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53|回复: 2

灸疗必读——古今灸疗名家理论及实战总结

[复制链接]

777

主题

342

回帖

3708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3708
发表于 2014-12-19 22:3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灸疗必读——古今灸疗名家理论及实战总






























1、 久嗽不止,灸肺俞穴各五十壮即止,若伤寒后,或中年久嗽不止,恐成虚劳,当灸关元三百壮。

2、 虚劳咳嗽,潮热,咯血吐血,六脉弦紧,此乃肾气损而欲脱也,急灸关元三百壮。

3、 中风半身不遂,语言艰涩,乃肾气虚损也,灸关元五百壮。

4、 中风失音,乃肺肾气损,金水不生,灸关元五百壮。

5、 中风病,方书灸百会、肩井、曲池、三里等穴,多不效,此非黄帝正法。灸关元五百壮,百发百中。

6、 伤寒少阴病症,脉缓,昏睡自语,身重如山,或生黑魇,噫气,吐痰,腹胀,指冷过节,急灸关元三百壮可保。

7、 肠癖下血,久不止,此饮食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三百壮。

8、 虚劳人及老人与病后大便不通,难服利药,灸神阙一百壮自通。

9、 水肿膨胀,小便不通,气喘不卧,此乃脾气大损也,急灸命关二百壮,以救脾气,再灸 关元三百壮,以扶肾水,自运消矣。

10、小便下血乃房事劳损肾气,灸关元二百壮。

11、砂石淋诸药不效乃肾家虚火所凝也,灸关元三百壮。

12、上消病,日饮水三至五升,乃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灸关元一百壮,可以免死。或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

13、中消病,多食四肢赢瘦,困倦无力,乃脾胃肾虚也,当灸关元百壮。

14、腰足不仁,行步少力,乃房劳伤肾,又致骨痿,急灸关元百壮。

15、昏睡不省人事,饮食欲进不进,或卧或不卧,或不行,莫知病之所在,乃思虑耗伤心血故也,灸巨阙五十壮。

16、行路忽上膝及腿。如锥痛,乃风湿所袭,于痛处灸三十壮。

17、寒湿腰痛,灸腰俞五十壮。

18、老人气喘,乃肾虚气不归海,灸关元二百壮。

19、脚气少力,或顽麻疼痛,灸涌泉五十壮。

20、尸厥不省人事,又名气厥,灸中脘五十壮。

21、耳轮焦枯,面色渐黑,乃肾劳也,灸关元五百壮。
22、中年以上之人,口干舌燥,乃肾水不生津液也,灸关元三百壮,若误服凉药,必伤脾胃而死。

23、中年以上之人腰腿关节作痛,乃肾气虚惫也,风邪所乘之征,灸关元三百壮,若服辛温除风之药,则肾水愈涸和,难救。

24、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灸二十壮后减速一分,务要紧实,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灸头面,艾炷如麦粒子大,其灰以鹅毛扫去,不可口吹。癫狂人不可灸,及膏梁之人怕痛,先服睡圣散,然后灸之。一服止可灸五十壮,醒后再服再灸。
1、 马少群先生生平事迹

天津名老中医马少群先生(1903—1992)曾在30年代以函授方式从浙江宁波“东方针灸学社”学习日本温灸术,马少群改进了日本温灸术,自成一体创马氏温灸法,尔后九年,为人治病,虽然每每获效,尚不知温灸可治难病大症。至1943年,相继患美尼尔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胃部不适,求治于中西医,服药达十二年之久,终归乏效,几乎丧失治疗信心。在坐以待毙之际,经夫人启发,再度研究温灸以图自治,实不得已而为之,不想,仅仅半年疾病就全部祛除,一年后体健,寿享九旬。并且在以后数十年里,马老在临床治病屡获奇效,治愈大量疑难杂症。最后岁月里,在学生帮助整理下出版了《马氏温灸法》。

值得一提的是,1976年3月,叶剑英元帅身患心脑血管病,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延请马少群先生用温灸治疗,第一次治两个月,第二次治疗半年后病体痊愈,身体完全康复,后寿至90岁。

马氏温灸法至今在国内已经流传了几十年,由于种种原因,该疗法一直仅流传于民间,技术仅被极少数掌握,很多从事中医多年的医者甚至还从未听说过。此法对脑血管病有独特效果。对急慢性脏腑病,疑难杂病,老年病,妇科病等也有良好治疗效果。

马氏温灸法可一次同时灸数个穴位,施救过程中勿须手持,固定于穴位之上,坐卧均可治疗,还可以边灸边看电视,看书等,病人温灸时甚至可以走动,非常方便,每次温灸时间可以自行调整,治疗过程中病人只觉得温热舒服,而且非常安全,容易让人接受。
2、 马氏灸治要决

