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11|回复: 2

针灸治疗经筋病的临床探讨

[复制链接]

765

主题

959

回帖

4903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4903
发表于 2014-12-5 16:3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4-12-5 16:39 编辑

    摘 :探讨经筋病的病候,指出经筋病主要是在经筋分布之处的筋肉挛急、掣引、痹痛、转筋、强直、弛缓、肢体不用等症,临床以痛证为主,取穴特点大都是痛点及附近部位。并分析探讨了古代《内经》针法,列出治疗经筋病的火针疗法;以多针浅刺法治疗的傍针刺法、齐棘法、扬刺法;以单针多向刺的关刺法、恢刺法、合谷刺法等;以沿皮浅刺的浮刺法、直针刺法等。指出现代所用的三针集合同刺法,围刺、对刺、交叉刺、骨骼肌竖横针刺法、浮针疗法、腕踝针疗法、某些穴位的透刺等都可以治疗经筋病。
    关键词:经筋病;针灸;方法探讨
       经筋病是针灸临床的常见病。《说文解字》中说:筋,肉之力也;腱,筋之本,附着于骨。全身筋肉与十二经脉相连,分为十二经筋。那么经筋就是附属于经脉,产生力量的肌肉,应该包括肌腱、筋膜、骨骼等组织。十二经筋与经脉并行,但不入内脏,没有经络脏腑的络属关系,没有流注,靠经络气血的濡养。《素问  五藏生成篇》说:诸筋者,皆属于节。节为关节活动之处,人体的正常运动有赖经筋、关节的完整性及正常的功能作用。经筋起于四肢末端,联缀百骸,维系周身,主管运动,协调平衡。本文经古代《内经》针法为主,探讨经筋病的针灸治疗方法。
       1 经筋病的病候
       经筋病的病因既可为风寒湿热邪气外侵、跌仆损伤为主,也可因机体气血失调,脏腑病变引起。故有虚实病候之差异。肝主筋,筋属木,其华在爪。肝血不足,肌节失养,筋肉力弱,腱鞘无力,骨动受限,诸痛皆主。经筋病无论是其病因还是病候都与肝的功能密切相关。
       经筋病,有称伤筋病证。主要是在经筋分布之处的筋肉挛急、掣引、痹痛、转筋、强直、弛缓、肢体不用等症。一般运动系统的损伤,皆可责之于经筋为病。经筋病候出自于《灵枢 经筋》篇,“经筋之病,寒则及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实际上经筋经过部位的筋肉、肌腱、关节、骨骼等组织的综合病证,临床上属于痹证、痿证、肢体拘挛等病。
       在经筋病候中,主证多是痛证,《灵枢 经筋》中明确言痛者占83.33%。其次是转筋病,如:足太阳经筋病:小趾支,跟肿痛;足阳明经筋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手太阳经筋病: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引颈而痛;足少阴经筋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足太阴经筋病:足大指支,内踝指,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扭痛,上引脐与两胁痛,引膺中与脊内痛;足厥阴经筋病:足大指支,内踝之前痛,内辅痛,阴股痛等。可见痛者,痹证是经筋病的主证。十二经筋病与经脉病密切相关。足太阳膀胱经的是动则病中“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项、背、腰、尻、腘、踹、脚皆痛、小指不用。”
       从现代疾病来看,临床上大多数肌肉、关节、肌腱韧带、神经等病变皆属经筋病,如风湿病、肩周炎、肱骨外上髁炎、岗上肌腱炎、关节炎、面肌痉挛、偏瘫、肌腱炎、腱鞘炎、腱鞘囊肿、坐骨神经痛、膝关节损伤、髌腱末端病、跟腱炎、扭挫伤等病证。许多经筋病是骨质疏松病、骨质增生、缺钙等原因的疾病,常出现的病证以痛为主;转筋又是受风寒、缺钙等原因。
2 经筋病治疗方法
     《素问 调经论》说:“病在筋,调之筋。”说明筋病宜调筋为主,《灵枢 卫气失常》中指出:“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经筋病阴阳辨证不明显,故针刺筋之左右、无伤骨骼、血脉、脏腑。刺的特点均是以痛点及附近部位取穴为主,从古到今有各种治疗方法,火针治疗、单针刺激或多针刺激等,现简述如下。
