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98|回复: 1

腕踝针结合电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

[复制链接]

497

主题

67

回帖

1558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558
发表于 2014-9-12 20: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4-8-9 15:53 编辑

摘要:目的:本研究将腕踝针应用于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治疗,并观察腕踩针结合电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缺血性中风的患者,按随机简单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治疗组采用腕踝针结合电针,疗程为14次。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 3. 0%,对照组为73. 3 %,对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1. 2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诊断。(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关于缺血性中风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1. 3纳入标准 (1)年龄40至80岁;(2)符合上述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关于缺血性中风的诊断标准;(3)符合上述中医中风病诊断标准;(4)临床表现为一侧肢体偏瘫;(5)发病2周一3月的符合以上诊断标准的患者;(6)中风次数≤2次;(7)知情同意。1. 4排除标准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等;(2)经检查证实神经功能缺损由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病、心脏病、代谢障碍等疾病引起者;(3)出血性脑血管病;(4)既往有其它神经肌肉疾病或损伤,影响肢体功能障碍;(5)中风次数≥3次者;(6)影像学检查未能发现脑血管病;(7)精神病患者;(8)妊娠或哺乳期妇女;(9)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者;(10)合并心、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2治疗方法2. 1对照组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规划教材《针灸学》中风的常规取穴: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下肢: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太溪。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选用针灸针,按照标准取穴法取穴,单手快速进针,以患者感到酸麻胀痛为度,加电针仪(G6805一1型电针仪),疏密波3Hz,每次留针30 min ,隔日1次,14次为1疗程。2. 2治疗组 腕踝针取穴:上2、上4、上5、下4.下6。取穴标准:上2:在腕前面的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即内关穴部位。上4:手心向内,在拇指侧的桡骨缘上。上5:约在腕横纹上二横指,腕背面的中央,即外关穴的部位。下4:约在外踝高点上三横指,胫骨前缘与腓骨前缘的中点。下6:约在外踝高点上三横指,靠跟腱外缘。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选用针灸针,用三指持针柄,针体与皮肤呈30°角,用拇指轻捻针柄,使针尖快速通过皮肤。针尖通过皮肤后,即将针放平,将针体贴近皮肤表面,循纵的直线方向沿皮下进针,针刺进皮下的长度一般为3. 5cm,要求不出现酸、麻、胀、痛等感觉,把针体留在皮下组织的浅层。留针30min ,隔日1次,14次为1疗程。电针取穴及操作方法同对照组。3疗效观察3. 1评价指标 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分(MBI),计量表包括10项指标,总积分由0至100分。包括:进食,床椅转移,修饰,进出厕所,洗澡,平地行走,上、下楼梯,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每个项目根据是否需要帮助及其帮助程度分为0、 5、 10、 15四个等级,总分为100分。通过该量表评价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分变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 1995年,我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了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包括强烈局部刺激、水平凝视功能、面瘫、言语、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8个方面。3. 2疗效评价标准 疗前评分与疗后评分百分数折算 治疗前评分一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x100 % 。基本恢复:≥81%;显著进步:≥56% ,

8

主题

864

回帖

100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03
发表于 2014-9-12 2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5讨论
缺血性中风是中老年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致残率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及肱作。本研究将腕踝针应用于中风偏瘫的治疗中,临床上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腕踝针的针刺点的分布与十二皮部相一致。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即十二经脉的分属部位为依据而划分的,故《素问·皮部论》指出:“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腕踝针上下肢的进针部位与躯体分区相对应,当躯体某区域出现病症时,就在该区选择治疗的进针点,沿皮下进针,对神经末梢的刺激而沿线状及面状分布,从而扩大了治疗范围并提高了疗效,所以能更好地祛邪外出,恢复肢体功能漳碍。
关于中风,自古有“扑击” “人厥”、“薄厥”之名。在病因方面《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到:“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另有《临证指南医案·中风》提到“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暴亢,内风时起”的发病理论,即阴虚阳亢而致。所以中风病治疗之关键在于调整阴阳,使阴阳平衡,脉气调和,使人体的内环境平衡。
根据跷脉理论《难经·二十九难》指出:“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说明跷脉感邪,则在其循行所过的部位上反映出来。《脉经·卷十》曰:“阴跷脉急,当以内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缓。阳跷脉急,当以外踝以上急,内踝以上缓。”腕踝针的进针点分布于腕踝部及其按照三阴三阳学说身体分区与跷脉理论正有异曲同工之妙。腕踝针依据经络学说中的三阴三阳学说,将身体两侧划分为阴面、阳面,其延伸出来的肢体也同样有三阴三阳的分布,由此将腕踝针的躯体及四肢分为6个纵区。1、 2、3 区在前面,故为阴面;4、5、6区在后面,故为阳面。古有《素问·标本病传论》云:“凡刺之方,必别阴阳。”本研究腕踝针取穴上肢选取上2、4、6,其中上2为阴面,上4、上6属于阳面,下肢选用下4、下6均为阳面。根据跷脉理论,上肢以重泻阴经,轻补阳经,下肢以重泻阳经,轻补阴经,旨在调理阴阳,沟通阴阳经的联系,从阴引阳,从阳引阴,补虚泻实,可使气血调畅,营和卫调,阴平阳秘,脉气调和,从而能有效地改善肢体功能。
另有研究表明,病后正气未复,脏腑功能减退,以致气血运行无力。加之年高体弱,脏腑疲惫,元气虚衰,机能减退,不能有效地鼓动气血的运行,以致血行乏力,久则成瘀。因此,在脑中风后遗症的治疗过程中,当特别注重恢复和提高血液循行的能力,以推动血液的运行。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强调“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腕踝针进针点分布在腕部及踝部,腕部及踝部为四肢末端,血管网众多,从而能更好地改善肢体血运,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通过本研究发现,腕踝针在治疗中风后遗留肢体偏瘫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尤其在改善肢体麻木方面彰显其特殊疗效。但是在循证医学方面依据尚不完善,故探寻其治疗机制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6-2 16:27 , Processed in 0.358102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