1)病初灸局部,病久重整体。

于病患的初期,“邪正相争”的矛盾一般尚以局部为主,此时仅施灸患处,局部穴位,往往可顿挫病势,是个简易,快捷的灸法。但对于慢性病不能单纯地这样治。因为此时病久传化,上下痞涩,阴阳失和,往往病情已不限于一经一脏一腑,因此灸治慢性病,必须重视整体配穴,以期灸通脏腑,经络,灸通上下,调平阴阳,从而达到根除疾病的目的。

2)灸贵于早,贵于恒。

灸贵于早。一般是就急性病症而言。而慢性病症的灸治又应持之以恒。一些陈年痼疾,在灸治数月以后方见效果的情况是有的,因此医患双方均要长期用灸的思想准备,还有一些慢性病患者,当灸治若干时日,病情明显好转后便以为问题不大了,遂止灸,这常常导致病状复燃。故马少群先生每每叮嘱慢性病患者,想要除病根,少则两三个月,半年,甚至要更长的时间地灸下去才行。症状已消失,还不能以为是病已根治,须以穴位触诊再做验证。病治好了,如果身体仍显虚弱,也应继续用灸,培养元气。总之,施灸不单是为了解除症状,而更要以除病,健身为最终目的,故须持之以恒。

3)灸贵通腑气。

各种慢性病,故病久脏腑传化,一般均会导致腑气的呆滞,灸治每有必要先通腑气,这样可以使肠胃的吸收,排泄功能趋于正常,则机体气血生化有源,体内淤滞及病理产物易于化解、排出,各种病症均能随之而好转,故中脘,足三里等为治疗各种慢性病的必用灸穴。

4)灸贵引导,先后有序。

慢性病日久,常常导致病体上盛下虚,上热下寒,而“盛”及“热”又最为患者所苦,针对这种情况应先重灸病体中下部穴位。等中下部灸通,则“上盛”“上热”之邪自可下行走泄,病情也就随之松动,这就是灸法的引导功能的功用。当中下部灸通之后,再酌情增加上部穴的灸量,则上下皆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灸法先后有序。内热盛,脏腑积滞重的病例灸法类似,此等宜先灸四肢穴,等四肢经穴灸通,再增加躯干部灸穴,如此灸治会较为顺利。

5)久病羸弱者,以“小火”为先。

遇病久而羸弱,进食少,体热(喜凉恶热)者,马少群先生一般嘱其先以下五日穴灸治:一日中脘,足三里;二日环跳,阳陵泉;三日风市,申脉;四日肩髃,曲池;五日风池,绝骨。五日后在按其病在何脏腑,酌选穴灸治。遇病久而羸弱,进食少体寒(喜寒恶寒)者,先生则嘱其按以下四日灸治:1日中脘,足三里;2日下脘、天枢、气海;3日关元、三阴交,4日内关、照海。4日后再按其病在何脏腑,选穴灸治。对这样的患者,前十五天的灸量为:腹部每穴灸20分钟,背部和四肢每穴每次灸15分钟。等灸至患者进食增多,感觉体增长之后再使用通用灸量。此因虚甚则滞甚,故只宜先小通小补,否则病体不能受艾火而行之,可出现口干,咽痛头晕,不思饮食等反应。

6)兼病兼治,急者先治。
单一病患,可按各病常规灸法灸治,然而慢性病兼病的情况较为普遍,比如患者高血压的同时尚患糖尿病,患咳喘病的同时,患有牛皮藓等等,如此可将不同病患的常规灸法的穴组合并灸之。当然如兼病而以某一病患为主时,现灸治主要病患也是可取的,特别是兼有外感(感冒)、大便不通等急症时更应先顾于此,并按以下灸法灸治之。

治外感:灸风门(背部);阳陵泉(下肢)各25分钟,日灸二三次,以微出汗为度。

治大便不通:灸承山(背部)25分钟,左大横(腹部)30分钟,日可两灸,以大便通为度。
3.灸量掌握

马少群先生以其数十年的温灸经验为依据,总结出温灸每穴每次的一半灸量是,头面部穴灸20分钟;背部及四肢穴灸25分钟;胸腹部穴灸30分钟。

4.灸药配方

毛少群先生习惯于在施灸时将少量灸药掺入青艾绒,其配制如下:生五灵脂24克,生青盐15克,夜明砂(微炒)6克,乳香3克,没药3克,大葱根干蒂6克(笔者常以桂枝等量代替),木通9克,白芷6克。以上药味共研细末即成所用灸药,可与500克青艾绒配用,若一日一灸,大概可使用一个月时间,灸药应装瓶防潮,防走气味。

