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4-12-12 16:43 编辑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一种顽固性疼痛综合征,多见于老年人或免疫力低下者。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其的发病机理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但在预防和治疗上都未有明显的突破。传统针刺治疗、刺络放血等治疗方法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笔者采用浮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所有患者均为门诊或住院患者,年龄最小 50 岁,最大 80 岁;病程最短 7 个月,最长 6 年,排除其他致痛性疾病,疱疹痊愈后疼痛持续半年以上。 取疼痛较明显的区域,在距离疼痛部位5 cm处的上、下、左、右四点,任选对称的其中两点作为进针点,乙醇棉球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后,采用0.30 mm×40 mm毫针快速平刺进入,透皮后将针身平贴皮下顺经进针直至针柄,进针过程中医者手下松软易进,患者无明显的酸麻胀痛感,进针深度一般为针尖抵至距痛点0.5~1 cm即可。进针完毕后,再压痛点处,或让患者活动,如感疼痛大减或疼痛消失则可起针。 穴位注射:取穴同浮针治疗。用 5 mL 一次性注射器抽取复方香丹注射液 2 mL、2%利多卡因注射液 1 mL、维生素B1注射液 1 mL,局部消毒后每个穴位注射混合液 2 mL。 经治疗,临床总有效率为97.5%,具有显著的疗效。仅有 1 例因穴位注射药物过敏放弃治疗。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指急性带状疱疹患者疱疹消退后其受累区皮肤出现疼痛或持续性疼痛,持续 6 个月以上则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9%~13%的带状疱疹患者可发生 PHN,其危险性随年龄增大而增加,60 岁以上者约 50%有此后遗症。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有学者认为是由于带状疱疹病毒在急性发作期对外周神经造成了一定的损害,致使感觉神经的痛觉传导出现了障碍,外周神经的末梢亦可发生结构的异常改变,即形成外周敏化。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属中医学“痹证”范畴,《临证指南医案》:“盖久痛必入于络,络中气血,虚实寒热,稍有留邪,皆能致痛。”毒邪入侵,损伤经脉,加上失治或正虚无力祛邪尽出,以致余毒稽留,久病入络,导致络脉瘀滞,绌急挛缩,不通则痛,气血不行,不荣则痛。 目前国内外都无确切根治 PHN 的方法,治疗主要在于缓解疼痛,包括局部疗法、全身疗法、神经阻滞治疗以及中药、针灸等疗法。口服药物治疗中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仍作为治疗 PHN 的首选药物之一。三环类抗抑郁药的不良反应有轻度嗜睡、口干、便秘等,一般较轻微,可在无禁忌证情况下使用。多数患者因疼痛日久而睡眠质量下降,该药的镇静作用能帮助患者睡眠,提高机体免疫力。 浮针疗法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其基础来源于中医学“皮部理论”和“以痛为输”的理论。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皮部属于人体最外层,是机体的卫外屏障,也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路径。该疗法直接作用于病之所在,振奋皮部之经气,促使经脉气血运行,使阴阳协调,达到治疗目的。进针后疼痛即减或消失,不足之处在于随即起针,疼痛有复发现象,故笔者以浮针针刺后配合穴位注射疗法。穴位注射即传统的水针疗法,本研究选用复方香丹注射液、利多卡因注射液、维生素B1注射液。复方香丹注射液具有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之功;维生素B1具有营养神经,消除炎症的作用;利多卡因具有止痛的作用。现代研究证实,复方香丹注射液具有扩张局部微血管,增加组织灌注,降低血液黏滞度,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局部炎症,营养神经作用,进而缓解局部疼痛。穴位注射可以弥补浮针疗法之不足,进一步加强浮针治疗的效果,具有穴效药效“迭加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