       2.1 以火针法治疗   经筋治疗为:“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燔针即用火针,“腘刺”也,以取其温热之意,劫刺也有快刺之涵义;以知为数,既可是得气的知觉,也可能是疾病向愈的象征。《灵枢官针》言:“腘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火针疗法具有针和灸的双重作用,对于经筋病疗效较好。可刺激穴位,增加人体阳气,激发经气,使经络通,气血行,祛寒疏风,通络止痛,主要用于经筋病所表现出的痹证、腱鞘囊肿、肩周炎、坐骨神经痛等肌肉、关节病变和各种神经痛。可用痛点治疗或辨证,辨经,按经取穴。火针法可辨经筋病的范围,采用点刺、密刺、散刺、围刺方法治疗。
但是并非所有的经筋病都适宜用火针,热证,筋热缓纵者则不适宜。《灵枢  经筋》篇中明确指出:“腘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同时火针治疗经筋病时刺勿太深,《针灸大成》火针6云:“切忌太深;恐伤经络,太浅不能去病,惟消息取中耳”,必须浅深适宜,中病即止。
       2.2 以多针浅刺法治疗   所谓多针刺是在病变局部或腧穴处,用多支毫针刺入,可增强刺激,促使针感放散传导,提高临床疗效。古代刺法较多,《灵枢  官针》篇有傍针刺、齐刺、扬刺等刺法,为多针刺法,也是治疗经筋病的常用手法。
       傍针刺法:《灵枢官针》曰:“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此为《内经》的十二刺之一。此法一般宜取痛点(或反应点)及其临近穴,先直刺一针,待针得气后勿再深入;再在其旁5分至1寸处斜刺一针,针尖朝向直刺的针(痛点中心),捻针得气后即可,无需再深入。然后可用守气法,柔和地捻搓抖动针柄,或行轻微的提插震颤术,使针尖保持得气,并促使针感放散,主要用于治疗筋痹日久,留痹的多针刺法。
      齐刺法:《灵枢官针》篇说:“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脾气小深者也。”此法是在病变局部中心,以压痛点为主刺。直刺一针至中心,捻转得气即停止深入;再在其上下或左右旁开处各斜刺(或直刺)一针,分别行针以增强针感,使针感向深层与四周扩散。适用于范围小而局限,病位相对较深的痹痛证。如下颌痛、网球肘、腰痛、膝痛、踝扭伤等症。此为三针同用法,现代临床有用三针平行直刺穴位及反应点可三针集合同刺,亦称为齐刺法的。如靳三针的肩三针、面肌针、背三针等;也有用局部的排针治疗,以加强刺激范围,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针刺方法。
       扬刺法:又称阳刺,《灵枢  官针》篇说:“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为《内经》中十二刺法之一。此法是在病变局部(如疼痛处)中心宜刺一主针,得气后再在其上下左右各刺一辅针的针刺方法。一般辅针的进针角度可采取斜刺向病变中心或沿皮刺。然后,依次捻搓各针。使针感进一步扩散。此为五针同用,针则不宜过深的浅浮之针法,以得气为度。适应于寒痹广大者,即主治寒邪凝滞、经络气血痹阻所致的疼痛、而病变范围较大、病位浅表者,如腱鞘炎、腱鞘囊肿、皮神经痛、麻木、局部肿胀等,有祛寒止痛、行气活血、散瘀消肿之功。对于急性关节扭伤者,可先寻找局部压痛点,在其上下左右各约2cm处直刺,捻转得气以取效。
       现代临床在前人基础上,对于经筋病有用围刺、对刺、交叉刺和同穴客针刺等多种针刺方法,说明多针刺法在针灸临床上已广泛应用。
       2.3 以单针多向刺的方法    此法为用单根毫针不同针向的刺激方法,以扩大刺激范围,加强针感、消除疼痛,治疗经筋疾病的方法。古代常用之法有关刺法、恢刺法、合谷刺法等。
       关刺法;《灵枢官针》篇说: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为《内经》的五刺法之一。由于筋会于节,故多取关节附近肌腱周围的穴位,用毫针直刺进针,刺入肌腱附着处;或从肌腱左右进针,刺中肌腱、韧带处,并在附近进行提插搜气。注意不可损伤附近血管和关节组织,以免出血,应用于筋痹。常见关节酸痛、屈伸不利、肱骨外上髁炎、髌腱末端病、腱鞘炎、跟腱炎等症,多用透针刺法。如:阳陵泉透阴陵泉、昆仑透太溪、后溪透合谷、曲池透少海等。
       恢刺法:《灵枢  官针》篇说:“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为《内经》的十二刺之。用毫针直刺肌腱,亦可从受损肌腱侧旁斜刺进针,并配合关节屈伸活动等方法,同时捻转提插行针,或调节针向与深浅,使肌腱附着处的关节活动恢复正常、挛缩的肌腱得以松弛。说明本法宜与肢体活动结合,还应随时调整针向与深浅。《灵枢 官针》篇有关刺、恢刺两法,在临床上可用治肌腱、滑囊、韧带等疾病,包括各种运动性末稍病和软组织损伤,亦有用于中风偏瘫肌腱挛缩的。此法有类似现代的活动针疗法,即在针刺的基础上,活动关节,解除筋肉拘急痹痛;同时目前所用的小针刀松解关节、肌腱粘连的方法,也与此针法相关。此法治疗应注意勿损伤关节。


