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32|回复: 1

经筋疗法治疗肩周炎

[复制链接]

818

主题

809

回帖

403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031
发表于 2015-1-29 16: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细语凝香 于 2015-1-29 16:26 编辑

       肩周炎( 全称肩关节周围炎) 是发生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退行性病变和慢性无菌性炎症。或称为“肩痹”、“漏肩风”、“冻结肩”、“五十肩”、“老年肩”、“肩关节周围炎”等。以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肩部经筋病变,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多为单侧发病,左侧较右侧多见,少数可双侧同时发病。好发于 50 岁左右的中老年人,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多见于体力劳动者。本病多由风寒之邪乘虚侵入肩部,致经络阻滞,气血不畅,经筋运动关节的功能失司而发病。
       经筋诊断:本病主要症状是肩部周围疼痛、活动时疼痛加剧,重者不敢摆动患肢,抬举困难。疼痛日轻夜重,常累及颈部和上肢。疼痛呈持续性钝痛兼有阵发性刀割样痛或似肌肉抽痛,以至辗转不安,影响睡眠。或从夜间痛醒,难以入睡。晨起后,肩关节稍事活动疼痛可暂时减轻。急性期疼痛剧烈,早期患者多因肩关节周围疼痛会引起局部肌肉痉挛,使肩关节活动受限,受风着凉疼痛加重。后期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广泛粘连,导致各方向活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受限,尤以外展、外旋、后伸等活动最为严重。患者多不能指出明确的痛点,但经详细检查后,可发现在肩峰下或冈上肌附着点、肱二头肌肌键部、三角肌的前后缘、三角肌滑囊、肩峰下滑囊、冈下肌起点及小圆肌起点等处有不同程度的压痛。患病较久者,可出现肩部肌肉萎缩,影响洗脸梳头等日常活动。患者的肩肱关节虽已“冻结”,但肩胛胸壁间仍可活动,并以资代尝肩的活动。这种活动方式,常造成斜方肌、菱形肌和肩胛提肌的过度活动和肌痉挛,从而产生继发的颈、肩、背痛。疼痛期的被动运动检查可感到由于病人疼痛、肌肉痉挛所致的活动受限。冻结期的被动运动检查有一特征性的体征,即在被动运动检查终末,检查者可感到类似皮革状坚硬的抵抗感觉( 终末感觉) 。X 线平片检查,一般无特异表现。
       该病的发病机理正如《灵枢·刺节真邪》篇所指出的: “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因此,解除此横络的卡压是解决经筋病的关键。解除经筋粘连而形成的横络,松解强加于经脉上的结络、条琐压迫,这就是“解结”法。
       许多疾病可诊察出筋结病灶。而一些现代疑难病证如慢性疲劳综合征、偏头痛等可以呈现广泛性筋结病灶,因此经筋疗法即消灶理筋治疗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根据患者病史、症状及肩关节活动受限情况,结合肩关节周围的解剖、生理、病理特点,查出肩周炎准确病灶。正确诊治肩周炎主要在于找出最初独立的病变,如肱二头肌肌腱炎、肩峰下( 三角肌下) 滑囊炎、冈上肌肌腱炎等。查找方法除了需要医生仔细诊察、寻找疼痛最明显的部位外,还要采用运动试验,观察主动、被动和阻力运动对疼痛的影响。如冈上肌肌腱炎表现为上臂外展 60 ~ 120°内疼痛最明显的特征性疼痛弧; 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表现为抗阻力屈肘时肱骨结节间沟部疼痛加重; 肩峰下滑囊炎表现为肩关节主动或被动外展、外旋时肩峰下疼痛。病灶即是指此最初独立病变而言。首先查出病灶,然后找到这些病灶上疼痛最集中、敏感点 1 ~2 个,即主要致痛点、粘连点,该处常可触及条索状硬结,以其为主穴。它们有比较固定的位置,多位于肌腱韧带起止处、肌腱或腱鞘经行骨性管道及与滑囊紧贴处。肩前主要为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经行之结节间沟,以及喙突外缘和下缘的肱二头肌短头、胸小肌、喙肱韧带起止点; 肩外主要在肩峰下滑囊,其浅部为三角肌,深部为冈上肌肌腱止点; 肩后则为关节盂后结节肱三头肌长头起止点。
       还要根据经筋辨证,活动时最痛点在前,病属阴筋,主要是手太阴筋; 痛在肩端下缘,病属手阳明和足太阳筋,二者均结于肩髃,痛在肩后,与手太阳筋相关,因手太阳筋循行肩后。肩关节前缘疼痛,上肢抬举困难,属手阳明之经筋病症; 肩关节外侧( 中线) 疼痛,外展困难,属于手少阳之经筋病症; 肩关节后缘疼痛,内收困难,属手太阳之经筋病症。
