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4-12-19 17:23 编辑
中风主要是由脑血管疾病引起,具有发病急、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中风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两大类,其中缺血性中风约占80% o缺血性中风的西医治疗主要是改善血液循环、营养脑神经等的对症治疗,临床疗效不理想。祖国医学对中风的认识较为全面,对其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有其完备理论基础,且临床治疗方法多样化,临床疗效优势显著。尽早地进行系统科学的功能恢复锻炼,对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采用彭氏眼针疗法联合运动功能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患者均为住院患者,年龄37---80岁,病程1-45 d,全部病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伴有语言功能障碍46例,伴有反应迟缓21例,伴有痴呆5例。 符合以下纳入标准:①年龄≤80岁。②符合缺血性中风的诊断标准。③无合并其它脏器严重器质性病变。④知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 除标准:①出血性中风;②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卒中患者;③合并有肝、肾或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肿瘤患者;④抑郁或焦虑、精神病患者;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眼针治疗 :眼针取穴:主要取上焦区和下焦区,再配以观眼察病取穴法配穴。眼针针刺方法:采用5%酒精棉球消毒,一手指压住眼球,使眼眶皮肤绷紧,紧靠眼眶内缘垂直刺入,进针力求达到稳、准、快,穴区有酸、麻、胀等感觉为宜,不施提插、捻转手法,如不得气可刮针柄。留针20 min, 运动功能训练1) 卧位训练: ①桥式运动; ②上部躯干旋转运动; ③下部躯干旋转运动; ④翻身训练; ⑤从卧位坐起。(2) 坐位训练: ①坐位躯干前屈抗阻运动; ②坐位躯干后伸抗阻运动; ③坐位躯干前屈旋转抗阻运动。(3) 立位训练: ①迈步训练; ②步态和实用步行训练。 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方式进行。每天训练1次,每次30 min,每周治疗5d。训练强度以患者不出现肢体酸痛及疲劳症状为标准。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起居、进食、洗漱、排便、更衣、书写等。言语功能训练:包括构音肌训练、对镜训练、复述性训练、命名、读写训练等。心理康复治疗:主要是医护人员做好健康教育工作防止中风患者出现抑郁、焦虑及对疾病康复缺乏信心等。 结果治愈I 5例,显效28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33%。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缺血性中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其致残率约高达70%,复发率约高达30%,严重影响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所以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就成为了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主要目的。目前西医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主要还是以阿司匹林、氯比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为主,再配以一些营养神经的药物进行治疗,临床疗效不是十分理想,且临床起效较慢。 眼针疗法早已被广泛应用于缺血性中风的康复治疗,且临床疗效确切。眼针是我院名老中医彭静山教授根据《内经》和《证治准绳》中有关眼与五脏六腑、十四经脉关系的基础理论和名医华佗“观眼识病”学术思想基础上独创的一种微针疗法,通过在眼眶内外特定的穴区进行针刺等刺激,以治疗疾病的一种特色疗法。华佗根据“……皆悬贯于脑,下连脏腑,通畅气血往来以滋于目。故凡病发则有形色丝络显见而可验内之何脏腑受病也”提出“观眼识病”。眼针运用“观眼识病”而辨病邪之标本虚实,针对疾病的主要病因病理,施以对证取穴治疗,往往收效迅速且疗效显著。基于八廓学说将眼周划分为八区十三穴,称为眼针穴区,穴区按脏腑名称命名,王肯堂转载华元化云“……皆悬贯于脑,下连脏腑,通畅血气往来以滋于目……”的记载。近年来,通过承担国家科技部973项目研究,创新性提出眼针核心理论“眼针八区十三穴络脑通脏腑”。眼针疗法具有操作简便、起效迅速、疗效显著等特点。在其优势病种中风病的治疗中具有指导意义,常有随针起效的作用。现代科学研究证明,眼针可改善脑梗死患者缺血区的血流,激发脑细胞的功能活动,增加局部脑血流量。《金匾要略》云:“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阐述了中风病主要为经络为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