5.施灸操作及有关事项
(1) 就前的准备:取出温灸盒德内筒,装入拌好灸药的艾绒,用手指轻轻按一按表面的艾绒(不要按实),然后将内筒放入外筒,用火点燃中央部的艾绒(并不见火苗),放置室外,过18-25分钟后,灸盒底面触之烫手且烟已比较少,此时便盖上顶盖,取回使用。要注意,预燃不够,则施灸时艾火易灭,预燃过渡则使用时艾火不耐久。

(2) 施灸:将灸盒(底面向下)隔几层布放置在灸位上即可,以被灸者感到舒服,热度足够又不烫皮肤为佳。如果过热,则增加隔布层数,若已隔多层布仍觉过热,可用布块罩在灸筒上面,这样出烟和进入空气减少,灸盒的温度即可减低,不够热则减少隔布,或将顶盖敞开片刻(但要小心不要让筒倾倒)。

(3) 进食后不要马上灸,不要空腹灸,其它时间均可灸,灸后宜避风寒,这样可避免风寒邪气乘穴道大开而侵入。在施灸后还要注意穿衣保温。

(4) 副作用:温灸的副作用很少,只有少数患者,于灸后可见头晕口干,咽燥,鼻出血,纳呆,乏力等现象发生,上述情况应减少灸量。若施救过程中患者有些异常反应,可能属于施救不当,如反映强烈,医者须及时明辨酌情处理。

6.马氏温灸主要穴位独特经验摘要

1) 百会穴:慢性病患者的体质多为下寒上热,下虚上实,卒灸百会等头部穴,某些患者可出现头晕,口干,耳鸣等反应,且必觉头脑轻松,灸量20-25分钟。

2) 风池:偏头面痛,用于降高血压较好,治严重的眩晕宜配悬钟灸量20-25分钟。

3) 曲骨:治各种妇科病,如子宫下垂,子宫肿瘤等,宜治尿频,灸量30-60分钟。

4) 神阙:使脑溢血昏迷及脑血栓昏迷患者复苏,须长时间灸此穴。慢性病,不论何症,多宜灸此,治急证宜效,以其助护元气尔。灸量30-60分钟。脑溢血及脑血栓昏迷患者,可灸至苏醒止。

5) 章门:所治甚广。因脾虚,脾气呆滞所致症宜灸之,无论痞、症瘕、肝积肥气,及各种肝胆病症皆宜灸之。灸量30分钟。

6) 期门:所治甚广。如肝气盛、肝炎、肝硬化、肾炎、肋膜炎、脾肿大、伤寒不解。热入血室及喘息等症。大凡各脏腑有淤滞,治须调肝者,宜灸此穴配太冲。灸量30分钟。

7) 灵台:哮喘发作时速灸灵台配身柱、太溪。灸量30分钟。

8) 风门:配阳陵泉治四时感冒,初觉有异便急灸之,往往立愈;能退感冒等引起的高热。

9) 照海:高血压、半身不遂、关节炎、便秘、水肿、癫痫昼夜发及夜发均可用。灸量25-30分钟。

10)悬钟:高血压及各种属于上热下寒,上实下虚症,灸量25-30分钟。

7.高血压,半身不遂及关节炎常规灸法

一日中脘(单穴)灸30分钟,足三里(双穴)各灸30分钟。

二日环跳(双穴)各灸25分钟,阳陵泉(双穴)各灸30分钟。

三日风市(双穴)各灸25分钟,申脉(双穴)各灸25分钟。

四日肩髃(双穴)各灸25分钟,曲池(双穴)各灸25分钟。

五日风池(双穴)各灸25分钟,悬钟(双穴)各灸25分钟。

六日身柱(单穴)灸30分钟,腰阳关(单穴)灸30分钟,三阴交(双穴)各灸25分钟。

七日委中(双穴)各灸25分钟,照海(双穴)各灸25分钟。

八日百会(单会)灸25分钟,哑门(单穴)灸25分钟,列缺(双穴)各灸25分钟。

注:

1)高低血压、半身不遂、关节炎均可按此法灸治;

2)高血压患者在1-7日穴灸4个循环后在开始灸第八日的穴,灸百会,哑门对降血压及减轻头晕头痛等均有良效,然灸之过早,会经脉未通,艾火不能流行,聚于头部,而致头晕头痛等症加重,故宜先灸通中下部的穴道,再加灸头部穴。

3,以上穴循环灸至愈,每日灸脐(神阙)30分钟。
养生灸,不仅可用于防患于未然,治未病,治未乱,而且亦早已用于治。治已乱的临床医疗中,由于效果显著颇为医家所乐用,而且也多为医家所欢迎。因此,余蒙师传授之养生灸,迄今已五十余年,作用相当广泛,不论是用于保健,还是用于治疗疾病,确有意想不到之效果。因此,现将其作用原理,适应证详述于下:

