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根据《内经》中的“髎刺法”的记载,推理了多种配穴关系,并用数学方法证实了它们之间是对称、对应及对折的关系,在坐标中实际是同位点的关系,结合临床的常见的手足相关现象、拮抗现象、有效点现象、黄金分割现象及有关实验研究等,总结提出了同位点针刺法,这无疑在复杂烦琐的针灸配穴理论中寻求出一种简洁有效的方法与规律。
关键词:针灸 同位点 针刺法
早在两千年前的《内经》中,就有“髎刺法”的记载,用我们今天的理解就是对称针刺法,即“病在左,针之右”,这就是我们现在将谈到的同位点针刺法的前身及其理论渊源。
依据“髎刺法”我们可以进行下述推理,就是:
1、 病在左,针之右;病在右,针之左;
2、 病在上,针之下;病在下,针之上;
3、 病在前,针之后;病在后,针之前;
我们进一步推理,就是:
4、 病在左上,针之右下;病在右上,针之左下;病在左下,针之右上;病在右下,针之左上;
5、 病在左前,针之右后;病在右前,针之左后;病在左后,针之右前;病在右后,针之左前。
我们现在将上述关系用数学中的坐标图来界定,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就是对称(左与右)、对应(上与下)和对折(左上与右下)的关系。在人体上,我们的手与足,就有对称(左与右)、对应(上与下)和对折(左上与右下)的关系,同样,四肢的各个对应部位及躯干都有这样的关系。
同位点问题在针灸临床中究竟有什么意义呢?我们来看一下我们查到的有关资料:
1、 手足相关的发现①
国外研究者发现,上肢与下肢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如日本的吉元昭治把这种相关关系称为“手足相关”,并绘出相关图。图上可以看出肩与臀相关、肘与膝相关、手与足相关,利用这一关系,前臂有病可在小腿施治,拇指有病可在姆趾进行治疗,既与传统中医的髎刺法相吻合,病在上,治在下,病在下,治在上。实际上是对人体存在的上下对应,左右对称的客观现象的具体描述。
2、 人体的拮抗现象②
日本的间中喜雄(1969年)还提出了左右拮抗、上下拮抗、背腹拮抗和四肢躯干间的拮抗现象,这种拮抗针刺激治疗疾病的方法,也反应了人体各部之间的相关规律。
3、 郭氏的有效点疗法③
中国针灸专家郭效宗发明的有效点针灸疗法,是他毕生临床研究的结果,他将有效点进行分区,以头颈部、躯干部、上肢部和下肢部为各独立部分,按一定体表及外部标志分别分成Ⅰ、Ⅱ、Ⅲ、Ⅳ、Ⅴ个区,头颈部的五个区由内向外排列,每区纵向分布,其余各部则由下向上排列,每区均横行分布。郭氏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部分是密切相关的,例如上肢部、下肢部、头颈部、躯干部的Ⅰ区都有相互调节的相应关系,当病变在头颈部的Ⅰ区时,可以在其它部的Ⅰ区找到相应的有效点治疗,表现出同一序号区相互调节的重要作用。
4、 黄金分割的启示---笔者的相关研究④
笔者研究发现,腰痛的治疗,传统针灸取穴委中,不是简单的“经络所过”问题,它反映了针刺一个黄金分割点对另一个黄金分割点进行有效调整的问题,因为腰是人整体的黄金分割点,膝关节(委中穴在其后侧)是下肢的黄金分割点,这一问题后被针刺曲池等穴(肘关节上的穴位,肘关节是上肢的黄金分割点,并且选取的穴位与腰没有直接的经络联系)治疗腰痛卓有成效所
证实,这无疑证明了一个重要的规律:同位点之间有相同或相似的穴位功能。
5、 局部与整体相关——微针体系的穴位分布规律
微针体系包括耳针、头针、手针、足针、鼻针、面针、腹针、眼针腕踝针等,这些小的针灸体系,均可以对人体全身的疾病或生理功能的失调有重要的调整作用,而它们的穴位分布与人体的各个部位和器官一一对应。如耳穴的分布象一个蜷曲倒置的婴儿;头针的伏象说,认为在发际区的穴区象一个伏着的人;鼻针的穴位分布则象一个盘腿背坐着的人。这些都说明了局部与整体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6、 经穴与脏腑相关的实验研究⑤
我国学者研究发现,胃部疾患主要在足三里、中脘、阳陵泉等穴位出现压痛点和索状物,而肝病则在足三里、肝俞、曲泉、太冲等穴处出现上述阳性反应。(175页)又一项研究证明,心血管系统和精神意识方面的疾患时,心经和心包经的电阻率有异常变化,呼吸系统的疾病时电阻率的变化则多见于肺经穴位,胃溃疡病人胃经穴位的皮肤电阻率变化最显著,其次是脾经穴位。还有研究证实,某些内脏生理功能的变化,也会引起穴位导电量明显的变化和低电阻点的增多。(176页)以上事实说明,脏腑疾患和生理功能改变时,人体的体表除可出现痛觉过敏外,还可出现皮肤导电量等病理性反应,并有相对特异性。现代研究结果远不止这些,限于篇幅我们不能一一例举。
通过上述引证,我们可以总结出:1、人体各部分相对应的穴位之间有同位点的关系,其功能相同或相似;2、体表的穴位与人的脏腑之间有相应的关系,刺激这些部位对内脏疾病和生理失调有调节作用;3、局部的穴位群与整体的各部分有相对应的关系,局部刺激对整体有调节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