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医者仁心 于 2015-1-17 17:09 编辑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外伤、劳累等因素诱发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进而引起髓核突出纤维环压迫神经根,从而产生腰部或臀部坐骨神经处疼痛,并向一侧下肢或双下肢放射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的一种病证。现代医学认为神经根周围软组织无菌性炎症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产生疼痛的主要原因,而且约有 40%患者伴神经根粘连。临床以L4-5、L5-S1发病率最高,约占95%。本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约占腰腿痛的1/4,好发于25 岁至45周岁的中青年,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工作和生活。 患者来自医院推拿科,年龄最大 50 岁,最小 25 岁;病程最长 5 年,最短 3 d,平均 6 个月。符合以下诊断标准:①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②在 L4/L5或 L5/S1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③小腿前外侧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④影像学检查包括 X 线摄片、CT、MRI 或特殊造影等异常征象与临床表现一致。 治疗方法: ① 经筋摸结方法 以足三阳经筋为主,贯彻“以痛为腧”为原则。首先检查足太阳经筋(特别注意坐骨神经的分布区域),其次是足少阳经筋(特别是髂胫束和腓神经分布区域),最后是足阳明经筋(冲脉和股神经分布区域)。医者在病变区域两手密切配合,左手着重协助固定诊察部位,右手根据所检查部位肌筋的生理形态、厚薄及层次,正常组织的张力、结构形状等情况,分别运用拇指的指尖、指腹及拇指与四指的指合力,对经筋线上的肌筋膜作浅、中、深层次,由浅至深,由轻至重,以切、循、按、摸、弹拔、推按、拔刮、拑掐、揉捏等手法行检。重点检查肌筋的起点、止点、交叉点、拐弯点、腰椎间隙和椎旁神经出口处、坐骨神经出口、腓总神经处。肌筋形成的筋结分点、线、面等形状,以触压疼痛异常敏感为特征。同时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等。 ②经筋解结方法 贯彻“松筋解结”的原则。第一步,壮医经筋手法,医者先按照经筋走行,从足部到腰部用肘帧、按、揉、点、推、弹拔等法全线松筋,使局部充分放松发热。然后采用肘关节之尖(鹰嘴)、钝(肱骨内髁)、硬(前臂尺骨面)、软(前臂内侧面)4 个部位配合拇指及四指顺着病变部位的筋结、神经出口点、神经受压处进行垂直点压、顺牵拉、横弹拨等分筋理筋手法,要求手法要“中结”,即以肘尖或手拇指沿筋结肌纤维或神经走行方向进行顺牵、横弹约 2 min。力量从轻到重,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放松完成后行腰部斜扳复位法,患者侧卧,在上面的下肢屈曲,在下面的患肢伸直。由助手予以固定,医者立于背后,一手向后扳拉肩部,另一手向前推骶髂关节部位,两手同时作相反方向斜扳,可有“咯嗒”声。第二步,壮医火针法,贯彻“固结行针”的原则。采用壮医火针法,在选定的筋结、腰椎间隙和椎旁神经出口处、坐骨神经出口部位上常规消毒,然后右手持长 50 mm 或 75 mm 壮医微火针,将针尖在乙醇灯上烧红,迅速刺入治疗部位,得气后迅速出针;针刺的深度主要根据病情、体质、年龄、针刺部位肌肉的厚薄及神经、血管的分布而定,避免损伤大血管和神经。 隔日治疗 1 次,5 次为 1 个疗程。休息 2 d,继续下1 个疗程。 疗效标准:参照 JOA 下腰痛评分系统,平林冽法改善率评定标准拟定,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满分 29-治疗前评分)]×l00%。 临床控制:腰腿痛及相关症状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恢复正常工作;改善率≥75%。 显效:腰腿痛及相关症状基本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基本恢复正常工作;改善率≥50%且<75%。 有效:腰腿痛及相关症状减轻,直腿抬高试验可疑阳性,部分恢复工作,但停药后有复发;改善率≥25%且<50%。 无效:腰腿痛及相关症状体征无改善,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或者加重;改善率<25%。 经治疗,30例患者中,临床控制10例,显效11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