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27 19: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16.膝上四针
取穴:血海,梁丘,鹤顶,四强(髌骨上缘中点上3寸)
功用:强肢利节
主治:中风后下肢抬举无力,行走困难。
手法:四强直刺,血海斜向内刺,梁丘斜向直刺,均行提插平补平泻手法,可激发窜动抽针感。
体会:四穴合用可以加强大腿力量,促进中风后遗症患者下肢功能恢复。
17.膝五针
取穴:内,外膝眼,膝阳关,曲泉,四强,
功用:通利关节,化瘀止痛,强筋通经
主治:风寒湿痹,肝肾不足引起的膝关节疼痛及膝关节屈伸不利。
手法:内,外膝眼向髌骨下方膝中斜刺0.6-1.2寸,提插平补平泻,避免大幅度手法。四强直刺0.5-1,2寸提插补法.
膝阳关直刺0,5-1.2寸行小幅度捻转补法针感传导至关节腔,达到温通阳气之功.曲泉直刺0,6-1.3寸,提插补法
,达到滋阴补水的效果。
体会:从穴性来看;曲泉属阴,补水,别名;白虎,治疗阴液不足之关节难行,红肿热痛等证.;膝阳关属阳,温通,别名;青
龙,治疗膝关节及下肢的寒冷痹痛之证,气虚加足三里益气养血,血瘀加血海梁丘活血化瘀,治疗时膝下放一软垫,以利
于取穴和针刺.
18.胫前三针
取穴:足三里,丰隆,腾跃(外踝尖上4寸,胫前肌中点)
功用:强筋促步,益气养血
主治:中风后遗症小腿挛急,行走困难。胃肠消化系统疾患
手法:毫针直刺,要求针体与所刺穴位前后左右各成等角为直刺方向。足三里,丰隆,腾跃均可激发窜动抽针感,引
起足部背屈动作。
体会:本组穴位在治疗中风后遗症小腿挛痿中,以痿为主可增强小腿力量,对小腿有抚阳抑阴的作用,且临床应用效
果良好,丰隆穴有三降二通的作用;有降气,降逆,降火,通腑,通经。足三里是扶助正气之要穴。
19.三阳启泰
取穴:委阳,飞扬,跗阳
功用:疏通诸经,止痛缓急
主治:下肢疼痛,麻木,痉挛等症都可使用。
手法:委阳向委中方向刺,飞扬向承山方向刺,跗阳向下对着胫骨方向刺,三穴均用提插手法,激发窜动抽针感。
体会:本组穴位分别为郄穴、络穴、合穴,对下肢经脉有通经止痛,温通散结作用,对于急性,原发性坐骨神经痛有
良效。
20.足背三针
取穴:太冲,大钟,足临泣
功用:利踝强筋,纠偏扶正
主治:中风后遗症肢体远端功能障碍,即足背,足趾运动感觉障碍。风寒湿痹或劳损引起的踝关节运动功能障碍。
手法:毫针直刺,提插手法,以足趾抽动为度。
体会:‘大钟无补法’是武老提出的新思路,临床证实功效不凡,大钟为肾经之络穴,可益阴,重泻大钟激发经气可
缓阴经之急(屈肌肌张力增高),扶正纠偏,扶阳抑阴,中风后遗症足下垂和足内翻配伍大钟有良效,肢体远端恢复
不好及麻木,疼痛,本组穴位可以帮助改善远端肢体功能。
21.论带脉刺
取穴;带脉(双)
功用;调经固下,行气止痛
主治;虚性腰通,胁痛,内脏下垂脱垂类病症,妇科经带症候,肝胆内脏疾病和症情复杂的多经病。
针法;直刺提插,可激发经气,针感可向腹腔,腹壁,腰部传导。
提要;带脉取穴要点;两侧髂前上脊间为12寸,平脐与髂前上脊直上相交点为带脉穴。
22.论极泉刺
定位:肱二头肌与肱骨干尺侧,肱三头肌前缘,腋横纹中点下1.5-3寸,前5分为前极泉,后5分为后极泉,宁失其穴
,勿失其经!为取穴原则。
功用:抑急扶缓 扶阳抑阴 通经除痹
主治:中风上肢肌力不足,肌张力增高,上肢痹痛麻木。
刺法:押手握紧患者手腕,先牵拉使其伸臂后抬肩,开腋90度上臂外旋,直刺深度不超肱骨!扫扇宽度不超肱骨!
