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细语凝香 于 2014-11-15 16:39 编辑
摘 要: 从临床疗效、动物实验、治疗机理等三个方面综述了眼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眼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确切,但大样本临床研究及治疗机理的现代研究尚待进一步开展。 关键词: 眼针; 缺血性中风; 研究进展 眼针疗法是名老中医彭静山教授在总结六十余年针灸临床经验,经十余年潜心研究《内经》和《证治准绳》中有关眼与五脏六腑、十四经脉关系的基础理论和名医华佗“观眼识病”学术思想基础上独创的一种微针疗法,并早已获得了科技成果鉴定。在诸多临床病症的治疗上均有良好效果,尤其在缺血性中风的临床治疗中多有应用,并有显著成效。本文查阅了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近 30 年的关于眼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相关报道,就眼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报道、实验研究、机理探讨等方面作一综述如下。 1 临床疗效研究 屈玉明应用眼针配合康复治疗缺血性卒中患者30 例,并设立了单纯康复疗法对照组 30 例进行疗效对比研究。两组患者病程均为首次症状出现后 14天 ~2 个月。眼针治疗取穴上焦区、下焦区,肝阳暴亢证加刺双侧肝区、肾区,气虚血瘀证加刺双侧心区、肾区及脾区。留针 30min,不提插。每日 1 次,10 天为 1个疗程,间隔 3 天行下 1 个疗程治疗。同时给予全面的康复护理指导。所有患者观察 3 ~ 5 个疗程。经Ridit 分析,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别( P < 0. 05)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周鸿飞等为探讨眼针与头针对脑梗塞不同时期治疗的疗效,将 120 例脑梗塞患者等量分为急性期眼针组与头针组及恢复期眼针组及头针组,治疗14 天后观察疗效。眼针取双侧上焦区、下焦区、肝区、肾区,不施手法,留针 30min,每日 1 次; 头针组取瘫痪对侧穴位,采用三针接力透刺,得气后连接电针仪,以 200 ~300 次 / min 的疏密波留针 30min,每日 1 次。各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经治疗后均有明显恢复 ( P <0. 01) ,急性期两组神经功能缺损差值有显著性差异( P <0. 01) ,恢复期两组神经功能缺损差值无显著性差异( P >0. 05) 。说明眼针与头针在治疗脑梗塞急性期与恢复期过程中均有疗效,急性期眼针组疗效优于头针组,恢复期眼针组疗效等同于头针组。 符文彬等对 20 例病程在 10 日以内的急性脑梗塞患者,应用眼针加药物治疗。眼针取穴患侧肢上焦区、下焦区,健肢阳陵泉、内关,有高血压者加肝区,留针25min,每5min 运针1 次,每日1 次,每周休息1 日,24 次为 1 个疗程; 同时静滴灯盏花注射液 30mL,每日1 次,共治疗 28 次。另设 21 例单纯药物对照组。经治疗后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程度有明显差异( P< 0. 01) ,眼针加药物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功能恢复程度明显优于药物组。提示眼针有促进急性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作用。 郑毓应用眼针治疗 75 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纯运动性卒中者取穴双眼的上焦区、下焦区,伴有构音困难 - 手笨拙综合征者加心区、肝胆区,伴有高血压或纯感觉障碍者加肝胆区,伴有二便失禁者加肾、膀胱区。留针 15 ~20min,每日 1 次,10 次为 1 个疗程。有病情恢复欠佳者,休息 3 ~5 天开始第 2 个疗程。基本治愈 39 例,显效 24 例,有效 11 例,无效 2 例,总有效率 97. 3%。认为眼针疗法见效快、疗效好、取穴少,尤其对高血压中风偏瘫病人疗效更佳,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温瑞书等应用眼针对 62 例脑梗塞偏瘫患者进行了治疗。眼针取双上焦区、下焦区,阴虚阳亢型加患侧肝区、肾区,痰湿中阻型加患侧脾区、中焦区,气虚血瘀型加患侧心区、肺区,不施手法,留针 5 ~ 15min,每日 1 次,10 次 1 个疗程,治疗 1 ~3 个疗程后,治愈 41例,显 效 8 例,有 效 12 例,无 效 1 例,总 有效 率98. 38% 。认为眼针疗法不失为一种治疗中风偏瘫的有效方法。 韩善夯应用眼针对 35 例脑梗塞偏瘫患者进行了治疗。眼针取患侧上焦区、下焦区,得气后边捻转针身,边嘱患者活动患侧上下肢,开始时可嘱其平移,以后再上举抬腿抬臂屈伸运动 2min,并留针 20min。另设对照组 35 例,取穴: 地仓、颊车、承浆、廉泉、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三阴交; 配穴: 善怒加太冲,手指拘挛加八邪,足趾拘挛加八风。