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细语凝香 于 2014-11-7 14:47 编辑
摘要:目的 观察浮针结合电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疗效。方法选择中医科慢性腰肌劳损患者140例。随机分为3组,浮针组45例、电针组45例、浮针结合电针组50例。浮针组:在病痛范围内确定一个或两个最为敏感的压痛点,在距痛点上方、两侧或下方6-8cm处作为进针点。当针体完全进入皮下,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持针柄,使针体做扇形环扫运动十余次。进针完毕后,嘱患者活动腰部,如不影响活动,则留针15min,抽出针芯,用胶布固定针柄,使留于皮下的软套管不致脱落,针眼处用创可贴敷盖。留针8-24h,1次/d,连续治疗6 d后休息1 d,再继续治疗。电针组:取阿是穴、肾俞(双)、大肠俞(双)、委中(双),采用常规针刺手法,待得气后,连接G6805-Ⅰ型电针仪,连续波,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20min1次/d,连续治疗6 d后休息1d,再继续治疗。浮针结合电针组:首先对患者阿是穴、肾俞(双)、大肠俞(双)、委中(双)进行电针治疗,然后再施以浮针治疗,方法同前。治疗1次/d,连续治疗6d后休息1d,再继续治疗。治疗2周后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疼痛改善情况。视觉模拟评分为0-100分,0分为无痛,,1-50分为轻度疼痛,,51-80分为中度疼痛,81-100为重度疼痛。结果①浮针结合电针组的视觉模拟评分为0分患者优于浮针组或电针组(浮针结合电针组、浮针组、电针组分别为42,31,23例,X2=10.389,,P<0.01).②对于病程<1年的患者,浮针结合电针组的视觉模拟评分为0分患者优于电针组(浮针结合电针组、电针组分别为19,13例,X2=4.874,P<0.05)。③而对于病程>1年的患者,浮针结合电针组的视觉模拟评分为0分患者优于浮针组或电针组(浮针结合电针组、浮针组、电针组分别为22,12,10例,X2=6.563,P<0.05)。结论 浮针结合电针疗法比单纯用电针或浮针对改善慢性腰肌劳损疼痛效果好。 主题词:腰肌;慢性病;扭伤和劳损;针灸疗法;电针疗法 0引言 慢性腰肌劳损多由腰背部肌肉经常处于牵拉状态,出现痉挛、缺血、水肿、粘连而产生腰痛等症状。针对慢性腰肌劳损,本文在运用浮针治疗的基础上又结合电针治疗,观察其疗效。 1对象和方法 设计:病例-对照观察。 单位:第一附属医院内一科。 对象:选择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慢性腰肌劳损患者140例。男82例,女58例;年龄23-55岁;病程6-36个月;42例曾接受过封闭、按摩、针灸等治疗。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浮针组45例、电针组45例、浮针结合电针组50例。各组发病年龄、病程及疾病类型均基本相同。 设计、实施、评估者:设计为第一作者,实施为第二、四、五、六作者,评估为第一、二、三作者,评估者均接受过培训。 方法: 浮针组:在病痛范围内确定一个或两个最为敏感的压痛点,在距痛点上方、两侧或下方6-8cm处作为进针点。常规消毒,术者右手持一次性浮针针具针柄,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进针点处皮肤,针尖对准痛点,针体与皮肤呈15°-25°快速刺入,略达肌层即可,然后右手轻轻提拉,使针身离开肌层,退于皮下,放平针体,沿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推进到痛点附近,推进时稍稍提起,使针尖勿深入。当针体完全进入皮下,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持针柄,使针体做扇形环扫运动十余次。进针后,嘱患者活动腰部,如不影响活动,则留针15min抽出针芯,用胶布固定针柄,使留于皮下的软套管不致脱落,针眼处用创可贴敷盖。留针8-24h,1次/d,连续治疗6d后休息1d,再继续治疗。 电针组:取阿是穴、肾俞(双)、大肠俞(双)、委中(双),采用常规针刺手法,待得气后,连接G6805-Ⅰ型电针仪,连续波,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20min。治疗1次/d,连续治疗6d后休息1d,再继续治疗。 浮针结合电针组:首先对患者阿是穴、肾俞(双)、大肠俞(双)、委中(双)进行电针治疗,然后再施以浮针治疗,方法如前述。治疗1次/d,连续治疗6d后休息1d,再继续治疗。 主要观察指标: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治疗2周后疼痛改善情况。视觉模拟评分为1-100分,0分为无痛,,1-50分为轻度疼痛,,51-80分为中度疼痛,81-100为重度疼痛。 统计学分析:由第一作者采用SPSS11.0行X2检验。 2结果 2.1参与者数量分析纳入患者14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 2.2统计推断 3组患者治疗2周后进行疗效评估。 3讨论 浮针疗法治疗疼痛的特点是起效快,留针时间长,患者可以自由活动,安全无副作用,无传统针刺引起的断针、弯针、滞针现象,晕针现象也比传统针刺疗法少。本病局部筋膜粘连纤维化、肌束痉挛,传统针刺方法留针时间相对较短,而浮针疗法留针时间长,留针期间仍可减轻疼痛,可持续改善局部病理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