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19|回复: 1

《灵枢经》与彭氏眼针

[复制链接]

765

主题

959

回帖

4903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4903
发表于 2014-11-20 16: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4-11-20 16:19 编辑

    摘 : 彭老依据历代医家关于眼( ) 与脑、脏腑、气血、经络的联系的论述,受到有关五轮、八廓八卦学说的启发,创立了眼针疗法。其中《灵枢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基础理论著作,挖掘其中相关经典论述,还原本源,发现创新,对于眼针疗法中医基础理论源流的确立,使其一脉相承,更好、更快、更广的发展做理论支撑; 同时从新的视角研究中医特色疗法,起到一些启迪作用。
    关键词: 灵枢经; 眼针; 脏腑; 气血津液; 经络; 五轮八廓学说; 观眼识病( )
     《灵枢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基础理论著作,其内容论述经络、腧穴的分布,脏腑的生理、病机,卫、气、营、血的运行,针刺手法的运用等,其中不少理论为彭氏眼针的形成起到奠基的作用。彭氏眼针分为观眼识病( 证) 和眼针疗法两部分。彭老依据《内经》关于眼与脑、脏腑、气血、经络的联系的论述,受到有关五轮、八廓八卦学说的启发,确立了眼周八区十三穴,通过观察白睛脉络颜色、形态变化以诊断疾病,再根据变化及辨证在眼眶周围针刺以防病治病,即眼针疗法。挖掘《灵枢经》相关经典论述,还原本源,发现创新,对于眼针疗法中医基础理论源流的确立,使其一脉相承,更好、更快、更广的发展做理论支撑; 同时从新的视角研究中医特色疗法,起到一些启迪作用。
       1 揭示“目系”的解剖关系奠定眼( ) 及其相关理论的物质结构基础
     《灵枢·大惑论》记载了脑组织与“眼系”的解剖关系。指出: “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揭示眼球后方上属于脑有两种组织,一为“裹撷筋骨血气之精”的视神经,一为“与脉并为系”的“脉”,它们共同组成目系,并从视神经孔进入颅腔,与脑组织相连,而脉则从颅底“后出于项中”。
       书中还提及包括目、眼、眶、内眦、外眦( 锐眦) 、约束、络、白眼、黑眼、瞳子、目系等解剖名称及定位。如在《灵枢·癫狂》中指出内眦的定位: “在内近鼻侧者,为内眦”。
       可以说从解剖学角度来认识眼,始于《内经》,虽然记载比较粗略,但大体上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期的其他医籍中,有关目系解剖结构的论述没有新的发展,所以说这些阐述为眼( 目) 及其相关理论奠定了物质结构基础。
       2 从生理、病理角度阐述“眼( ) 络脏腑”理论
       眼( 目) 的发育及功能是五脏六腑之精气不断输注的结果。脏腑功能正常,才能神光充沛,视觉正常;反之,就会影响眼的功能,甚至发生眼病,进而影响全身。
       2. 1 精结血络。“血之精为络”( 《灵枢 · 大惑论》)
       主眼之神。心主神志,主宰一切生命活动,眼之视物辨色及神态表现,亦均由心神支配,故《灵枢·大惑论》说: “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心合脉,诸脉者皆属于目。”
       彭老以针刺心区为主治疗循环系统疾病正是基于眼与心关联为理论基础。
       2.2 精结黑眼。“筋之精为黑眼”( 《灵枢·大惑论》)
       肝主泪液。五脏所化之液,肝化为泪,润泽目珠,“肝主泣”( 《灵枢·九针论》) 。
肝气通目。《灵枢·脉度》说: “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五脏之中,与肝关系更为密切,肝气调和畅达,脏腑之精、血、津液也能源源不断地上注于目,才能视物辨色。通过眼( 目) 还可测知肝脏病变,《灵枢·五阅五使》: “目者肝之官也,肝病者,眦青。”
       彭氏观眼识病( 证) ,通过观察白睛血管的形态确定疾病的部位轻重,比如模糊成一小片,多提示病变在肝胆区,正是基于眼与肝胆相关为理论基础。
2. 3
       精结胞睑。“肌肉之精为约束”( 《灵枢·大惑论》) 。
        彭氏眼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顽固性呃逆、腹泻等,是基于眼与脾胃关联为理论基础。
2. 4
       精结白睛。“窠气之精为白眼”( 《灵枢·大惑论》) 。
        肺气濡目。肺主呼吸,吸入之清气与体内水谷之精气相结合而输布全身,故肺气充和则目得所养而视明。若肺气亏损,目失所养,则视物昏暗,甚则“气脱者,目不明”( 《灵枢·决气》) 。
       彭氏眼针以针刺上焦区、肺区治疗哮喘等肺系疾病,是基于眼与肺关联为理论基础。
2. 5
       精结瞳神。“骨之精为瞳子”( 《灵枢 · 大惑论》) 。
      上润目珠。肾为水脏,主津液。除此“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 《灵枢·五癃津液别》) 。
      脑目同源。肾生脑髓,目系属脑。《灵枢·大惑论》指出目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脑为髓海”,( 《灵枢·海论》) 。目系上属于脑,为脑的延伸部分。肾精充足,则髓海充满,目光炯神,思维敏锐。反之,“邪中于项,随目系入脑则脑转,脑转则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 《灵枢·大惑论》) ,“髓海不足,目无所见”( 《灵枢·海论》) 。临床中眼针常用于脑血管障碍,包括脑缺血、脑梗塞、痴呆、中医中风及其后遗症的治疗中。
2. 6 六腑
