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21|回复: 1

浮针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复制链接]

818

主题

809

回帖

403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031
发表于 2014-11-11 15: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细语凝香 于 2014-11-11 15:18 编辑

    摘要:目的:观察浮针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浮针组(22例)和常规针刺组(18例),浮针组采用浮针治疗,在病痛区神经远端埋浮针,常规针刺组采用皮损局部毫针围刺法,5次为1个疗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WHO镇痛疗效分级标准评定于治疗前、1个疗程后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定,并观察疗效。结果:两组治疗1个疗程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浮针组较常规针刺组降低更明显(均P<0.05);浮针组和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1.8%和61.1%,浮针组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结论:带状疱疹性神经痛应用浮针疗法效果好,且在一定程度上能预防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关键词: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浮针;临床疗效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包括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PHN发生率为8%~41%。带状疱疹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婴幼儿期初次侵犯宿主潜伏于脊神经后根或脑神经元,遇机体免疫力下降而导致的以受累神经分布区剧痛及相应皮肤区疱疹为特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指急性带状疱疹愈合自然病程结束后仍存在后遗性皮肤疼痛,发作时呈烧灼性疼痛并伴有患部皮肤痛觉过敏,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传统针刺有一定疗效,笔者采用浮针疗法,与传统针刺进行比较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40例患者来自针灸科门诊及病房,男17例,女23例;年龄40~78岁,平均(52.3±6.5)岁;病程1天至2年;疱疹位置:胸胁背部12例,腰腹背部18例,头面部7例,下肢3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浮针组(22例)和常规针刺组(18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①符合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即参照 《皮肤性病学》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②病人意识清醒、生命体征稳定;③30~80岁的住院或门诊患者;④自愿接受针灸或浮针治疗的患者。
    1.3治疗方法
    1.3.1浮针组
        笔者采用一次性浮针(中号)作为治疗工具。在病痛区神经远端(约距离5~10cm)选2~3点,针尖指向神经出口处,常规皮肤消毒,取一次性浮针,在进针点针体与皮肤呈15°~30°角,快速刺入,然后将针尖提至皮下,沿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向前推进,力求无酸麻胀痛等感觉,进针完毕后,再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座左右摇摆,使针体作扇面平扫5min,抽出针芯,将软套管的针座用输液贴固定于皮肤表面,留置24h后拔出。隔天1次,5次为1个疗程。
    1.3.2常
        根 据 患 者 病 患 部 位,使 用 直 径0.3mm,长40mm毫针,选适当体位暴露疱疹皮损区,采用围刺法,用毫针在皮损部边缘进针,沿皮平刺约2~3cm,以不产生针感为度,围刺的针距相隔1~2cm左右,并选取发病侧相应节段夹脊穴,向脊神经根方向刺入约2cm,达到酸麻重胀感为止,留针30min。隔天1次,5次为1个疗程。
     1.4评定标准
       ①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即用一条背面标有0~10数字的标尺,正面有一游动标尺,0为无痛,10为剧痛。让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1疗程后在游动标尺之间标出自己疼痛的位置,医者以背面的数字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②按WHO镇痛疗效分级评定标准:未缓解(疼痛未改善);轻度缓解(疼痛减轻<25%);中度缓解(疼痛减轻<50%);明显缓解(疼痛减轻75%);完全缓解(疼痛消失)。采用有效率和显效率评估疗效。
有效率=(中度缓解+明显缓解+完全缓解)/本组总例数×100%;显效率=(明显缓解+完全缓解)/本组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所有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带状疱疹,中医在隋代《外科启玄》中称为“蜘蛛痣”;清《外科大成》称为“蛇串疮”,多因七情内伤、肝郁化火,或过食辛辣厚味,脾经湿热蕴结,复感火热时毒,侵犯肌肤、经络而发。其临床特征为患部可出现大小不一的水疱,沿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疼痛剧烈,严重者可破溃成片。现代医学认为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该病毒可长期潜伏于脊神经节或脑神经节中,当人体免疫功能下降,病毒被激发、活化,使受累神经节发炎或坏死,产生神经痛。
        浮针疗法是在针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距离局部病变5~10cm的神经端为治疗点,利用针体在皮下组织进行扫散的一种治疗技术。对于其治疗机制,目前普遍认为是在液晶状态的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中产生压电和反压电效应。用浮针直接牵拉、挤压或做扫散运动,会导致液晶状态的疏松结缔组织的空间构型改变,从而释放出生物电。但是当生物电到达病变组织时,又会产生反压电效应,改变细胞的离子通道,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机制,从而达到迅速缓解病痛的效果。也有相关研究表明,局限性疼痛疾病患者的疼痛部位血流量明显低于健康人,而经浮针治疗后,其血流量有增加趋势,使致痛物质减少,从而起到止痛的作用。


818

主题

809

回帖

403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031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1 15: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研究证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在大脑形成异常性疼痛有时间进化性,阻止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在于发病初期及时、彻底的治疗,可有效控制疼痛,阻断其向慢性期迁延,因此早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本临床观察中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镇痛疗效分级评定标准,相对客观地对患者的疼痛缓解程度及该方法是否可行进行了大体评估,通过比较,笔者发现常规围刺法能取得较好疗效,但总有效率低于浮针疗法(P<0.05),且从总体有效率及显效率来看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均P<0.05)。笔者通过实践发现,扩大扫散范围及延长扫散时间,对疗效有一定的累积作用。有些带状疱疹早期患者进行1次浮针治疗后收效显著,甚至有即刻效应,且发展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概率小,浮针疗法是否可以阻断“时间进化性网络”,其机制又是什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浮针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疗效好,简便易行,安全可靠,且患者易接受,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6-18 01:10 , Processed in 0.204161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