根据阴阳缓急的不同,刺法可分为2种,循经行气法和飞经走气法;
1;循经行气法也叫从阴引阴法,针尖略向上,进针0.5-1寸,由浅入深呈扇形扫描,行提插泻法,引发上肢及手指
屈曲,可增强肌力,治疗上肢萎缩无力。此法主要是通过针灸刺激正中神经和尺神经;针刺正中神经使桡侧腕屈肌,
旋前圆肌,掌长肌,屈指深肌收缩,产生手屈及向桡侧偏,前臂选前,2-5指中节屈曲,拇指末节屈曲动作。针刺尺
神经促使尺侧腕屈肌,屈指深肌,产生手屈曲及向尺侧弯,小指掌指关节屈曲,第3-5指近节屈曲及分开与合拢动作
。
2;飞经走气法也叫从阴引阳法,针尖略向下,进针0.5-1寸,由浅入深呈扇形扫描,行提插泻法,引发上肢及手指
伸展,可降低肌张力,治疗上肢筋挛者。此法主要是通过针刺桡神经,促使肱三头肌,肱桡肌,桡侧腕伸肌,手指伸
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收缩,产生伸肘,屈肘,手的伸展及向桡侧外展,1-5指的指骨伸展动作。
下极泉【为治疗中风上肢挛萎第一要穴,上肢筋挛和萎缩均可用之】,针刺时,使针体始终与心经垂直,变换角度与
深度,做扇形扫描,得气为度。
一日一次,15日为一疗程,可连续3疗程。
我体会;中风肌力不足和肌张力增强一直是个治疗难点,也是患者康复的一个重要指标,武老根据临床经验探索提出
的下极泉两种刺法,为治疗中风难点创造性的提出新的治疗方法,快速提高肌力实践中证实此法的疗效肯定,缓解肌
张力增高所致挛缩绝对值得大家学习应用。
23.论颈臂刺
取穴:斜方肌前缘与喉结后缘连线的中1/3和后1/3的交会,胸锁乳突肌后缘,平第4颈椎棘突。
功用:通经除痹
主治:颈部与上肢筋挛,麻木,疼痛病症。
操作:直刺0.8-1.2寸,由浅入深行提插泻法,引发从颈部到臂指的窜动抽针感或触电感,也可激发经气向胸腔和胁肋部
传导,得气一次为度,切不可反复运针,以损伤正气.针体要垂直进针,小幅度提插,变换深度和角度,以利寻气.
提要:武老善用颈臂穴为主治疗各类痛,痹,痿,风症。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以患侧或双侧颈臂穴为主,配天柱,定喘,
肩五针,手臂五针。治疗中风肢体挛痿不用,配中风三才穴。必须遵循轻,巧,快,弹,借的直刺手法特点,才能取
穴安全和得气。
24.论毛刺
取穴:整体调理选远端皮部,局部症状选局部皮部.
功用:舒表散邪,调和营卫,化淤宣痹
主治:1;感冒初起,营卫不和,取肺经和膀胱经皮部毛刺.2;浅刺治里,养血和营,治疗褥疮等病症 3;疏散邪气,通经活
络,胸胁皮部毛刺或梅花针扣打治疗肝胆胁痛,4;局部毛刺治疗神经性皮炎等皮痹
操作:多针浅刺,毛刺有位无穴,直接刺在皮部上,以面带点为其特点.按密度分为稀疏针法;上下左右间隙各1寸。密集
针法:上下左右间隙各5分。定位为三角定位法;先刺两点,第三点与前两针成正三角形。针刺深度为2-3分,以针
尖刺入表皮,针体悬垂,与体表成45-60度夹角,不脱落为度。浅为补深为泻,多为补少为泻,多针浅刺为补,少针
深刺为泻,
25,论蟠龙刺
取穴:华佗夹脊,颈夹脊,
功用:疏通督脉,温阳扶正,
操作:针刺紧贴脊柱两旁,两个棘突间隙旁开5分处,直刺0.5-1.2寸,行提插补法,留针20分钟或不留针.