       六腑功能正常,目得所养,视觉正常。若六腑功能失常,目失所养,就会发生眼病。如《灵枢·天年》说:“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彭老观察到白睛浅表隆起一条时,多提示为六腑病,是基于“眼( 目) 与六腑关联,腑在表”为理论基础。眼( 目) 与五脏六腑生理上互相联系,病理上互相影响,《内经》相关论述为后世医家所遵循,亦是彭氏眼针“眼( 目) 络脏腑,通调全身”思想的基核。
3 ( ) 与气血津精神的关系是与脏腑相关理论的延伸
       气血津液精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它们的生成与代谢均依赖于脏腑功能活动。眼之所以能视,主要靠气血津液精的滋养,眼与脏腑的密切关系实际上是由气血津液精神共同来完成的。
        气的上注温养作用。《灵枢·大惑论》说: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说明眼的生理与脏腑精气有关。眼受五脏六腑上输精气的濡养,才能维持其正常的视觉功能。气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彭氏眼八区中的 1 区,即八廓中的传导廓,部位在乾,即西北方,属肺,络通大肠,肺主上运清纯之气。
血的化生濡养作用。《灵枢·痈疽》说: “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调和,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血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彭氏眼八区中的 4 区,即八廓中的养化廓,部位在巽,即东南方,络通肝络与中焦,肝络通血以滋养中焦,分气血以为化生。当观眼识病( 证) 脉络颜色浅淡,为气血不足或气血凝滞,属于虚证或寒证。白睛血丝青紫———微循环瘀滞为气滞血瘀等。
       精为气之之母,为神之宅,能与气、血、津液相互滋生,相互转化,所以在滋养目窍的诸种物质中,以精为首要的基础。
       津液的上渗滋养作用。《灵枢·五癃津液别》说:“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所以《灵枢·口问》又说: “液竭则精不溜,精不理则目无所见。”津液上渗于目,在目外化为泪液,润泽目珠,以保持黑睛白睛润泽光滑; 在目内化为神水、神膏,神水滋养神膏,又能养护瞳神。津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彭氏眼八区中的 2 区,即八廓中的津液廓,部位在坎,即正北方,属肾,络通膀胱,肾与膀胱为真水之源,以输液藏精。
       眼依赖神的统驭。《灵枢·大惑论》谓: “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神气之所生也”。因为形为神之体,神为形之用,神气生于精气、营卫,舍于血脉,又能统驭精气和营卫,使之常营头目; 而血舍魂,气舍魄,魂魄皆神。心藏神,神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彭氏眼八区中的 6 区,即八廓中的抱阳廓,部位在离,即正南方,属心,通络小肠,心与小肠为诸阳气之胞,故称抱阳廓。
       综上,气贯五轮,血养目珠,精濡目窍,眼赖神生。与气血精津液神的关系是彭氏眼针“眼( 目) 络脏腑”的物质基础,亦可反映脏腑的机能状态,是与脏腑相关的延伸,二者相得益彰,理论更为丰满。
4 系统阐述眼( ) 与脏腑之灵魂纽带经络理论
       经络布络周身,具有运行气血,沟通表里,联系内外,调节脏腑等功能,以滋养眼(目) 在内的组织器官。正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说: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可见眼与脏腑之间的有机联系,主要依靠经络直接或间接的贯通,使眼不断得到经络输送的气、血、津、液的濡养,发挥正常的功能。
4. 1 十二正经、奇经八脉
       手少阳三焦经“交颊,至目锐眦”( 《灵枢·经脉》) ;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其支者,至目锐眦后”( 《灵枢·经脉》) ; 手太阳小肠经“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其支者,至目内眦”( 《灵枢 · 经脉》) ;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 《灵枢·经脉》)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之交頞中……至额颅”( 《灵枢·经脉》) ; 手阳明大肠经“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 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灵枢·经脉》) ,与足阳明胃经相接而间接与目内眦相关联。与目系有联系的经脉如足厥阴肝经(《灵枢·经脉》: “上入颃颡,连目系”) 、手少阴心经( 《灵枢·经脉》: “系目系”) 、足太阳膀胱经( 《灵枢·寒热病》: “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 。另外,奇经八脉中阳跷“交于目锐眦”( 《灵枢·寒热病》) ,阴跷“属目内眦”( 《灵枢·脉度》) 。
        各经的主病如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厥阴心包经的经脉主病中皆有“目黄”之症,足太阳膀胱经主病另有“目似脱”、“泪出”( 《灵枢·经脉》) 的眼部症状。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的经脉主病中皆有“目锐眦痛”( 《灵枢·经脉》) 的主症,足少阴肾经与足厥阴肝经的主病中又都可见“目如无所见”( 《灵枢·经脉》) 。“阳明终者,口目动作”( 《灵枢·终始》) 。少阳脉绝时可见“目系绝,一日半则死矣,其死也,色青白,乃死”( 《灵枢·终始》) 。“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 《灵枢 · 寒热病》) 。治疗上如“目中赤脉,从内眦始,取之阴跷。”( 《灵枢·热病》) 。
