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细语凝香 于 2014-11-22 16:20 编辑
摘要: 枕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其是指位于后头部枕大神经或枕小神经与耳大神经分布区的疼痛。我们选用十四正经穴位、董氏奇穴,并运用针灸排刺手法,对此病患者进行了临床治疗。通过对 60 例枕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观察,结果显示: 此疗法治疗总有效率为 93.3%。 关键词: 排刺法; 枕神经痛; 董氏奇穴 枕神经痛又称上颈神经痛,是以枕大神经、枕小神经、耳大神经,即顶结节以下,两侧耳根后,下颌角水平向后的连线间区域疼痛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其由外感或坐卧时头颈部姿势不良、颈椎病及椎管内肿瘤等因素,刺激或压迫枕神经而至。疼痛常为一侧,呈剧烈跳痛或剧烈刺痛,可向枕上、耳及顶部放散甚至波及眼眶区,时发时止,难以忍受。 2012 年 9 月 - 2013 年 9 月,笔者采用排刺法结合董氏奇穴治疗枕神经痛 60 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60 例患者均来自人民医院针灸科门诊,其中女性 32 例,男性 28 例; 年龄最小 23岁,最大 71 岁; 病程最短 3 天,最长 2 年。以上患者经系统检查除外器质性疾患。 1. 2 诊断标准 根据《中华针灸临床诊疗规范》枕神经痛诊断标准拟定,并排除器质性疾患。①疼痛始于后头部,位于枕大或枕小神经分布区的皮肤表面,向上可放射到同侧颞部、额部、眼眶及耳前区,向下可至颈部。②疼痛性质为尖锐的刺痛。局部皮肤极为敏感,触及毛发即可诱发疼痛。发作持续时间从数分钟到数小时不等,无扳机点,间期仍有局部钝痛。③除以上疼痛特征外,受累神经支配区可有感觉减退或迟钝;受累神经及同侧第 2、3 颈椎横突可有压痛及放射痛;患者低头并转向病侧时,可诱发疼痛发作。 1. 3 疼痛诊断分级标准 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 VRS法) 将疼痛分为四级: 0 级: 无疼痛。Ⅰ级( 轻度疼痛) : 患者有疼痛但能够忍受,不影响其正常生活和睡眠。Ⅱ级( 中度疼痛) : 患者感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止痛药,睡眠受干扰。Ⅲ级( 重度疼痛) : 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用止痛剂,睡眠受到严重干扰,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被动体位。本组患者Ⅰ级 18例,Ⅱ级 29 例,Ⅲ级 13 例。 1. 4 治疗方法 1. 4. 1 取穴 第一组穴为患侧足太阳膀胱经取穴: 通天( 前发际正中直上4 寸,旁开1. 5 寸) ; 络却( 前发际正中直上 5. 5 寸,旁开 1. 5 寸) ; 络却后下 2 寸处循经取一穴; 玉枕( 后发际正中直上 2. 5 寸,旁开 1. 3 寸) ;天柱( 后发际正中直上 0. 5 寸,旁开 1. 3 寸) 第二组穴为督脉取穴:脑户( 后发际正中直上 2. 5寸) ; 强间( 后发际正中直上 4 寸) ; 后顶( 后发际正中直上 5. 5 寸) ; 百会( 前发际正中直上 5 寸,两耳尖连线的中点) ; 前顶( 百会穴前 1. 5 寸) 。 第三组穴为患侧颈丛取穴: 风府( 后发际正中直上 1 寸) 旁开至完骨( 耳后乳突后下方凹陷处) ,沿颅骨下缘分六个等分,每相隔 1 个等分距离为 1 个穴位。单侧患病取 6 个穴位。 第四组穴为患侧取董氏奇穴: 正筋( 足后跟筋中央上,距足底 3. 5 寸) ; 正宗( 正筋穴上 2 寸处) ; 正士( 正宗穴上 2 寸处) 1. 4. 2 操作 患者取俯卧位,依次选取第一组穴、第二组穴,采用无菌操作,用蘸有 75% 酒精的棉棒依次消毒穴位,用1. 5 寸毫针( 汉医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规格 0. 35 ×40mm) 采用单手进针法,沿皮向后下刺入,进针 0. 5 ~0. 8 寸,针感以酸胀痛感应为度。再依次选取第三组穴第四组穴,用蘸有75%酒精的棉棒依次消毒穴位,用 1. 5 寸毫针( 汉医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规格0. 35 × 40mm) 单手进针直刺,进针 0. 5 ~ 0. 8 寸,针感以酸胀痛感应为度。针刺后,留针 45 分钟,于留针后每隔 10 分钟依次对每组穴位各行针 1 次。行针手法采用平补平泻提插或捻转,频率为每份钟 160 ~ 200次,每穴持续行针 1 分钟。 2 结果 2. 1 疗效观察 2. 2. 1 疗程 针灸治疗每日 1 次,每次 45 分钟。针灸 15 次为一疗程。每个疗程之间间隔 2 ~3 天。 2. 2. 2 疗效评价标准 ①完全消失( 治愈) : 治疗后完全无痛。②明显缓解( 显效) : 疼痛较给药前明显减轻,疼痛程度至少降低一级,睡眠基本上不受干扰,能正常生活。③轻度缓解( 好转) : 疼痛较治疗前减轻,但仍感明显疼痛,睡眠仍受干扰。④无效: 与治疗前比较无减轻。 2. 2 经过 1 个疗程的治疗,60 例患者中,治愈 27 例,显效 21 例,好转 8 例,无效 4 例,总有效率 93. 3%。 2. 3 典型病例 患者张某,男,52 岁,患者有右侧枕神经痛病史三个月,三天前因劳累过度,精神紧张,又感受风寒再次诱发右侧枕神经痛,枕大神经处有压痛点,疼痛向患侧头顶部放射,伴有头晕恶心,颈项部肌肉紧凑不适,转侧时可加重疼痛。疼痛诊断分级为Ⅲ级,疼痛影响睡眠,虽然疼痛难忍但未服用止痛药。患者舌淡红,苔白,脉紧微弦。无外伤史,手术史,经常规检查无器质性疾患。中医诊断为风寒阻络型太阳头痛,以疏通经络、活血止痛为治疗原则。治疗 3 次后症状有所缓解,治疗两周后痊愈,6 个月后随访未复发。 3 讨论 本病属“太阳头痛”范畴,与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关系密切。多因外感风寒,寒邪阻滞经络,寒性收引,筋脉拘急而痛; 或者因气血不畅,阻滞经脉而痛。排刺法是指在人体某一局部或某一条经脉上,根据治疗需要,多针平行排列刺入穴位( 经穴或阿是穴) 以加强针刺量的方法。本法常采用循经取穴、远道取穴或局部取穴,并先后行针,有通经接气的作用。杨继洲《针灸大成·卷二》: “宁失其穴,勿失其针,宁失其时,勿失其气。”强调了识经络的重要性。临床选用足太阳膀胱经穴和督脉经穴,并采用循经排刺,有疏通经脉的作用,正所谓通则不痛; 同时使经脉阳气通达,《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经”,阳气上行于脑,使得脑络得养,不受外邪所干,而荣则不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