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细语凝香 于 2014-12-4 17:20 编辑
[摘要] 目的:观察埋线配合艾灸及放血疗法治疗雄激素源性脱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本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2例。对照组予非那雄胺口服。治疗组采取在双侧肾关穴、明黄穴及足三里穴埋线,并温灸盒艾灸少腹部及脱发局部放血的治疗方法。两组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并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3、6个月后血清睾酮(T)、雌二醇(E2)的水平及T/E2。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的T、E2及T/E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个月后比较,治疗组血清睾酮(T)、及T/E2均低于对照组(P<0.05),E2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埋线配合艾灸及放血疗法治疗雄激素源性脱发有确切的疗效。 [关键词] 埋线;温灸盒艾灸;放血;气海穴区;关元穴区;雄激素源性脱发 雄激素源性脱发(androgenetic alopecia,AGA)又称脂溢性脱发、男性型脱发,临床上男女均可发病,但以20-30岁的男性较为多见。本病多表现为头发油腻、多屑、有明显瘙痒感,额颞区及顶部渐进性脱发,继而形成高额,而枕区较少受累。本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也是难治性疾病之一,近几年来其发病有上升趋势。笔者2005年12月至2012年3月采用埋线配合艾灸及放血疗法治疗本病患者42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纳入标准(1)经皮肤科诊断为AGA的患者;(2)非斑秃患者;(3)非产后脱发患者;(4)非药物性脱发患者;(5)非其他疾病如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以及内分泌功能紊乱等导致的脱发患者;(6)焦虑自评量表(SAS)所得标准分在50分以上者;(7)抑郁自评量表(SDS)所得标准分在50分以上者;(8)患者的依从性良好;(9)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及配合治疗的责任书。 1.2 一般资料 本项研究纳入病例均为2005年12月至2012年3月的门诊患者,根据就诊顺序按照随机数字表将纳入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性别、年龄、治疗前血清睾酮(T)、雌二醇(E2)及T/E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用生姜水洗头。 2.1.1 对照组 予非那雄胺口服,1 mg/次,1次/d,1个月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 d,连续服用3个月。 2.1.2 治疗组 (1)埋线治疗,制备药线:将可吸收性羊肠线用中药(红花、当归、肉桂等)的酒精溶剂浸泡1周;取穴:双侧肾关穴、明黄穴、足三里穴;操作方法:治疗前将药线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埋线局部定位、消毒,用9号一次性埋线针将药线植入穴位肌层,得气后出针,对穴位进行按压止血,贴敷棉球。每月埋线1次,3个月为1个疗程。(2)艾灸治疗,取穴:气海穴区与关元穴区;操作方法:患者平卧,暴露少腹部,将艾条点燃后用三孔温灸盒置于气海穴区,用四孔温灸盒置于关元穴区(以关元穴为中心横向放置温灸盒所覆盖的区域),随时调整温度,以舒适为度。每次30 min,1次/d,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3)放血疗法,选取头部少发区或秃发区常规消毒,用一次性梅花针梅花针以中度刺激打刺放血,出血量以血流自止为度。2次/周,1个月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周。 2.2 观察指标 两组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随访6个月结束。治疗前及治疗1、3、6个月后检测T、E2及T/E2及差值减分率;差值减分率=(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100%。 2.3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控制:治疗后少发区或秃发区头发密度与周围头发密度一致,基本没有脱发症状;显效:治疗后差值减分率减少50%以上,症状缓解非常明显;有效:治疗后差值减分率减少20%-50%,症状缓解比较明显;无效:治疗后差值减分率减少20%以下,症状基本无缓解。 2.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使用SPSS 11.5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 3 结果 3.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1个月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月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2 两组T、E2及T/E2比较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血清睾酮(T)、雌二醇(E2)及T/E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个月后比较,治疗组血清睾酮(T)及T/E2均低于对照组,雌二醇(E2)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4讨论 雄激素源性脱发与雄激素代谢增多、毛囊单位的5α-还原酶水平增高等因素直接相关。此外,长期精神紧张、饮食失调、心理失衡及病菌感染(如糠秕孢子菌、痤疮棒状杆菌)亦为诱发或加重本病的重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