内庭,虚火牙痛必加太溪,而对龋齿牙痛针灸疗效则不理想;此外,因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所以下牙痛可针合谷、三间等大肠经穴,上牙痛可针内庭等胃经穴;至于三焦郁火引起的牙痛,可针“耳门丝竹空,住牙痛于片刻”。第二阶段受叶天士“龈为胃之络,齿为骨之余”的启发,认识到治疗牙痛还应分清是牙龈痛还是牙齿痛,前者应治胃,后者应治肾;前者针取牙痛三要穴加内庭,药用清胃散;后者针取太溪、大杼(齿为骨之余,骨会大杼),药用玉女煎(必用生地),可针可药,皆可应手取效。同时认识到,古代书籍中尚有许多宝贵经验待发掘,如治一牙痛病人,针之不效,用《惠直堂经验方》所载之“哭来笑去散”(川芎、雄黄、乳香、没药、生石膏各6?g,火硝15?g)研末吹鼻牙痛立止;十年前我自己患龋齿牙痛,遍用上穴针之不效,后用古书记载的睡前阳溪穴贴大蒜,晨起揭去,使之起泡的天灸疗法一次即愈,后用数人多效,方知龋齿不是针药适应症的说法不确。第三阶段,发现了一个治疗牙痛的特效穴位――偏历穴。据《灵枢?经脉》记载:手阳明络脉遍历齿中,偏历为手阳明大肠经络穴,“龋”为其主病之一,近年来受此启发,发现牙痛病人偏历穴处多条索状物,且压痛明显,试治各种牙痛病人,尤其是龋齿病人,以双手拇指按压偏历穴,用力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皆能疼痛立止;若按揉后再行针刺,其效更佳。至此益信《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言病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诚属至理名言。此外,还治疗近十例每入暮时分(酉时,17时~19时)牙痛病人,只针太溪一穴,疼痛前半小时针之,留针2?h,皆一次疼止。此因酉时属肾经主时,《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故也。明此理,凡酉时病症(已经治疗酉时腹痛、酉时头痛、酉时痹痛等病人数十例),针太溪皆得痊愈。
3.麦粒肿
一般多在太阳、耳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有一定效果。我遵循中医经络理论,凡上眼睑发病者病在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肩胛区足太阳经循行部位可见数个到数十个小红点,可用三棱针挑刺出血,以血变为度;下眼睑发病者病在足阳明胃经,可在足中趾趾腹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以血变为度。用此法治疗麦粒肿一般1次~2次即愈,不必用药。
4.鼻炎
针灸可取鼻通、迎香、印堂、通天、合谷,过敏性鼻炎可加飞扬;此外,我发现凡鼻炎病人,第五颈椎有明显压痛或有条索状物,常用斑蝥研末贴于此穴,4?h~6?h取下发泡,10?d贴1次,连贴3次为1疗程。如此针药并用常收佳效。
5.复发性口腔溃疡
外治方法有二:一是用吴茱萸10?g,研末,醋调成膏状,贴双足心涌泉穴,伤湿止痛膏或胶布固定,1?d~2?d换药1次;二是用细辛3?g,研末,醋调成膏状,贴于神阙穴,伤湿止痛膏或胶布固定,2?d~3?d换药1次。内服中药可用《金匮要略》甘草泻心汤加减,(《伤寒论》、《金匮要略》均有甘草泻心汤,一用炙甘草,一用生甘草,此其区别)药用生甘草10?g,人参6?g,炮姜3?g,肉桂3?g,黄芩6?g,黄连9?g,公英15?g,水煎服,连服20付~30付,也可用生黄芪30?g,黄连9?g,水煎服,或研末口服,每服3?g,每日服2次~3次。
6.落枕
