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4-11-17 16:07 编辑
摘要:目的:观察浮针治疗颈椎病颈肩背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59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27例。治疗组采取浮针治疗, 2天1次, 10天为1疗程;对照组采取针刺治疗, 1天1次, 10天为1疗程。结果:2组均治疗1疗程统计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93.8%,对照组88.9%,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浮针治疗颈椎病颈肩背疼痛与针刺治疗该病均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而浮针疗法操作简便,患者痛苦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浮针;颈椎病;颈肩背疼痛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慢性退行性疾病。由于工作、学习节奏的加快,颈椎病患者出现年轻化倾向。患者出现颈肩背部不适,甚至头痛、眩晕、耳鸣、恶心等严重症状而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浮针疗法是一种有别于传统针灸的新型针刺治疗方法。该疗法以塑料套管针作为一种特制的专用针具,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笔者于近年来采用该法治疗颈椎病以颈肩背部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其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9例患者均为门诊确诊的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浮针组)32例、对照组(针刺组)27例。其中治疗组男性14例,女性18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26岁,平均51.3岁。对照组男性12例,女性15例,年龄最大74岁,最小28岁,平均51.7岁。两组性别及年龄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颈肩背部疼痛为主,或伴有一侧或二侧上肢疼痛麻木、头痛、眩晕、耳鸣、恶心呕吐、心悸等。 1.3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有慢性劳损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畸形,颈椎退行性变;②多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有长期低头伏案工作史;③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好发落枕;④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引试验阳性,压顶试验阳性;⑤X线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椎间隙变窄、椎间孔狭窄, CT及MRI检查可有相应改变。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浮针组) 病人取坐位或俯卧位,选择颈椎两旁压痛点下方约6~10cm便于进针处作为进针点,注意尽量避开浅表静脉。常规消毒皮肤,取一次性浮针,在进针点针体与皮肤呈15~30°角快速刺入,然后将针尖提至皮下,针尖直对痛点,沿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向前推进,力求无酸麻胀痛等感觉,进针完毕后,再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座左右摇摆,使针体作扇形平扫,当病人的疼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后抽出针芯,将软套管的针座用创可贴固定于皮肤表面,留置24h后拔出。2天1次, 10天为1疗程。 2.2 对照组(针刺组) 取颈椎相应节段的夹脊穴、风池、曲池、合谷、阿是穴。患者坐位,皮肤常规消毒,以直径0.35mm、长50mm毫针,分别进针得气后,行平补泻手法,加灸,留针30min, 1天1次, 10天为1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临床治愈:首次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减少70%以上, 1疗程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显效:首次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减少50%以上, 1疗程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或明显改善,劳累后颈部可有轻度不适,不影响正常劳动和工作;有效:首次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减轻,但少于30%, 1疗程后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基本上能从事正常轻工作,生活能自理;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 3.2 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均以治疗1疗程统计疗效。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与对照组比较,*P>0.05,两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 4 讨论 颈椎病以颈肩背痛为主要表现者,属中医学“骨痹”、“筋痹”范畴。该病的发生多由人体气血不足,肝肾虚损,筋骨失养,复感风寒湿邪,致使邪客经络,督脉痹阻,经络瘀滞;或因跌仆损伤而致气血失和,经络不通。《金匮要略方论》:“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名,痹挟背行,,皆因劳得之”。《张氏医通》:“有肾气不循故道,气逆挟脊而上,至肩背病,或观书对奕久坐致脊背痛者”。本病的治疗关键在于祛风散寒,调和气血,疏经通络,活血化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