[效能] 养生灸的主要效能,就是壮元阳固虚脱,培补元气,回阳益阴,调和营卫,延年益寿,抗衰防疾。

[原理] 养生灸之所以能够起到保健和疗疾之作用,主要是能培补真元。强壮阳气。阳气为人身之根本,阳气旺,犹若丽照当空,万物有生发之机。倘若阳气衰败,犹若阴霾满布,万物枯亡。正如《内经》所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张景岳说:“凡通体之温者,阳气也。一生之活者,阳气也。五官五脏之神明不测者,阳气也。”阳气固密,营卫调和,而防御外邪之侵袭;脾阳健壮,就可运化精微,营养全身,肾阳充足,能推动整个机体,气血的循环运行。是生命之本,五脏阳气之根,也就是所谓的“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所以,阳气与人的衰老和疾病的发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阳精壮千年寿”,“阳精若在必能生”,此之谓也。也就是说,人之所以有疾病,衰老,其主要原因就是阳气衰,而养生灸的主要作用,就是培补阳气,益其真阴。所以,能够起到防病治病,抗衰老作用,使之寿命延长。

为什么艾灸法,能壮阳气呢?
艾炷之连续燃烧,使温热之气由肌表透达经络,又因经络和脏腑相互联系络属之关系,致使通达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循环全身。此灸法又多以气海,关元为灸之主穴。此二穴,又皆为任脉之俞穴,特别是关元穴,是足三阴与任脉交会,又居下焦,真阴真阳关锁于此。故灸此温热之气,能直达精宫以助元阳。元阳,为全身之真阳,是五脏六腑阳气活动的动力。也可以说,是周身阳气之源,源足及支流长也。《针灸大成》说:“督由会阴而行背,任由会而行腹,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犹子午也......分之以见阴阳之不杂,和之以见浑沦无间,一而二,二而一也。”任督相通,乃温热之气循经温腹暖背,通达周身,循经不息。因此,灸关元,气海,以回元阳,救绝续命。道家倡之意意守丹田,亦即元气归根之意。

[灸穴] 主穴:气海、关元穴。附加穴:脾胃素弱者,灸中脘穴。身体虚弱者,灸足三里或三阴交穴。

[壮数与年龄] 《内经》说:“人年四十阳气衰,五十而体重,耳目不聪,六十阳气大衰,九窍不利,上实下虚,泣涕皆出矣”。因此,此灸正是壮阳,助阳,使阳气壮旺,以抗衰老。一般每次灸三百六十壮。但也要看身体健康情况和年龄大小而定。一般在四十岁以下,可灸一百八十壮,最多二百七十壮;四十岁以上,可灸三百六十壮。三十至四十岁,可二至三年灸一次,四十至五十岁,可二年灸一次;五十至六十岁,可一年灸一次;六十岁以上,可半年灸一次。

[灸之时间] 气海,在立春前后五天,关元,在立秋前后五天,施灸。

立春是冬、春交替之时,冬去春来,天地间之生气萌动,万物复荣,蒸蒸于上之始,故《内经》有“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气海为生气之海,此时灸之,应其春生之时序,以助升发之气。逐陈阴,奠下元基,以适夏令之长也。

立秋是夏秋更替之时,热去凉来,天气之气是清肃,万物色凋,万粒将以归仓之时,正《内经》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使志安宁...收欲神气.”。关元者,关其元精之门,储藏之谓也。此际灸之,以顺收藏之时序,收元阳内固,金水相生,益真火,养肾气,以备冬藏也.犹如安炉立鼎,元阳旺盛,内养脏腑,外御风寒.因之,秋灸关元,春灸气海,以顺应时令之变,以和脏气封藏之机。

[适应症] 凡身体虚弱,阴阳两虚,营卫不调,下元虚惫,陈寒痼冷,体弱羸弱,四肢逆冷,脾胃虚弱,精血亏损,五劳七伤,诸般虚损等,一切虚弱衰迟症。
(五)九宫灸法、艾炷的制备与尺寸、灸疗的适应症、施救原则

九宫灸法是将灸盒分成四组,其中一组是3个灸盒,三组是2个灸盒,每组灸盒串联在一起,分别将4组灸盒点燃,预燃后盖上灸盒盖,将4组灸盒拼装在一起,形成中间一个灸盒,周围八个灸盒的九宫格局。中间的那灸盒一般对准神阙穴或命门穴,灸盒下垫上艾绒垫(中间平铺1厘米厚的艾绒,外面包一层红布)。如果在灸疗时病人感觉过热,也可以随时再加几层布。若把灸盒装实,一次就可以灸3个小时以上。灸得热气透遍全身,以出透汗为度,若不出汗者则提示病根未动,根据病人体力隔日或3-5天后再灸,必须灸至汗出透,且没有任何排病反应(下文详述)为度。有的慢性病人可以间断用1至3年。

