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94|回复: 1

眼针疗法结合腹针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

[复制链接]

818

主题

809

回帖

403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031
发表于 2014-12-11 16:3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面肌痉挛又名半面痉挛,面肌抽搐,是以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动为主症。本病常始发于眼部,先以眼轮匝肌开始有轻微抽搐,逐步扩展至口角,直至整个半侧面部。一般只发生于一侧的面部,偶尔见于双侧。笔者采用眼针配合腹针治疗面肌痉挛,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患者均为医院针灸科门诊病例,年龄18~65岁;且均为单侧患病;病程最短1周,最长2年。
       患者早期多为眼轮匝肌间歇性抽搐,逐渐扩散至同侧面部的其他面肌;抽搐程度轻重不等,可因劳累、精神紧张及谈话等因素加剧,入睡则抽搐停止;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并除外需鉴别疾病。
       采用以腹针、眼针为主,配合体针及电针治疗。眼针取:上焦、肝;腹针取:引气归元针、上风湿点(患侧)、阴都(患侧)。体针取合谷、太冲。操作方法眼针:用75%乙醇棉球消毒皮肤后,以左手指压住眼球,使眼眶皮肤绷紧,右手持0.35mm×13mm毫针在所取穴位距眼眶边外缘0.2寸处,沿皮横刺进针,进针后患者常有酸麻胀感,不施行任何手法,留针20~30min,缓慢出针,干棉球压之以防出血。腹针: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上风湿点(患侧)、阴都(患侧)。各穴均按腹针取穴标准,直刺至中等深度。并在中脘和关元接一组电针,采用疏密波。留针20~30min。体针:合谷、太冲均用双侧,按常规针刺得气。留针20~30min。1d1次,7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相隔3~5d。所有病例均按上法治疗3个疗程。
       经3个疗程,近30d的治疗时间,在34例患者中,其中治愈10例,显效15例,好转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2%。
       祖中国医学认为面肌痉挛属于“筋剔肉腘”、“筋急”、“风证”等范畴。病因多为风邪所致。明代王肯堂说到:“颤,摇也;振,动也;筋约束不住而莫能持,风之象也”。本病风邪包括外风与内风。外风是指遭受风寒之邪,常由患者素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腠理不固而风寒之邪侵入所致。内风常系肝风内动所致,病位在肝,故而患者情志因素对本病具有较大影响。因此治疗原则为外以疏风,内则调肝。采取祛风通络,活血通经,补益肝肾,平肝熄风,调和气血,养血润燥。眼睛是经络的集散地,与脏腑、经络、气血有密切的联系,通过刺激眼部相应的五脏区域,可以调节相应的五脏阴阳气血,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本法中采用眼针取肝区、上焦区,以调肝,疏通局部的经气。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腹部有一个以神阙(即肚脐)布气假说为核心形成的一个微针系统,腹部不仅包括了内脏中许多重要器官,而且腹部还分布着大量的经脉,为气血向全身输布、内联外达提供了较广的途径,腹针疗法通过刺激腹部穴位调节脏腑失衡来治疗疾病。本法的腹针处方中取引气归元针、上风湿点(患侧)、阴都(患侧)。其中“引气归元”针由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穴组成,中脘、下脘均位于胃脘部,二穴有调理中焦,平调升降的作用。气海为气聚集之处,关元培元固本,因此,四穴含有“以后天养先天”之意。上风湿点具有通经脉、祛邪气的作用,阴都穴在腹针中处在全息影像神龟图的面部,具有调节颜面部的经气。故此方有调脾胃,补肝肾,疏经活络的功能。

818

主题

809

回帖

403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031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16:3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眼针与腹针的基础上再配以体针“四关穴”,其中,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阳明为多气多血偏于补气、活血,“面口合谷收”,能止面部抽搐,太冲为足厥阴的原穴、输穴,厥阴少气多血,偏于补血、调血,镇肝熄风解痉,二者相配能通关开窍,镇静解痉,疏风理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2-4 01:22 , Processed in 0.264845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