可见,邪气客于经脉或脏腑也可以导致眼局部出现一系列症状,治疗上亦可从此入手远端取穴。
4. 2 络脉、经别、经筋
       手少阴心经的络脉“属目系”( 《灵枢·经脉》。手太阳与手少阴之经别,合于目内眦。《灵枢·经别》说: “手太阳之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手少阴之正。……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
       足少阳与足厥阴之经别,合于目外眦。《灵枢·经别》说: “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 别者,入季胁之间,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与目系相联系的经别如足少阳之正、足阳明之正“系目系”( 《灵枢·经别》) ,足太阳之正“正居舌本,名曰眼系”( 《灵枢·寒热病》) ,手少阴之别“系舌本,属目系”( 《灵枢·经脉》) 。
       足太阳之筋为“目上网”。“足阳明之筋,……其直者,……上项,上挟口,合于项,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足少阳之筋“结于目眦为外维”。手太阳之筋“上属目外眦”。手少阳之筋“属目外眦,上乘颔,结于角。”“手阳明之筋,……其支者,上颊,结于頄; 直者,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有頷”( 《灵枢·经筋》) 。
       总之,眼( 目) 与经络的关系,纠缠缭绕,表里互通,甚为密切。正如《灵枢·经别篇》说: “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概括了以十二正经为主体的经络理论对人体整体与局部组织眼( 目) 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重要影响,眼针疗法中循经取穴就是根据经络所过疾病所主的原则,病属于哪一经或病在哪一条经络线上就取哪一经区穴。故同为彭氏眼针治疗全身疾病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
5 《灵枢经》的“轮脏相应”理论奠定了五轮学说的基础
    《内经》中虽没有“五轮”之名,但在《灵枢·大惑论》提到: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说骨、筋、血、气、肉,实际上说的是肾、肝、心、肺、脾等五脏系统。指出了眼的各部分与脏腑的关系,是按“同气相求”的原理,以气( ) 、血( ) 、筋、骨、肉五体学说进行归类的,这是五轮学说最早的理论基础。此后,《医学纲目》、《审视瑶函》、《银海指南》、《眼科临证录》、《中医眼科学》等书,均作了相同或相似的论述。“轮脏相应”是符合中医学整体观的原则,它揭示眼( ) 可以映射影响全身、全身疾病可以映射影响影响局部的信息。几千年来,从《内经》开始,五轮源起,到形成学说一直担负着眼病辨证论治重要的角色,形成中医独有的特色。彭氏运用五轮学说,明确了眼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利用这轮脏隶属关系,在临床中观察眼的外部表现,推断内脏的病变,进行辨证论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6 《灵枢经》的“八卦藏象”理论奠定了八廓学说的基础
      《灵枢·九宫八风》就有模拟后天八卦的“八卦藏象”,从人与自然密切相应的观念出发,根据天体的运行规律,提出了九宫图之说,把九宫中除中央外的其它八个方位配属于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分别与八个脏腑联系,表示一年之中阴阳消长,升降进退的不同阶段,来说明四时气候的变迁,推知八方气候变化对人体的不同影响,为防病治病提供理论依据。
       八廓学说也是中医目诊的一种基本理论,它建立在脏腑学说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观眼诊病方法,它将外眼划分为八个方位,八廓分属脏腑,以此查视白睛血脉丝络的状况,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八廓学说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成长,逐渐地丰富起来,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从理论上来讲,从《黄帝内经》到明朝《审视瑶函》为止,八廓学说理论己经基本形成。
       彭老通过研读从《内经》开始的历家经典,根据八廓来源于八卦的原理,进一步明确了八廓的位置及八廓与脏腑的关系,用后天八卦将眼睛分为八个区,每区代表一个卦位,再配以脏腑,又根据各区内白睛上的脉络变化,用以观跟识病( 证) ,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眼针疗法。五轮学说与八廓学说是彭氏眼针形成的重要理论来源,二者互为补充,从分位法上来说八廓学说较五轮学说更细密,更为完善。在实际临床运用上,五轮学说侧重于观眼识病( 证) 的重要依据,而八廓学说则明确眼部分区以辨证施治全身疾患的依据,故二者结合使彭氏眼针理论更加完整。
        7 蕴含全息观念透过眼( ) 可诊疗全身疾患《灵枢经》贯穿了全息观念。在临床中体现疾患的诊治两个方面,一是眼( ) 能反映全身脏腑经脉的病理变化,是望诊察神的重要器官,即观眼识病( )的起源; 一是通过眼( ) 局部组织调节全身疾患,通过整体亦可影响局部组织的双向调节理念,即开创眼针疗法的起源思想。