九宫灸法简便易行,灸感传导快,力量大。灸时病人随时可以改换体位,中途可以休息,每次灸疗时间可长可短。如果同时依照经络祛病法(下文详述)配合针刺相应井穴原穴,效果会更好。

此种疗法使用范围很广,凡久病体弱,虚寒痼疾,慢性肠胃虚弱,中阳不振,肾元不充及一切虚弱、虚寒久病不能起床者,均可使用。

艾炷的制备与尺寸

作艾炷最好用金艾绒,艾炷的做法有两种,一种是干捻法,干捻法就是取一团金艾绒,用双手食指拇指相对用力捻压成正四面体。湿捻法是先在金艾绒上喷些手法水雾,拌匀,施水量以手抓不滴水为度,之后手法与干捻法一样。制成的艾炷要提前晒干备用。湿捻法制成的艾炷比较密实,燃烧时间较长。干捻法制成的艾炷相对比较松散,燃烧时间较短。

大号艾炷氏边长1.2厘米的正四面体,中号艾炷是边长为0.9厘米正四面体,小号艾炷是边长为0.6厘米的正四面体。大号,中号艾炷用湿捻法制备,中号艾炷到小号艾炷的过渡类型都是以干捻法为主。大号艾炷可以看成像大火,中号艾炷像中火,小号艾炷似麦粒大的艾炷是小火。

灸疗的适应症

中西药久治无效和针刺针感很差的所有慢性病,顽固病和部分内科危急症均可使用,也可以用于恶性肿瘤(特指未曾开过刀,放疗,化疗的患者)。

灸疗常用于哮喘,慢性气管炎,肺结核,心脑血管病,动物硬化,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胃肠炎,体质羸弱,发育不良,阳痿,遗精,早泄,前列腺病,肾炎,肾病,肝炎,肝硬化,风湿,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

施灸原则

1. 慢性杂症先以温灸盒为主,温灸用至1个月,脉证若无变化,再以麦粒为主,或用九宫灸法配合麦粒灸。

2. 重病危症先以打艾炷为主,再逐渐过渡到中艾炷、小艾炷,宜多灸,连续灸,灸至全身血通透为止。

3. 灸疗虽然麻烦费事,甚至还要留疤痕,但是从长远效果看,比动辄就盲目地切除病变器官或无的放矢的乱用药,不知要好上多少倍。绝不可轻视灸后调养,灸后调养是灸疗能否取效的关键所在。医生必须把灸后调养的细节给患者讲清楚,要随时检查细节完善的情况。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关元】

1, 取穴:在下腹部之中线上,使病人仰卧,由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作5寸,在脐下3寸处取穴。

2,特性:小肠之募穴,是足三阴与任脉之会穴,又为三焦之气所生之处,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处,为培元固本、补气益精、回阳固脱之要穴。《针灸穴名解》称此穴为人身阴阳元气交关之处,为养生家聚气凝神之所,亦老子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唐容川谓关元为元阴元阳交关之所,即先天之气海也。

3,功能:培补真元之气、填精、滋阴、补阳、活血。

4,主治:《扁鹊心书》:年四十阳气寒而起居乏,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六十阳气大衰,阴萎,九窍不利,上实下虚,涕泣皆出矣,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元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壮,六十可一年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

又:中风半身不遂,语言蹇涩,乃肾气虚损也,灸关元五百壮,又伤寒少阴症六脉缓,大昏睡,自语,身重如山,或如生黑魇,噫气,吐痰,腹胀,足指冷过节。

又:伤寒太阴证,身冷,足冷过节,六脉弦紧,发黄紫斑,多吐涎沫,发燥热,噫气。

又:脑疽发背诸般疔疱恶毒,须灸关元,以保肾气。

又:虚劳咳嗽,潮热,咯血,吐血,六脉弦紧,此乃肾气损而欲脱也,急灸关元,内服保命丹。可保性命。

又:水肿膨胀,小便不通,气喘不得卧,此乃脾气大损也。急灸命关二百壮。以救脾气,再救关元三百壮,以扶肾气,自运消矣。

又:脾泄注下,乃脾肾亏损,二三日能损人命,亦灸命关,关元各二百壮。又若四肢厥冷,六脉微细者,其阳欲脱也,急灸关元三百壮。又若伤寒后,或中年久嗽不止,恐成虚劳,当灸关元。