宜分经论治。疼痛部位和压痛点在后项部者,病在督脉或太阳经,可针取双侧后溪穴,随咳进针,同时令患者活动颈项部;疼痛部位或压痛点在颈项一侧者,病在少阳经,可针取同侧悬钟穴,随咳进针,同时令患者活动颈项部。此法的关键有二:一是随咳进针,此法见于窦默《针经指南》,其作用既可转移病人注意力,减轻进针时的疼痛,预防晕针,又可宣散经络气血,提高临床疗效;二是进针后一定要活动颈项部,否则疗效不佳。应用上法一般1次~2次即可缓解,若配合颈项部位的推拿或刮痧、拔罐,疗效会更好,不必用药。
7.肩周炎
我对肩周炎的认识和治疗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认为肩周炎又称“漏肩风”,以疼痛和活动障碍为主,为外感风寒之症,针灸常取肩三针等局部穴位为主,再加TDP照射或拔罐,中药内服则以祛风散寒止痛类中药为主,但验之临床,疗效并不理想。
第二阶段参考古今其他医家的经验,配合三间、条口透承山、阳陵泉等远端腧穴,或运用全息理论取第二掌骨侧之肩穴,随咳进针,同时令患者活动肩部,临床疗效有了明显提高,部分病人可有立杆见影之效,但仍有部分病人疗效欠满意。
第三阶段是近年来通过苦读《内经》,结合多年来的临床实践,又有了两点新的认识与体会。经言:“年过四十,阴气自半。”肩周炎又称“五十肩”,多在五十岁左右发病,实属肝肾阴血亏虚,筋失所养,又复感风寒之邪所致,为本虚标实之证,纯以实证论治自然疗效欠佳,此新认识之一。
肩周炎属中医“痹证”范畴,针灸治痹之法,《灵枢?周痹》也有论述:“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瘛结,转引而行之。”细读《灵枢》,始悟肩周炎之治法已详于“经脉篇”。综合《内经》所述,方知肩周炎之治首宜辨经,次宜审穴。当今临床许多针灸医生不分经络而漫治之,无怪乎其效不佳,所谓“不明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此新认识之二。
根据以上体会,我现在治疗肩周炎先以针灸止其疼痛,其功能障碍治其标,继以中药内服巩固疗效治其本,每能应手取效,方知肩周炎决非难治之疾。针灸方法是经络理论与全息理论结合,只取一穴,若疼痛部位在肩前侧为甚者,病在手太阴肺经循行线上,针鱼肩穴(穴在鱼际穴下约0?5寸,第一掌骨侧赤白肉际,按全息理论对应于肩部穴处,可找到一针柄大小的条索状物,压痛十分明显);
若疼痛部位以肩骨禺穴处为甚者,病在手阳阴大肠经循行线上,可针三间穴处条缩状物和压痛点(第二掌骨侧肩穴处);
若疼痛部位以肩后侧为甚者,病在手太阳小肠经循行线上,可针后溪穴处条缩状物和压痛点(第五掌骨侧肩穴处);
若以活动障碍为主者其病在筋,可独取筋会阳陵泉穴,多取对侧,压痛点多在阳陵泉下0?5寸左右稍后方。取效的关键除随咳进针和活动肩部外,取穴准确和进针手法也非常重要,条缩状物和压痛点仅有针柄大小,一定要扎准;进针手法宜先直刺(针柄与掌骨侧成90度角)穿透条缩状物至掌骨,然后将针柄立起将针尖刺入条缩状物与掌骨侧之间,此时针感最强。以上方法只要用之得当,皆能针入痛缓或肩部活动立刻改善,一般针3次~10次即可。
针后若配合局部阿是穴针刺拔罐,其效更佳。针数次疼痛缓解后可加用中药内服,药用山萸肉30?g~45?g,酌配桑枝、桂枝、姜黄、细辛等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品,但配用药物只1味~3味即可,药量也不宜过大,以免喧宾夺主,反而影响疗效。考山萸肉一药,《本经》言其主风寒湿痹,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补益之中大有条畅之性”,并创曲直汤治疗肝虚腿痛,即以山萸肉为主药,证之临床,不论肩痛、腿痛,凡属阴血不足、筋失所养而痛者重用山萸肉皆有良效
一针疗法和多米诺骨牌
为什么一针疗法会取得这么好的效果呢?高树中思考觉得可能和多米诺骨牌有相似之处。
