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188|回复: 1

腕踝针治疗失眠32例临床观察

[复制链接]

791

主题

180

回帖

3281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281
发表于 2014-9-12 20: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键词 失眠 腕踝针 失眠,祖国医学称之为“不寐”,是指经常不能正常睡眠,卞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时睡时醒,醒后再难以入睡,常伴有心悸、头昏、健忘、神疲乏力等,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工作与生活。笔者自1993年开始运用腕踝针治疗失眠,取得满意疗效,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1. 1中医辨证分型 心脾两万型:证见时睡时醒,伴心悸、健忘、面色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软。 肝肾不足型:证见入睡困难、睡后易醒,伴头晕胀痛、腰酸耳鸣、舌质偏红、脉弦细而软。 心肾不交型:证见稍睡即醒,甚则终夜不眠,伴心烦、口干、舌尖红、脉细数。 肝胆火旺型:彻夜不眠,伴面红日赤、头昏眼痛、口干而苦、烦躁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1. 2治疗对象 共治疗病例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在30~66岁之间,病程2 ~24年。心脾两亏型20例,占62.5 %,肝肾不足型6例,占18. 75%,心肾不交型6例,占18. 75% o其中28例曾口服西药镇静剂,效果不显或产生耐药。2治疗方法2. 1以腕踝针上1刺激点为主,再辨证取穴。 心脾两万型:加下3和下4刺激点。 肝肾不足型:加下1和下2刺激点。 心肾不交型:加下1和下6刺激点。 肝胆火旺型:加下2和下5刺激点。2. 2取穴方法 腕踝针共有12个刺激点,其中6个在腕部,6个在踝部。腕部上1一上6位于腕横纹上2横指,环绕腕部一圈处,从腕部掌侧面的尺侧转到腕背部尺侧。踝部下l一下6个刺激点位于内、外踝最高处上3横指环绕踝部一圈处,从跟腱内侧起向前转到外侧跟腿 上1::在尺骨侧缘与尺侧腕屈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下1:.踝部内侧面,靠跟腱内缘。 下2:踝部内侧面,靠胫骨内侧后缘。 下3:踝部内前方,在胫骨前嵴内侧约1厘米处。 下4:踝部外侧,在胫骨前嵴外侧缘与腓骨前缘的中点处。 下5:踝部外侧,腓骨外侧后缘与腓长肌腱之间凹陷中。 下6:踝部外侧后方,靠近跟腱外缘。2. 3操作方法 选定刺激点后,常规消毒,取0. 5寸毫针,左手用舒张或提捏押手法,右手拇指在下,食中指在上挟持针柄,使针体与皮肤成30度角,快速刺入皮肤,进皮后将针体平放,与皮肤成5度角贴近皮肤表面,沿皮下组织表浅的刺入一定深度,用橡皮膏固定针柄。针刺方向针尖指向头部,针刺时宜缓慢松驰,以针下有松软感为佳。针刺不应有气感和痛感。留针24小时。左右肢体的相同刺激点交替使用,1日1次,10次为1疗程。3疗效标准 治愈: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平均每天睡眠7个小时以上。 好转:治疗后比治疗前睡眠时间延长2~3小时,临床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 无效: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治疗前后无变化。4治疗结果 本组32例患者中,治愈16例,占50%,好转14例,占43. 75%,无效2;例,占6. 25%,总有效率93. 75% 。治验证明,治疗越早,疗效越好。5典型病例 尹x,男,64岁,安装公司退休职工。1997年10月12日来我科就诊。主诉:头痛失眠6年,近日加重。头痛伴失眠,心悸健忘,神疲乏力。曾口服安眠药,疗效不佳,夜间只可睡眠2~3小时,入睡困难,睡后易醒,且很难再入睡。今日来我处针灸治疗。查:发育及营养正常,心肺正常,血压正常,肝脾未触及,腹软平坦,而色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软。诊断为心脾两虚型失眠症。取腕踝部上1和下3刺激点,0.5寸毫针沿皮浅刺,橡皮膏固定针柄,留针24小时,两侧肢体交替使用,每日1次,10次1疗程。治疗第1天夜里,患者顺利睡眠,中途醒来1次,后继续入睡,总睡眠量7个小时。治疗2个疗程痊愈。2月后随访,一切正常。

453

主题

950

回帖

235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353
发表于 2014-9-12 20:34:15 | 显示全部楼层
6体会
    用腕踝针方法治疗失眠,临床疗效观察,效果显著。
    腕踝针疗法是用毫针在腕踝部刺激点进行皮下浅刺,以治疗全身相应脏腑疾病的一种针灸方法。它是在经络学基础上,参考西医的神经学说发展而成。它的各刺激点的位置与十二皮部基本一致,与手、足六经所属脏腑是一致的。而其位置在腕踝附近,相当于本部、根部,且均位于经线上,与十二络穴大致相当。浅刺这些部位的皮部,可调节脏腑功能,疏通经气,扶正祛邪。
    失眠的病因病机多与心、肝、脾、肾等脏器虚弱失调有关,《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灵枢·邪客》说:“心者,精神之所合也。”各种证型的失眠或心脾气血虚耗而心失所养,或肝阳上扰而心神不宁,或心肾失交而神不守舍。故以上1为主穴来调节心经气血,具有宁心安神、镇静催眠的作用。随证取穴,辨证加减,皆在于调节相应脏腑气血,使经脉气血顺畅,阴阳平和。下1和下2具有养肝强肾的作用,下3和下4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与上1穴同用共凑健脾养肝强肾,清心养血安神之功效。
    血能养心,心能藏神,人体经脉气血通顺,则能安神,睡眠佳。本法方法简便,取穴少,疗效好,见效快,无副作用,便于临床推广应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5-5-14 07:33 , Processed in 0.746317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