又:中风病方书言,灸百会、肩井、曲池、三里等穴多不效,此非黄帝正法,灸关元五百壮。

又:小便下血,乃房事劳损肾气,灸关元二百壮。

又:砂石淋病诸药不效,乃肾家虚火所凝也,灸关元三百壮。

又:上消病日饮水三五升,乃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灸关元一百壮,可以免死。或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

又:中消病多食而四肢羸瘦,困倦无力,乃脾胃肾虚也,当灸关元五百壮。

又:腰足不仁,行步少力,乃房劳损肾,以致骨痿,急灸关元五百壮。

又:耳轮焦桔,面色渐黑,乃肾劳也。

又:中年以上之人,腰腿骨节作疼,乃肾虚疲也,风邪所乘之证。

又:中年以上之人,口干舌燥,乃肾虚气不归海。

又:老人大便不禁,乃脾肾气衰。

又:两眼昏黑,欲成内障,乃脾肾气虚所致。

又:牙疳。

又:肠痔

又:手颤

又: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又:一年辛苦惟三百,灸取关元功力多,健体轻身无病患,彭祖寿数更如何。

《医学入门》关元主诸虚损,乃老人泄泻,遗精白浊,令人生子。

《类经图翼》主治积冷,诸虚百损,脐下绞痛,渐入阴中,冷气入腹,小腹奔豚,夜梦遗精,白浊五淋,七疝,溲血,小便亦涩,遗沥,转胞不得溺,妇人带下症遐,经水不通,不妊,或妊娠下血,或产后恶露不止,或血冷月经断绝,但是积聚虚乏皆宜灸。

又:阴证阳寒及小便多,妇人赤白带下,俱当灸此,多者千余壮,少亦不下二百壮,活人多矣,然须频次灸之,仍之兼三里,故日若要安,丹田里不曾干。

又:主治妇人产后血气痛,子宫不成胎。

《丹溪心法》:大病虚脱,本是阴虚,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补阳,阳生则阴长故也。

《腧穴学》遗精,白浊,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经痛,阴挺,崩漏,阴门瘙痒,恶露不止,风眩头疼。

附注:日本泽田健氏:认为最佳的养生功夫是自身调节,呼吸导引,其次者需借用外力。借用外力,又以艾火灸灼丹田(关元)为上,若信服药饵则等而次之,因此,同样是关元气海穴,须使其发挥养生功效,静坐养生是凭籍自身修持之力激发之,而艾灸养生则凭籍艾火温补之力激发之。

【气海】

1,取穴:在脐下腹中线1寸五分处是穴。

2, 功能:补益脏真,故元气,回生气,壮肾阳。气海为气血之会,呼吸之根。藏精之所,生气之海,下焦重要穴。灸之得法,有温下振阳,大补元气之功能。其犹如釜底增薪,故能加强膀胱之气化,使膀胱之气化上升布达周身,洒陈五脏六腑。

3,主治:下焦虚冷之气上冲心腹,呕吐不止,阳虚不足气喘不能卧,症瘕结块,妇人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绕脐痛,阴证伤寒,四肢厥冷,中风中气,小儿遗尿等症。

《明堂》少腹疝气游行五脏,腹中切痛,卧善惊。

《图翼》呕吐水止,又阴症伤寒,卵缩,四肢厥冷。

《针灸要诀与按摩十法》伤寒饮水过多,腹胀肿,气喘,心下痛,冷病面赤,脏虚气惫,真气不足,一切气疾久不差,肌体赢瘦,四肢力弱,奔豚七疝,小肠膀胱症瘕,结块壮如覆杯,腹暴胀,按之不下,脐下冷气痛,中恶脱阳欲死,阴疝卵缩,四肢厥冷,大便不通,小便赤,卒心痛,妇人临经行房赢瘦,崩中赤白带,月事不通,产后恶露不止,绕脐疠痛,闪着腰痛,小儿遗弱,得气则泻,泻后宜补之。

《针灸治疗学》治神经衰弱,精神病,忧患症等有效,并能医治所谓下元不足,真气不足,阳脱虚冷,下焦虚冷等。因此对于慢性疾病多用之。如肠炎、慢性腹膜炎、肾脏疾病、子宫疾病、不孕症,阳痿,夜尿,腰疼等,它的应用范围极广,特别是在患阑尾炎时,灸此穴30-40壮,有消除右髂窝激痛的显著效力,在肠炎腹泻剧烈时,将水分和此穴灸30-50壮,常常可以立刻见效。

