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讨腕踝针针刺疗法用于烧伤创面换药镇痛的有效性。方法 将100例Ⅱ度烧伤病人随机分为五组,各20例。观察1组使用腕踝针后即刻换药,换药结束后5 min取针;观察2组使用腕踝针后即刻换药,换药结束后病人疼痛消失时取针;观察3组使用并留置腕踝针后12 h换药,换药结束后5 min取针;观察4组使用并留置腕踝针12 h后换药,换药结束后病人疼痛消失时取针;对照组换药过程中未使用腕踝针。比较五组换药前及换药过程中10、20 min,换药后10、20、30 min疼痛评分。结果 疼痛评分换药前五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 05 ),换药后观察各组各时段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 01);观察组间比较,换药后各时段观察4组评分均显著低于其他三组(P<0. 05,P<0. 01)。结论 腕踝针针刺疗法可有效地缓解烧伤创面换药引起的疼痛,留针时间越长,镇痛效果越好。关键词:烧伤;疼痛;换药;腕踝针针刺疗法 创面疼痛是烧伤病人最痛苦和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有研究表明,当接受治疗性操作(创面换药等)时,病人会产生明显的疼痛,这种疼痛强度可达到最高极限。尤其是浅Ⅱ度烧伤,由于神经末梢暴露于刺激之下,创面会产生剧烈疼痛。因此,有效地缓解烧伤换药时创面疼痛是医护人员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有研究表明,腕踝针针刺疗法是一种有效的镇痛方法。据此,笔者将腕踝针针刺疗法用于烧伤创面止痛,探讨其有效性、可行性和镇痛的特点,旨在为临床烧伤护理提供参考。1资料与方法1. 1一般资料 本科收治的100例Ⅱ度烧伤病人,男56例、女44例,年龄平均(35.0士15. 2)岁,烧伤面积(10. 2士4.8)%。腕踝部均有可以行针的正常皮肤,病人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长海痛尺表达疼痛程度,无精神、神经系统症状。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1、2、3、4组五组,各20例。五组病人性别、年龄、烧伤面积及烧伤深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 05),有可比性。1. 2方法1.2.1镇痛方法:观察1 ~4组均使用32号1寸一次性毫针,针刺点根据疼痛部位选用相应的穴位,常规用1%碘伏消毒穿刺处后,右手持针以30°角度进针,刺过表皮于皮下平行进针至接近针体末端。若针刺后痛觉未能缓解,将针缓慢后退少许。观察1组(下称1组)使用腕踝针后即刻换药,换药结束后5 min取针;观察2组(下称2组)使用腕踝针后即刻换药,换药结束后病人疼痛消失时取针;观察3组(下称3组)使用腕踝针后12 h换药,换药结束后5 min取针;观察4组(下称4组)使用腕踝针后12h换药,换药结束后病人疼痛消失时取针;对照组换药过程中未使用腕踝针。1.2.2评价方法:在使用腕踝针前,换药开始后10、20 min,换药结束后10、20、30 min由专人采用长海痛尺进行疼痛评分,记录病人的疼痛程度,每时段取3次评分的平均值。1.2.3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行F检验和q检验,用SPSS 11. 0软件计算完成。2结果观察各组与对照组疼痛评分比较,结果显示,换药前,1~4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 05),而换药中及换药后各时段1~4组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