针刺补泻用平补平泻。两组均每日 1 次,10 次 1个疗程,治疗 5 个疗程后,两组有效率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 P <0. 01) ,眼针的疗效优于单纯体针治疗。认为眼针具有取穴少、痛苦小、操作方便、不需解衣松襟而可自由活动、疗效确切显著等优点,值得大力推广运用。 聂志华等应用眼针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 64例。眼针患侧取穴: 主穴: 上焦区、下焦区,配穴: 心、肝、肾区。操作方法: 得气后嘱患者作患肢主动功能锻炼,留针 40min。另设 60 例对照组,取穴患侧肩髃、曲池、合谷、外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可轮取肩髃、阳池、后溪、风市、阴市、悬钟等穴,均施以泻法。两组均每日 1 次,10 次 1 个疗程,治疗 2 个疗程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 P < 0. 005) ,眼针的疗效优于单纯体针治疗。认为眼针治疗取穴少,针具较短,可减少患者恐惧感,增加患者的依从性。 樊莉等观察对比在药物与康复治疗基础上,眼针联合石氏醒脑开窍针刺法对脑梗死偏瘫功能的影响。治疗组 34 例先行醒脑开窍针刺法,操作方法参照石学敏《石氏中风单元疗法》。再行眼针,取患侧上焦区、下焦区,每隔 5min 均匀上下刮擦针柄运针 1 次,每次 1min,留针 25min。期间令患者做主动或被动患肢活动。每日针 1 次,每周针 6 次,4 周为 1 个疗程,共针 24 次。同时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 30mL,每日1 次,共 14 次,同时针对每位偏瘫患者的不同情况,个体化地为其设计一套合理的康复训练方案。另设单纯药物康复对照组 30 例。两组疗效及日常活动能力变化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 P < 0. 05)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认为两种针刺方法的配合可以优势互补以激发更大疗效。 陈越峰等应用眼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 40 例。主穴为双眼上下焦区,其中肝阳上亢型配肝、胆区,心火亢盛型配心区,肝肾阴虚型配肝、肾区,风痰阻络型配肝、脾、中焦区,一般不用手法,每次留针30min。每日1 次,每周5 次,共治疗3 个月,并辅以运动疗法和常规治疗。同时设 40 例眼针疗法阴性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 sss 量表评分升高较对照组明显,有显著差异( P < 0. 05) 。认为充分将眼针的即刻效应与康复运动疗法有机结合,对促进患肢的恢复确有一定疗效,值得推广。 曹银香等应用眼针治疗脑梗死半身不遂患者156 例。眼针取穴,主穴为双侧上焦区、下焦区,配穴为心、肝、肾区。不提插捻转,留针 30min,留针期间主动或被动活动患肢,每间隔 10min 搔刮针柄 1 次。设对照组 78 例常规针刺,取穴: 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环跳、足三里、解溪、太冲等,留针 30min,每间隔 10min行针 1 次。两组均每日 1 次,10 日为 1 个疗程,间隔 2日进行第 2 个疗程,3 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1) 。认为眼针对肢体远端如手指握力的恢复为体针所不及,加之以其取穴少、用针小、操作简便等优点,很值得针灸临床推广应用。 2 治疗机理的现代研究 王鹏琴等为了观察眼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清 C - 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探讨眼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可能机理,对 45 例治疗组患者实施眼针治疗。眼针取主穴: 上焦区、下焦区。配穴: 肝阳暴亢型、阴虚风动型加肝区、肾区; 风痰瘀阻型加肝区、脾区; 痰热腑实型加胃区; 气虚血瘀型加心区、脾区。进针后可施捻转手法使患者感到酸、麻、胀、重表示得气。同时加以基本药物治疗。另设 45 例单纯药物治疗对照组。两组均日 1 次,治疗 14 天。结果显示,眼 针 组 总 有 效 率 82. 22%,对 照 组 总 有 效 率66. 67% ,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提示眼针组疗效优于基础治疗组; 血清 C -反应蛋白水平,眼针组由( 28. 24 ±6. 02) mg/L 降至( 12. 79 ± 3. 87) mg/L,对照组( 27. 98 ± 5. 74) mg/L 降至( 18. 65 ± 4. 