【中脘】

1取穴:在脐下四寸处,即剑突尖下与脐中间是穴。
2功能:强胃健脾,化湿理中,升阳益气。

3主治:《太乙神针临证录》心下胀满,饱食不化,噎膈逆气,翻胃呕吐,赤白痢疾,伏梁痞块,面色萎黄,消化不良等疾。

《甲乙经》心下大坚,中脘主之。胃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伤忧捐思气结,中脘主之。腹胀不通,寒中伤饱,食欲不化,中脘主之。小肠有热,溺赤黄,中脘主之,溢饮助下坚痛,中脘主之。治小儿暴痫者,身体正直,如死人及腹中雷鸣,灸中脘及脐中上下,两旁各1寸凡六壮。心痛坚烦气结灸中脘百壮,心腹主病,坚满烦痛,忧思结气寒冷,霍乱心痛,吐下食不消,肠鸣泄痢灸中脘百壮,腹中雷鸣相逐,食不化,逆气,灸太仓七壮。

《扁鹊心书》气厥尸厥灸中脘五百壮。急慢惊风,灸中脘四百壮,产后血晕灸中脘五十壮。妇人无故风搐发昏,灸中脘五十壮。呕吐不食,灸中脘五十壮。妇人卒厥,凡无故昏倒,乃胃气闭也,灸中脘即愈。《针灸要诀与按摩十法》五膈喘息不止,腹暴胀,中恶脾痛。饮食不进,翻胃赤白痢,寒痹气心痛,伏梁心下如覆杯,心膨胀,面色萎黄,天行伤寒,热不已,湿疾先腹痛,先泻,霍乱泻出不知,食饮不化,心痛身寒,不可免仰,气发噎。疏曰:腑病治此。东坦曰:气在肠胃者,取之是足太阴阳明,不下,取三里、章门、中脘。

《针灸真髓》泽田健氏善于治疗子宫左屈或后屈,治左屈灸左手阳池,后屈灸中脘均可立愈,屡试屡验。灸前,脐的左侧压时觉痛,关元附近有空虚感,灸阳池、中脘后,脐左立即不痛,关元附近也觉得充实了,这是子宫转正的征兆。的确有神效。但子宫转正以后,经过一些时候,还是会左屈或后屈的,应该继续天天施灸,使肌肉习于正常,使可以永久固定正常的部位上了,否则是不易收效的。
《马氏温灸法》:中脘的主治已不胜枚举,要言之,灸中脘有清除胃肠淤滞,开户强壮脾胃之效用,肠胃清则五脏六腑之瘀滞有倾泄之途,脾胃健则五脏六腑生化有源。因此,中脘实为治疗一般慢性病之必要灸穴,急症亦多用。

附注:此穴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任脉四脉之会,又是胃之募穴六腑之会。凡腑病皆可治之,又中脘为中焦之主穴,旁通四肢,有化食化痰之功。

【足三里】

1.取穴:在膝眼下三寸,胫骨外廉处是穴。

2.效能:理脾胃,调中气,升清降浊,通肠消滞,疏风化湿,扶正培元,祛病防病等。

3.主治:《甲乙经》五脏方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者要穴也。水腹胀,皮肿,三里主之。

华陀:三里主五劳七伤赢瘦,七伤虚乏之疾,胸中淤血,乳痈。

《千金翼方》主胀中寒,胀满肠中雷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腹痛,胸腹中淤血,小腹胀,皮肿,阴气不足,小腹坚。伤寒热不已,热病汗不出,喜呕口苦,壮热,身反折,口噤,颐肿痛不能回视,喜悲,口辟,乳肿,喉产癖不能言,胃气不足,久泄痢,食不化,肋下支满,膝痿寒热,消谷善饥,腹热身烦,烦言,乳痈,喜噫,恶闻食臭,狂歌妄笑,恶怒大骂,霍乱,遗尿,失气阳厥,凄凄恶寒,头眩,小便不利,脚气。

《大成》未中风时,一两个月或三四个月前,不时足胫痿重麻,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也,便宜急灸足三里,绝骨四处各3壮。

《灸法口诀指南》膈症,便血,上火,凡灸过上部者,须少灸此处以减火气。此外,凡灸四华膏肓,百会等上部穴位时,尤须灸此。又人过40岁以后,阴气渐衰,火气易上冲,常灸此穴3-5壮可防上逆。

《胜玉歌》:两膝无端肿如斗,膝眼三里艾当灸。

《行针指要歌》: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

《医说》若要定,三里莫要干。(不断地灸三里,总有脓水流出。)患风痰人,宜灸三里者,五脏六腑之沟渠也。常欲宣通,即无风疾。

《中医针科纲要》百病莫忘足三里,诚为治病壮身第一要穴。足三里为胃之枢纽,刺之可壮人向之元阳,补脏腑亏损。凡寒气积聚之肿胀症瘕得温之、化之。湿浊之肿胀燥之,消之,导痰消滞,升清降浊,补中升阳,无所不能。