765

主题

959

回帖

4903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4903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0 16: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4-11-20 16:19 编辑

       7. 1 目诊    《灵枢·本脏》说: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灵枢·邪客》“因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脏而决死生。”即观察呈现在体表的各种症状,便可测知与其相应脏腑的病变。这在《灵枢·大惑论》、《灵枢·五色》篇等都有所论述。《灵枢·五阅五使》:“目者肝之官也,肝病者,眦青。”眼( 目) 的神色也是人体全息感应的一个症状,如有光彩的是神气充足,暗淡的是神气亏虚,眼睛红的病于心,白的病于肺,青的病于肝,黄的病于脾。再如,《灵枢·论疾诊尺篇》云“诊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明确指出望目“赤脉”可以诊断疾病。
       7. 2 通过眼( 目) 调节全身 《内经》中已有针刺眼周腧穴来治疗其他部位疾病的记载,“人之噫者……补足太阴阳明,一曰补眉本也”( 《灵枢·口问》) 。通过眼周穴位的调节也可以治疗全身其他部位疾患,在此影响启发下后世也多有医家对眼周穴位及眼周分区治疗周身疾病的疗法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彭老眼针疗法的问世,亦可扩展到微针疗法的雏形。结合前面经络理论所述,这是一个双向调节过程,当眼局部出现一系列症状,亦可从所客的经脉或脏腑入手远端取穴治疗。
       彭氏眼针分为观眼识病( 证) 和眼针疗法两部分,前者通过观察血管的形态和颜色,推知病变的部位和轻重,从中医为预防医学,善治未病的角度讲,这更具价值,应为临床广泛应用,发挥中医特色,为大众服务。
       综上,彭氏眼针正是以《灵枢经》为首的医籍中有关眼( 目) 与脏腑经络相关的理论为核心,气血津液精神为物质基础的相关理论为补充,派生以五轮学说为依据观眼识病( 证) ,八廓学说为依据眼部分区定位辨证治疗,从而形成的中医特色疗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2-4 01:10 , Processed in 0.272781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