26) mg/L,治疗后两组水平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认为眼针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 - 反应蛋白水平可能是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机理之一。 王鹏琴等为了观察眼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 水平的影响,探讨眼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可能机制,对 60 例治疗组患者实施眼针治疗。眼针取主穴: 上焦区、下焦区。配穴: 肝阳暴亢型、阴虚风动型加肝区、肾区; 风痰瘀阻型加肝区、脾区; 痰热腑实型加胃区; 气虚血瘀型加心区、脾区。进针后可施捻转手法使患者感到酸、麻、胀、重表示得气。同时加以基本药物治疗。另设 60 例单纯药物治疗对照组。两组均日 1 次,治疗 14 天。结果显示,眼针组总有效率 95. 0%,基本痊愈和显著进步之和占 50. 0%,对照组总有效率 65. 0%,基本痊愈和显著进步之和占 26. 7%,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眼针加基础治疗疗效优于基础治疗; 血浆 FIB水平,眼针组由( 3. 89 ±1. 02) g/L 降至( 2. 53 ±0. 81)g /L,对照组由( 3. 91 ± 1. 04) g / L 降至( 3. 17 ± 0. 94) g /L,治疗后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为眼针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IB 水平可能是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机制之一。 徐锦平等为了探讨眼针疗法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影响。将 34 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实施眼针治疗,眼针取穴,主穴: 上焦区,下焦区。配穴: 心、肝、肾区。得气后嘱患者作患肢功能锻炼。30min 后出针,每日 1 次,10 次为 1 个疗程,间隔两天进行第 2 个疗程治疗。另设 26 例常规药物对照组。结果显示,眼针治疗组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总有效率为94.1% ,基本痊愈率 + 显著进步率为 70. 6% ,对照组分别为 84. 6%、46. 1%,基本痊愈率 + 显著进步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 < 0. 05) ,并且眼针疗法能有效降低血浆 ET 水平,其治疗前后相差显著 ( P <0. 01) 。认为眼针疗法可以降低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含量。 张明波等为了观察眼针疗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探索眼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机理,对 28 例脑梗塞患者实施眼针治疗。取穴以患侧上、下焦为主穴,并根据观眼识病和辨证分型之不同,加配心、肝、肾区穴位。不施手法,留针 10min,每日 1 次,每周休息 1 天。同时加以基本药物治疗。另设 20 例单纯药物治疗对照组。结果表明,两组病人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状态有明显改善( P <0. 001) ,提示两种疗法对缺血性中风疾病均有疗效。两组之间比较,亦呈显著差异( P<0. 01) ,提示眼针疗法能够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观察组在全血低切粘度、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含量 3 项指标方面,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认为眼针疗法能够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血液流变性质,进而改善微循环状态,消除病人血液的黏、浓、聚、凝倾向,起到了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作用。 张明波为了观察眼针疗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血流量的影响,并研究眼针的即刻疗效机理,对 30例脑梗塞患者实施眼针治疗,每次 10min。眼针治疗前后对患者检测颈总动脉的血流量、血流速度、血管管径及血管位移等指标。结果显示,眼针治疗的即刻疗效的总有效率为 70%,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意义(P <0. 001) ; 人脑血流量平均值、血流速度平均值都明显改善。而血管管径和血管位移程度变化不明显。认为眼针针刺能够增加患者脑血流量,增加血流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