将骨牌竖立排列,使前一张倒下时可以够着后一张。由于骨牌竖着时,重心较高,倒下过程中,将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它倒在第二张牌上,这个动能就转移到第二张牌上,第二张牌将第一张牌转移来的动能和自已倒下过程中由本身具有的重力势能转化来的动能之和,再传到第三张牌……所以每张牌倒下的时候,具有的动能都比前一张牌大,因此它们的速度一个比一个快,也就是说,它们依次推倒的能量一个比一个大。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多米诺骨牌效应产生的能量十分巨大,有人曾轻轻地动一下手指就成功推倒了340多万张骨牌,这些骨牌需要几辆大卡车才能拖得动。在此之前,一个荷兰人也曾推倒过297万张骨牌。骨牌瞬间依次倒下的场面蔚为壮观,令人惊叹,其中蕴含着一定的科学原理。 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家A·怀特海德曾经制作了一组骨牌,共13张,第一张最小,长9.53mm,宽4.76mm,厚1.19mm,还不如小手指甲大。以后每张体积扩大1.5倍,这个数据是按照一张骨牌倒下时能推倒一张1.5倍体积的骨牌而选定的。最大的第13张长61mm,宽30.5mm,厚7.6mm,牌面大小接近于扑克牌,厚度相当于扑克牌的20倍。把这套骨牌按适当间距排好,轻轻推倒第一张,必然会波及到第13张。第13张骨牌倒下时释放的能量比第一张牌倒下时整整要扩大20多亿倍。多米诺骨牌效应的能量是按指数形式增长的,若推倒第一张骨牌 要用0.024微焦,倒下的第13张骨牌释放的能量达到51焦。可见多米诺骨牌效应产生的能量的确令人 瞠目。不过A·怀德特毕竟没有制作更多的骨牌,因为只需制作到第32张骨牌,它就将高达415m,两倍于纽约帝国大厦。 如果真有人制作了这样的一套骨牌,那么摩天大厦就会在一指之力下轰然倒塌!
经络系统是个组织非常有序的系统,其严密性绝不亚于多米诺骨牌。一针疗法之所以能通过针刺一个穴位激发整条经的经气而取得良好的疗效,大概与多米诺骨牌的连锁反应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经络所过、主治所及”和“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的道理所在。
解语石:四两拨千斤大概也属于这类吧
1.头痛
头维:
治疗经前期头痛,针刺效不不好,需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月经前血海有余,冲脉有热,冲脉血热循阳明胃经上冲,头痛乃作,月经来潮,血热随经血下泄,故痛自止。
《伤寒论》:血自下,下者愈,能识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头维是阳明经最高的一个穴位,为阳明经标穴所在,毫针刺调卫,刺血调营,故一针而愈。
肓俞:
用此治疗用脑过度所致肾虚冲气上逆、喜欢重按者之头痛,尚需节制房事,再以补肾中药调治。
取效之理:肓俞再肚脐胖开0.5寸处,属肾经,又为冲脉所过,深处为人体元气所聚之处,针之按之可补肾降冲,故疼痛有缓解之效。
太阳头痛针针束、阳明头痛针中脘、少阳头痛针侠溪、厥阴头痛针太冲,不在多说。
2.眉棱骨痛
此病首推专方:李东垣的选奇汤(防风、羌活、甘草各9克 酒黄芩3克),单用此方疗效满意。
针刺:
1、昆仑 适应于风寒或风热外袭的眉棱骨痛 先按压一分钟,提插捻转泻法,缓解不明显者,起针后再针解溪。
2、解溪:适应于胃经浊热上攻之眉棱骨痛,针法与昆仑同。
取效关键:
1、辩证要准:风邪外袭者针昆仑、浊邪上攻者针解溪,用反无效。
2、“按已刺”,先按压,疼痛减轻后再行针刺
3、配合局部皱眉、抬眉动作,也可针刺后按压。
解语石:单用李东垣的选奇汤,是丁香花告诉我的经验,前年底遇见一个这样的病人,针内庭无效,丁香花传我一本《中国秘方验方精选》 曾德环等编1992,用于病人,一次治愈。
“按已刺”,适应于每个穴位的针刺,古云:“知为针者信其左”,即是此意.