《真髓》鼻塞,鼻管干燥,愈头痛。

《太乙神针临界症录》足三里为土中之土,土能生万物,又能腐物,胃为五谷之海,后天之本,人之五脏六腑全靠气旺盛,而营养之,又胃气者生,无胃气者亡。故取足三里,以健胃气,而补脏腑之亏损犹如独参汤之作用,因此足三里为全身保健要穴。

《马氏温灸法》不少古籍均载,小儿不能灸足三里。认为灸之可防碍小儿生长及引起目疾等。如《图翼》云:“小儿禁灸足三里,三十外方可灸,不尔反生疾。”实则像小儿脾胃不和,泻痢,呕吐,痰喘等症,在灸其它穴时配灸足三里,是常可取效的,只是应注意。小儿不宜,像成人一样以足三里做常规保健穴使用,以免撤热于下,防碍小儿生长。

附注:养生延年祛病灸,以麦粒直灸,每周灸一次,每次灸10-25壮,或每天连续灸6-10壮。若用于半身不遂,心脏病,肿瘤等大病用黄豆大的艾炷,灸15-15壮,以打通整个胃经为度,不过重灸选穴时,应适当离胫骨远一些,以防灸疮发后向周边蔓延。重灸之前,宜先用圆礼刺出针感,再灸感会传播得更快
【天枢】

1.取穴:在脐旁平行二寸处是穴。

2.功能:有疏通调胃,理气行瘀,消胀之物效。

3.主治:奔豚,泄泻,赤白痢疾,肠鸣绕脐疼痛,饮食不化,水肿腹胀,久积冷气,妇人症瘕等症。

天枢乃大肠之募穴,可清导一切浊滞,实用特效,与气海相配,取气海可振下焦之阳以散群阴,取天枢者可调肠胃之气,以得运行,二穴相合,可治腹寒疝瘕,奔豚失精,阴缩厥冷、腹胀气喘、小便不利、妇科崩带、月经不调等症,为治疗虚劳、身弱脏虚、积寒痼冷首要之法。此中药之天雄散,肾气丸等穴,更为优越,实为良方也。

【肾俞】

1.取穴:第十四椎下中行横1.5寸,前与脐平是穴。

2.功能:补肾,强健腰脊,益精髓,滋阴补肾中阳不足。

3.主治:《千金》丈夫梦失精,及男子小便浊难。又:消渴小便数。

《千金翼》百病水肿,又尿血。

《扁鹊心书》肾俞二穴,凡一切大病,于此灸二三百壮。益肾为一身之根蒂,先天之真源,本牢则不死。又治中风失音,手足不遂,大风痢疾。

《图翼》主脏之热。色欲过度,虚肿,耳痛,耳鸣。

《胜玉歌》肾败腰痛小便频,督脉两旁肾俞除。

《玉龙歌》肾弱腰疼不可当,施为行止甚非常,若如肾于俞二空处,艾火多加体自康。

又:肾败腰虚小便频,夜间起止苦劳神。命门若行金针助,肾俞艾灸起沉疴。

《针灸要诀与按摩十法》虚劳羸瘦,耳聋肾虚,水脏久冷,心腹填满胀急,两肋满引小腹急痛胀热,小便淋,目视硫硫,少气溺血,小便浊,出精梦遗,肾中风踞坐而腰痛,消渴,五劳七伤虚惫,腰膝拘急,腰寒如冰,头重身热,振剽,食多羸瘦,面黄黑肠鸣,四肢淫泺,洞泄,身肿,冷劳。

《太乙神针临证录》虚劳羸瘦,面目黑黄,肾虚耳虚,腰痛久冷,梦遗滑精,腰膝拘急,身热头重脚轻,妇女赤白带下,足寒如冰等症。

附注:笔者认为灸关元穴不方便时,可以用肾俞代替。在肾俞周围找阿是穴或嗜热穴即可。


777

主题

342

回帖

3708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3708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9 22:3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脾俞】

1.取穴:第十一下两旁去脊中横开1.5寸处是穴。

2.功能:健脾和胃,消胀除湿,益气健身,增强消化,和营统血功效。

3.主治:《针灸要诀与按摩十法》腹胀引胸背痛,多食身瘦,痃癖积聚,肋下满泄利,痰疟寒热,水肿引脊痛,黄疸善欠,不嗜食。

《太乙神针临证录》玄癖积聚,腹胀食物不消化,或中消,泄泻,痢疾,水肿等证。
附注:笔者认为灸中脘不方便时,可以在脾俞周围找阿是穴或嗜热穴代替中脘穴

0

主题

169

回帖

555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55
QQ
发表于 2014-12-20 00:42:0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辛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2-4 01:47 , Processed in 0.299056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