提要:武老指出蟠龙针法具有很强的激发经气作用,可疏通督脉,太阳经气,平衡阴阳,调整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坚
持施治可以提升正气,对于肿瘤,郁证,失眠,内脏,皮肤等疾患有独特的疗效,可广泛用于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
26,论巨刺
取穴;巨髎,颔厌(头维与曲鬓连线上1/4下3/4交点处)
功用;调节全身经络,促进人体左右气血平衡
主治;面瘫,三叉神经痛等
操作;在患侧部位相对应的健侧,经络相应,经穴相应的位置取穴,右病左取,左病右取.
提要;巨髎是足阳明胃经在面部经气汇集的大穴,是面部精气最旺盛的腧穴之一,巨刺健侧巨髎可激发人体正气,从而调
节全身气机,疏通经络,以利患侧恢复. 颔厌胆经交叉支配代表穴,有维筋相交的原理,即头部经络和腧穴与肢体起着交
叉对应的关系,包括交叉支配作用,所以针刺颔厌可以治疗交叉支配方面的症候,其治疗原理是根据经络气血阴阳相贯,
左右对应,上下互调而采用的一种选穴针刺方法.面瘫和神志病武老颔厌必针。
27,论风池四刺
取穴;风池
武老对风池穴提出以下观点;
定位;书本对【风池】穴的定位【项后,胸索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即
以取风府穴为风池穴做参照和标准,风府穴位于【后发际正中线上,后发际直上1寸处取穴】,而人的后发际高低个体差
异较大,以此为参照取穴常有偏差,所以武老根据临床经验和局部解剖将【风府】定位调整为【后正中线上,当寰椎与
枢椎之间,枢椎棘突上缘凹陷处取穴】枢椎是第二节颈椎,棘突粗大末端分叉,枕骨粗隆以下第一个能触摸到的骨性
标志,也是确认枢椎的体表标志,即;【枢椎棘突上缘凹陷处是风府穴,与风府穴平行,胸索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
间的凹陷中为风池穴】
功用;斜刺法【疏风散邪 清热解表 清肝潜阳】平刺法【通经行气 宣痹止痛 】
深刺法【通关利窍 降逆开闭 】横刺法【益髓健脑 活络化淤 】
主治;斜刺法【外感病症,面神经麻痹急性期,肝阳上亢病症初期,】
平刺法【偏头痛,中风偏瘫,耳鸣,臂痛不举,痉挛,淤阻,无力病症】
深刺法【言语吞咽障碍,假性球麻痹,咽肿瘿气,梅核气等咽喉功能障碍病症】
横刺法【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性痴呆,颈性眩晕等脑缺血性疾病】
操作;斜刺法;针尖向内上方,向对侧眼球中心方向刺1-1.3寸。提插捻转泻法,激发酸麻胀重感向脑内,眼部传导
平刺法;针尖水平对着相应椎体同侧前缘,刺1-1.3寸,提插捻转泻法,针感向头,耳,骶脊,肩臂传导。
深刺法;针尖朝前下对着喉结同侧缘方向,刺1.5-2.5寸,行捻转手法,针感向颈,喉腔传导。
横刺法;针尖对着对侧风池穴方向针刺,可刺2-3寸,可刺单侧,亦可刺双侧,刺单侧时,针尖可从对侧皮肤
透出,亦可不透出,但一定要保证深度,以达到一针两穴之目的,捻转泻法。
提要;此风池四刺法是武老在临床辨病与辩证结合中,总结出的四种刺法和不同主治特点,同时他提出风池穴是人体
大穴,运用得当效果非凡,但位置特殊,其深层有椎动脉,寰椎后膜,蛛网膜下腔,脊髓上端和延髓下端,为呼吸循
环生命中枢,如不循章法,盲目向上,向内针刺,极易损伤重要器官,造成事故,严重可危及生命。切记因人施治因
病施治,要在熟悉局部解剖的基础上进行针刺治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