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年龄最小23岁,最大72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16年。其中内痔8例,外痔12例,混合痔18例。均为痔疮发作期,具有疼痛、便血、脱出、瘙痒等临床表现。 治疗方法:先进行穴位割治,然后用腕踝针治疗。穴位割治:暴露上唇系带,局部消毒,用消毒止血钳夹在位于上唇系带中部的米粒样突起处(即反应点),用12号手术刀迅速做0.3~0.5 cm的半月形切除,随之用消毒干棉球压于唇下止血。此法仅治1次(反应点为多个者,选1个最明显的做穴位割治。若复发,需再行割治其他反应点)。 腕踝针疗法:患者取俯卧位,取踝部下6,左右各一。局部常规消毒后,采用0.25 mm×40 mm的针灸针,沿30°角刺入皮下浅层组织,沿纵轴方向朝上轻推深度约40mm,要求不引起酸、麻、胀、痛的感觉,如有针感,则需调整针刺角度与深度,直至针感消失,用胶布固定3小时,患者自行取针。治疗每日1次,共治疗1~3次。 治疗效果:临床治愈:经治疗,便后出血停止,症状及体征消失,计34例,占89.5%;有效:治疗后出血、疼痛停止,其他症状基本消失,但有复发,用此方法仍有效,计4例,占10.5%;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计0例。总有效率100.0%。 肛门疾病常在上唇系带处出现类似滤泡样的增生物,用穴位割治的方法将增生部分割掉,即能起到治疗作用,且刺激性强,临床疗效显著。只是在割治前需注意有无出血倾向,看反应点是否成熟。若反应点太小、不成熟,治后易反复发作。 腕踝针的针刺部位虽远离产生疼痛的病灶,但针刺使皮肤感受器所产生的电位差冲动,沿神经纤维传向大脑皮层的过程中,要经过各级神经中枢的调整作用。病灶部位的组织感觉阈降低,对传入的冲动敏感性增强就产生了感觉,经过调整使针刺引起的弱冲动引起强反应,适合对病灶部位兴奋的控制,使肌痉挛缓解,血循环恢复,疼痛也随之消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