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____《素问·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局部穴位刺血也有卓效,取印堂、眉毛中点刺出血。
此病首推专方:李东垣的选奇汤(防风、羌活、甘草各9克 酒黄芩3克),单用此方疗效满意。
针刺:
1、昆仑 适应于风寒或风热外袭的眉棱骨痛 先按压一分钟,提插捻转泻法,缓解不明显者,起针后再针解溪。
2、解溪:适应于胃经浊热上攻之眉棱骨痛,针法与昆仑同。
取效关键:
1、辩证要准:风邪外袭者针昆仑、浊邪上攻者针解溪,用反无效。
2、“按已刺”,先按压,疼痛减轻后再行针刺
3、配合局部皱眉、抬眉动作,也可针刺后按压。
解语石:单用李东垣的选奇汤,是丁香花告诉我的经验,前年底遇见一个这样的病人,针内庭无效,丁香花传我一本《中国秘方验方精选》 曾德环等编1992,用于病人,一次治愈。
“按已刺”,适应于每个穴位的针刺,古云:“知为针者信其左”,即是此意.
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____《素问·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局部穴位刺血也有卓效,取印堂、眉毛中点刺出血。
此病首推专方:李东垣的选奇汤(防风、羌活、甘草各9克 酒黄芩3克),单用此方疗效满意。
针刺:
1、昆仑 适应于风寒或风热外袭的眉棱骨痛 先按压一分钟,提插捻转泻法,缓解不明显者,起针后再针解溪。
2、解溪:适应于胃经浊热上攻之眉棱骨痛,针法与昆仑同。
取效关键:
1、辩证要准:风邪外袭者针昆仑、浊邪上攻者针解溪,用反无效。
2、“按已刺”,先按压,疼痛减轻后再行针刺
3、配合局部皱眉、抬眉动作,也可针刺后按压。
解语石:单用李东垣的选奇汤,是丁香花告诉我的经验,前年底遇见一个这样的病人,针内庭无效,丁香花传我一本《中国秘方验方精选》 曾德环等编1992,用于病人,一次治愈。
“按已刺”,适应于每个穴位的针刺,古云:“知为针者信其左”,即是此意.
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____《素问·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局部穴位刺血也有卓效,取印堂、眉毛中点刺出血。
治疗方法
2.取穴
上下左右交叉取穴。左下肢瘫,在右上肢取穴;左上肢瘫,在右下肢取穴,反之亦然。不论病程长短,病情轻重,软瘫或是硬瘫,均是一针一穴。
2. 2部位和手法
取穴时令患者仰卧床上,针刺下肢穴时,健侧下肢呈半屈曲位,大腿与小腿呈直角,由腓骨小头向后约8cm外取穴。即由腓骨小头为起点,即股二头肌肌腱上缘外取穴。直刺,进针约7-10cm,进针后增速捻针,弱刺激,每捻针半分钟,停1分钟,共留针15分钟。针健侧下肢捻的同时,嘱病人患侧上肢略外展,掌心向上,在前臂尺内缘,取尺骨的中心点,以此中心点偏头侧约1。5cm外取穴,沿尺桡骨的上缘直刺,深约5-8cm。方法同下肢穴。治疗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一疗程结束后,休息3天再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一般治疗1-2个疗程即可。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以1986年“全国第二次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依据。痊愈:病残程度为0级,上、下肢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行走自如,生活自理,能干轻微体力活者;显效:病残程度1-2级,能独立行走或需失扶拐杖行走;有效:病残程度3-4级,上下肢功能有改善,可独立行走,但需人随时照料;无效:治疗前后上下肢功能无明显变化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