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5-1-20 16:13 编辑
失眠(Insomnia)是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断增大,失眠已成为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人际交往和导致工作效率下降的重要因素,长期失眠可以引发躯体其它疾病,甚至会造成严重的意外事故。研究认为针刺能增加睡眠时间,改善睡眠质量,且无副作用,但是传统体针法、头针法等方法主要利用反复多次的针刺方式刺激经穴取得治疗效果,疗效持续时间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针刺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 穴位埋线采用穴位线体植入的方式,借助埋入线体对穴位持续刺激作用替代传统针刺治疗,这不仅是传统针具的革新,同时也是治疗模式的重大改进,埋线疗法使针刺治疗从短效反复治疗模式发展到了长效治疗模式。笔者采用穴位埋线治疗失眠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患者为我院神经内科失眠门诊病人,诊断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制定标准,年龄18~65岁,平均(40.0±16.21)岁;病程1~10a,平均(3.9±2.73)a。 排除标准:①孕妇及哺乳期妇女;②排除正在有规律服用安眠药物及安眠药成瘾者;③排除心血管、肺、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及精神病患者;④排除毒品及酒精依赖者;⑤入组后依从性差不能够完成疗程者及治疗期间出现严重不良事件者。 治疗方法:主穴:神门、三阴交、百会、安眠。辨证分型配穴:心脾两虚型加心俞、脾俞;心肾不交型加心俞、肾俞、太溪;脾胃不和型加脾俞、足三里;肝阳上扰型加肝俞、太冲;心胆虚怯型加心俞、胆俞。操作方法:将2/0号医用可吸收羊肠线剪短至1~2cm不等长度浸入在75%酒精中备用,每次按穴区组织厚薄选取相应长度的羊肠线1段,穿入9#一次性使用埋线针中,局部用碘酒及75%酒精消毒,戴无菌手套,左手拇、食指绷紧或捏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刺入到所需的深度,当出现针感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植在穴位的皮下组织或肌层内,针孔处覆盖消毒纱布。每2周治疗1次,共治疗3次。 经治疗,35例患者中,临床痊愈6例,显效10例,有效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4.28%。 失眠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失眠原因较多,有社会环境、心理生理及躯体等因素,发生机制与中枢神经系统众多的神经网络和一系列神经介质、神经内分泌免疫和神经调节物质有关。现代医学对于失眠的治疗主要集中在使用促进睡眠的药物及行为治疗方面,尽管大多数催眠药物在短期内使用有效,但目前尚没有研究数据表明这些药物的长期效果,大多数对照研究持续时间比较短,常在1~6周,追踪也常限于停药后1~7d,此外,在治疗过程中或停药后常出现睡眠阶段改变、药物残余效应、“宿醉”、反跳性失眠和药物依赖等。另外,单一的西药治疗不可能针对多种病因,仍属治标之法,且容易顾此失彼,带来副作用。 失眠中医亦称之为“目不暝”、“不得眠”、“不得卧”或“不寐”,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逸失调及病后体虚所致心、胆、脾、肾的阴阳失调,气血失和。病理性质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一为阴虚不能纳阳,一为阳盛不得入于阴,病位主要在心,并与肝、脾、肾相关。中医针灸治疗辨证施治,调理脏腑、平衡阴阳,激发人体本身潜在的调节功能,作用多系统、多器官,疗效确切,并可改善患者对安眠药的依赖性及成瘾性。穴位埋线是传统针刺的延伸和发展,穴位埋线用特制的医疗器具将医用羊肠线埋入相应穴位区域,通过针具和羊肠线在穴位内产生较一般针刺方法更为强烈而持久的针刺效应。羊肠线作为一种异体蛋白埋入人体后,逐渐被机体软化吸收,起组织疗法的作用,能更好地调节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本研究中埋线主穴取神门、三阴交、百会、安眠。神门为心经原穴,心主血脉、藏神,取之可养血宁心、安神定志。三阴交穴与神门相配则具有镇静安神作用,对失眠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脑为元神之府”,百会属于督脉穴,位于巅顶,联系脑,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临床常用于治疗失眠及各种神志病。安眠为临床安神镇静的经验穴。结合辨证分型配穴治疗,诸穴配伍,共同发挥镇静安眠、协调阴阳、标本兼治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