765

主题

959

回帖

4903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4903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16:3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分刺法:《灵枢 官针》篇说:“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是为《内经》的九刺之一。用毫针直刺穴位肌肉层,在肌层间隙内行针,采用捻转提插手法使之得气,并根据受损部位深浅和症状缓解情况,调节针刺方向与深浅,再用行气手法,以加强针感,使其向深层扩散。虽然是言针分肉之间,《素问 刺齐论》说:“刺肉者无伤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病在肌肉,可刺其内,但“分肉”与经筋密不可分。筋,肉之力,是肉集中和附着于骨的部分,在临床上。分肉应该是肌肉层间隙,一般是肌内丰厚处的躯干四肢肌肉。现代医家又根据肌肉纤维的走向,灵活应用上述方法。而发展为骨骼肌竖横针刺法和斜刺法等。
      合谷刺法:《灵枢  官针》篇说:“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为《内经》的五刺法之一。此法是用1支毫针,先直刺至穴位肌层深处,得气后退至浅层,再依次分别向左右两旁斜刺,使针刺穴内的痕迹成鸡足状。可反复多次施术,直至疼痛缓解、体征改善后留针数分钟即可。主要治疗筋肉疾病,如重症肌无力、风湿肌痛、肌外伤、肌肉痉挛等病。合谷刺的另一种方法是将3支毫针,一支直刺,另二支斜刺至同一穴位的肌层组织,呈交叉形(鸡足状),分别捻转得气后留针,用动留法行针多次。与齐刺法相似。
      报刺法:《灵枢  官针》篇说:“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报又作“复”解,有重复之意,可给之以报应。是根据病人所报痛之处下针,留针施以针刺手法,询问病人是否止痛,必要时再在其他处下针,即刺而再刺的意思,刺后可拔针复刺痛点,或以左手按病痛处,将针拔至浅层后再复刺。多用于痹痛无常处,呈游走性疼痛、有多个痛点的疾病,如治疗风湿病、关节炎、面痛等病证。
       2.4 以沿皮浅刺的方法    经筋为病,病位尚浅,故此针不宜深,浅刺即可获效,甚至可用皮肤针、皮内针、半刺、毛刺等法来进行治疗。古代有用浮刺法、直针刺法等。
      浮刺法:《灵枢  官针》篇说:“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为《内经》的十二刺之一。此法为肌肉斜面刺,是用毫针斜刺或沿皮刺入穴位皮下的浅筋膜层,针体可横穿痉挛的肌肉,捻转得气后留针,间歇行针2-3次,直至疼痛缓解、体征改善。肌肉因寒邪凝滞而挛急,可用本法。主要适宜治疗肌肉转筋、肤急而寒的症证。
直针刺:《灵枢 官针》篇说:“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此法是将针沿皮刺,亦可用提捏法进针,即引起皮肤乃刺入。适应于寒痹之浅者。经筋病虽不在皮肤,但可通过皮部治疗。
      

765

主题

959

回帖

4903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4903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16:37:3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所用的浮针疗法、腕踝针疗法、某些穴位的透刺等都属沿皮浅刺的范围,对经筋痹证均有良好疗效,可止痛、解痉、舒筋活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6-27 03:45 , Processed in 0.385272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