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11|回复: 1

眼针疗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

[复制链接]

818

主题

809

回帖

403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031
发表于 2015-1-5 17: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细语凝香 于 2015-1-5 17:14 编辑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以眩晕、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猝倒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常因头部转动或侧弯至某一位置时诱发或加重。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但随着现代生活水平及节奏的提高,电脑族增多,其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严重损害人类健康,成为临床常见病证。本病尚无特效疗法,手术疗法复杂,风险大,故临床多采用非手术疗法。笔者采用眼针疗法配合天麻素穴位注射治疗椎动型颈椎病,取得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
报告如下。
       所有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均为我院病例,年龄 21 ~78 岁,平均 49. 6 岁; 病程 2 小时 ~20 年。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为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颈椎旋转试验阳性。X 线片示: 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CT 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椎动脉造影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TCD 证实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上应注意与梅尼埃病、位置性眩晕和颅内肿瘤等疾病相鉴别。
       治疗方法:眼针与穴位注射同时进行,先眼针后穴位注射,每日 1 次,连续 7 天为 1 个疗程,疗程间休息 3 天,连续治疗 2 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眼针:取穴部位: 常规取肝区、肾区、脾区、心区、上焦区。如属风阳上扰,加配行间、印堂; 痰浊上扰,加配足三里、丰隆穴; 气血亏虚,加配足三里、脾俞;肝肾阴虚,加配太溪、昆仑。操作: 患者取坐位,双手放于膝上,背靠坐椅,眼区常规消毒,用0. 5 寸不锈钢毫针,按照上述取穴部位,采用眶外横刺法或直刺法,留针 20 min。
       天麻素穴位注射:选穴: 风池、肩井及颈椎夹脊 4、5、6 穴,两侧同取。操作: 采用天麻素4 ml 加利多卡因 2 ml 及注射用水 4 ml,每次选用 5 穴,患者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刺入使之得气,回抽无血后再缓慢注入药液,每穴注入 2 ml 药液,再拔出,并用无菌棉签按压。
       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标效标准》拟定。临床痊愈:眩晕、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猝倒等主要症状和体征完全消除,能进行正常活动和工作; X 线片显示颈椎生理弧度如常;TCD 显示: 椎基底动脉血流正常。显效: 眩晕、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猝倒等大部分临床症状消失,旋颈试验基本正常,基本上能够进行正常生活活动和工作,但过劳后稍有眩晕感; X 线片显示: 颈椎生理弧度明显好转; TCD 显示: 椎基底动脉血流正常。有效: 眩晕、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猝倒等临床症状获改善,但正常活动和工作仍有一定影响; X 线片显示颈椎生理弧度有一定改善; TCD 显示: 椎基底动脉血流异常。无效: 临床症状、体征及 X线、TCD 检查经治疗后均无变化,严重影响患者正常工作和生活。
结果,40例患者中,痊愈22例,显效15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
病例:刘某,男,50 岁,2012 年 1 月 16 日初诊,主诉眩晕1 月,加重 3 天。主诉: 1 月前因过度疲劳出现眩晕、视物旋转,头部沉重、不敢活动,伴胸闷、恶心、呕吐、耳鸣如蝉、猝倒,头部向左转动及侧弯时可诱发及上症加重。检查: 颈 4、5、6 椎旁压痛,旋颈试验阳性。X 线摄片: 颈椎生理弧度变直,椎体钩椎关节增生明显。多普勒检查: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CT 片显示: C5、C6横突孔大小不对称。在当地医院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给予输液及对症治疗近一个月,无明显好转,近 3天来自感病情加重,转我院求治。查体: 偏胖,舌淡,苔白腻,脉弦滑,白睛见左脾区及双上焦区脉络偏红且充盈屈曲。该患素体肥胖多痰湿,加之劳倦伤脾,脾虚运化失常,聚湿成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引起的眩晕。治以健脾化痰止眩。眼针取双脾区、双上焦区、双肝区、双肾区,用眶外横刺法,加刺双丰隆穴、双足三里穴,留针 20 min,日 1 次。针后当即头目清晰,眩晕症状减轻,再给予天麻素穴位注射,当天患者感觉头目清爽,眩晕、恶心等诸症明显缓解,治疗 2 周,症状全部消失,病愈。3 个月后随访无复发。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中医“眩晕”、“头痛”范畴,多由于肝肾阴虚、脾气虚弱、气血亏损、痰浊上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所引起,加上经常低头伏案劳累,导致颈部经络损伤,气血瘀滞不通所致,其根本原因在于正虚邪实,为本虚标实之证。现代医学认为颈椎的退变是其发生的内因,也是主要原因。慢性劳损是其常见外因。这些原因导致颈椎内外平衡失调,使椎间盘退变、小关节增生改变、韧带肥厚钙化、颈椎骨质增生等,刺激或压迫颈部椎动脉,从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在颈部活动时,侧方突出的椎间盘、增生的骨刺刺激、压迫椎动脉,导致椎动脉管腔变窄、痉挛,血液运行产生障碍,从而出现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全的症状和体征。
      眼针疗法是辽宁彭静山教授发明的在眼眶周围的穴位针刺以治疗全身多种疾病的一种微针疗法。尤其对眩晕、头痛等神经系统疾患,疗效显著。眼针具有理气和血、通经活络、安神定志、调和阴阳的治疗作用。临床上取穴原则为循经取穴、观眼取穴、三焦取穴、脏腑取穴。眩晕根据上述原则常规取眼部肝区、肾区、脾区、心区、上焦区穴,具有平肝潜阳、滋补肝肾、健脾祛痰、补养气血的作用,从而达到止晕止眩的作用。
穴位注射是一种针刺与药物相结合的疗法。临床药理研究表明,天麻素有降低血压作用,能够降低外周阻力,扩张小动脉及微血管,增加微循环血流量,从而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提高脑细胞抗缺氧能力,增加脑血流量,减少脑管阻力,恢复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过程间的平衡失调,具有镇静、安神、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从而达到改善眩晕、头痛等症状。



818

主题

809

回帖

403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031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17: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解剖学知识,风池穴周围有枕大和枕小神经及枕动脉分支,深层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维护大脑的血液供应。针刺风池穴可通过对椎动脉和枕神经的刺激,缓解椎—基底动脉痉挛,从而改善脑部血液供应,以达到止晕止眩的效果。华佗夹脊穴旁边有脊神经后支经过,通过针刺华佗夹脊穴,从而刺激交感神经,缓解了椎动脉的痉挛,改善了脑部血液循环。
      针刺配合应用穴位注射,可发挥穴位刺激与天麻素药理的多重复合作用,从而缓解颈部肌肉的痉挛,减轻对椎动脉的压迫,进而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消除局部炎症,疗效优于药物对照组及针刺对照组。可见眼针配合天麻素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积极的治疗作用,且大部分患者 2 个疗程即可临床治愈,值得临床应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1-21 20:07 , Processed in 0.183726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