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4-11-24 16:17 编辑
[摘 要] 目的:比较穴位埋线与西药黛力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差异。方法:将94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50例)和药物组(44例),埋线组分别在颔厌、百会、神门、丰隆、太冲埋线,2周治疗1次,治疗4次;药物组给予口服黛力新,治疗8周。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汉密尔顿抑郁17项量表(HAMD-17)评分,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HAMD-17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均P<0.05),治疗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埋线组总有效率为87.8%(43/49),药物组总有效率为90.7%(39/43),两组疗效相当(P>0.05)。结论:穴位埋线可有效改善抑郁症患者的各项症状,其疗效与黛力新接近,且临床依从性较好,无不良反应。 [关键词] 抑郁症;穴位埋线结扎;黛力新;随机对照试验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障碍性精神疾病,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言语减少,精神、运动迟缓,易自责、甚至企图自杀等,并多伴有睡眠异常、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性欲减退等躯体症状。药物治疗该病疗效尚可,但服用周期长,不良反应较多,停药后易反复发作。针灸对抑郁症有一定治疗作用,但多数患者不愿意坚持长期治疗,影响了针灸在该领域的运用。笔者采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抑郁症,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94例患者均为我院针灸门诊接诊病例,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及诊断标准》(CCMD-3)中抑郁症诊断标准,汉密尔顿抑郁17项量表(Hamilton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17)评分≥17分,年龄<65岁,入选前3个月内未应用精神治疗药物,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类疾病、药物及乙醇依赖者以及有严重自杀倾向者,女性患者排除妊娠期和哺乳期。 按患者就诊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埋线组50例,其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15~62岁;病程2 ~ 36个月, HAMD-17项量表平均分值(19.50±1.84)分。药物组44例,其中男20例,女24例;年龄13~59岁;病程2~34个月;HAMD-17项量表平均分值(19.40±1.88)分。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和治疗前HAMD-17项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试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研究同意,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2 治疗方法 2.1 埋线组 取穴:颔厌、百会、神门、丰隆、太冲。 操作方法:穴位常规消毒,1%利多卡因2 mL在穴位处分别做局部麻醉,每穴注射约0.3 mL,将4/0号铬制羊肠线穿入7号腰穿针。颔厌斜向后侧平埋2cm,百会向后侧平埋2 cm,神门向上斜埋1 cm,丰隆直埋3 cm,太冲直埋1.5 cm。以上各穴均行提插得气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使羊肠线埋入穴位,出针,消毒针孔,创可贴固定24 h。2周埋线1次,治疗4次。 2.2 药物组 口服黛力新片,每次1片,每日2次(早、中各1次)。 两组均治疗8周后观察疗效。 3 疗效观察 3. 观察指标 (1)HAMD-17量表评估:首次治疗前1周内及治疗结束后1周内进行HAMD-17量表评定。 (2)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于治疗结束后1周内按HAMD-17量表减分率进行疗效判定。HAMD减分率=[(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HAMD减分率≥75%为临床痊愈;减分率≥50%、且<75%为显效;减分率≥25%、且<50%为有效;减分率<25%为无效。 3.2 统计学处理 制作统一病例报告表,采用SPSS 101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94例患者治疗观察期间,埋线组和药物组各有1例退出试验,最后进入结果分析92例。 (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17量表评分变化比较结果可见,两组治疗后HAMD-17评分较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埋线=23.593,t药物= 23.731,均P<0.05),埋线组治疗后评分与药物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埋线组和药物组患者经治疗后,HAMD-17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且两种方法对患者HAMD-17评分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结果可见,两组疗效进行秩和检验,经Mann-Whitney分析,Z=-1.18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穴位埋线治疗抑郁症疗效与黛力新比较无显著差异,提示两种治疗方法疗效相当。 4 讨论 抑郁症是以情感持续性低落为基本特征的精神障碍,具有发病率高、危害性大、复发率高的特点,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属中医“郁证”范畴,主要是肝、心、脾三脏受累及气血失调而成。七情失调、气机不畅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因素,正如《丹溪心法 六郁》中提到“气血冲和,万病莫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之说。本病的起因是情志内伤、肝气郁结,日久形成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造成病机的多元化和临床症状的繁杂。 肝胆相表里,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又为少阳之气,主周身阳气升发。生理状态下,升举周身清阳之气以充养脑髓,髓海充足,则精明之府可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肝郁日久,胆腑功能亦失常。清阳不升,阳气郁滞,则静而少动;清阳失宣,则少气懒言,行动迟缓。故《灵枢论》中明确指出:“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取颌厌为主穴,既调畅气机以治本,又可疏散清阳之气。颌厌位于胆经经脉循行线上的最高点,取其意在缓缓升提激发清阳之气,上充脑髓,散布周身,神清志明,郁证得散。从情志因素考虑,肝气郁滞日久可横克脾胃,易产生各种痰浊等病理产物,使病情形成虚实夹杂之势,病深难愈。颌厌为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交会穴,取该穴既能清利肝胆之气,又可调整中焦脾胃运化,一穴兼调二经。太冲疏肝解郁,神门与百会宁心调神,丰隆降浊化痰,诸穴配伍,标本兼治,郁证得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