      综合治疗
      针灸
      经筋病的治疗特点,取穴主要以痛为腧,如《灵枢·卫气失常》:“筋病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灵枢·经筋》又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并根据患者病史、症状及肩关节活动受限情况,结合肩关节周围的解剖、生理、病理特点,查出肩周炎准确病灶。然后找到这些病灶上疼痛最集中、敏感点1 ~2 个,即主要致痛点、粘连点,该处常可触及条索状硬结,以其为主穴。进行针灸或针刀治疗。取穴除以痛为腧外,关节附近选穴是个关键,其中尤以经筋结为要。上肢的经筋病变一般采用寻摸按压,活动患处等方法检查。主要叫病人活动肩关节,活动时最痛点在前,病属阴筋,主要是手太阴筋; 痛在肩端下缘,病属手阳明和足太阳筋,二者均结于肩髃,痛在肩后,与手太阳筋相关,因手太阳筋循行肩后。此外尚可选肩髃、天宗、曲池、阳陵泉等经穴。治病必求其本,还要运用中医的整体观念,根据经脉的循行部位,结合不同腧穴功用特点,辨证取穴。
       1) 肩关节前缘疼痛,上肢抬举困难,属手阳明之经筋病症,取患侧肩髃、巨骨、曲池、手三里穴; 2) 肩关节外侧( 中线) 疼痛,外展困难,属于手少阳之经筋病症,取患侧肩髎、臑会、外关穴; 3) 肩关节后缘疼痛,内收困难,属手太阳之经筋病症,取患侧肩贞、臑俞、天宗、后溪穴。
       针刺方法: 寻找痛点即阿是穴( 可以不止一个,如痛点广泛取2 ~ 4 点) 采用齐刺法,最痛点常规消毒后,根据部位深浅选择直径 0.35mm、长 40 ~ 75mm 毫针,以指切法进针,得气后以该进针点为中心,在其上下或左右 1.5 ~2.0 寸处呈 45°。角加刺两针,三针保持在同一直线上; 配合肩三针,同时根据疼痛部位及经脉的循行部位,辨证取穴。得气后留针 20~ 30min。同时点刺肩井穴,天宗穴均不留针( 注意肩井穴严格掌握针刺深度) 。每天 1 次,10 次为 1 个疗程,疗程间隔 3 天,治疗 1 ~3 个疗程。
       走罐拔罐
       在病变经筋外层的皮部治疗,可走罐、拔罐。走罐、拔罐能够吸拔沉滞于脏腑、经脉之阴寒痼冷从皮肤、腧穴而出,并对局部筋肉有按摩作用,促进气血对筋肉的荣养。走罐部位以肩部疼痛处皮肤为主。以激发阳气的温煦作用,驱除痼冷。
       方法: 先在肩部皮肤,涂上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底,略提起,循着上、下、左、右方向推移,或以顺、逆时针走向推动,至走罐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或出现瘀血斑时,才将罐起下。患肩先走罐,再留罐 5 ~10min。
       针刀松解
       针刀具有松解粘连、疏通经络、解除痉挛等作用。针刀是将针刺疗法的针和手术疗法的刀结合起来,用刀的切割解除粘连及结疤的机械性压迫,刺激局部小血管扩张、血流向松解部位灌渗,使血液和淋巴循环加速,促进炎症物质的吸收,从而恢复了病变部位的功能。大多数患者针刀治疗当时就可有不同的症状缓解。针刀治疗省时、省力、省钱。但针刀治疗一定要熟悉解剖知识,避免重要神经、血管的损伤。针刀治疗当天不要洗澡,以防感染。治疗期间应避免受凉,并适度锻炼,不要过分劳累。
       方法: 患者取坐位,术者一手握住患侧肘部,被动活动患肩,找出被动活动时的最明显疼痛点和压痛点1 ~ 4 个,用紫药水作好标记。皮肤常规消毒,戴手套,铺无菌巾,对于部分疼痛敏感患者可使用局麻。取10mL 一次性注射器 1 支,利多卡因稀释至 1% ,术者左手拇指触及患者疼痛点和压痛点,右手持注射器直刺深入,回抽无血,缓慢注射,浸润麻醉。取汉章 4 号针刀,将刀口线与肌内韧带走行方向平行刺入患处的压痛点,垂直于皮肤进针,直至骨面,纵行疏通,横行剥离 2 ~3 刀,出针刀,贴创可贴。5 ~7 天治疗 1 次,3 ~5 次为 1 个疗程。注意事项: 必须熟悉局部解剖,避开体表的血管、神经; 在深层组织要边探索边进针,如针刀碰到神经时患者诉有麻木、触电感,如碰到血管则诉疼痛,此时应轻提转刀锋,稍移动刀锋 1 ~2mm 再继续进针刀。
       配合推拿按摩
       推拿治疗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松解粘连的功效,对止痛和松解孪缩或枯连组织,恢复肩关节功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一般应先治痛,后治功能障碍。当症状以肌肉痉挛和疼痛为主时,宜解痉止痛,手法应轻柔和缓。
       方法: 在针刀治疗结束以后,让患者取较舒适的坐位或卧位,患肢外展,医者立于患侧,一手握住上臂外展平肩,另一手在患肩先用手法推拿按摩,主要手法为摇肩松缝,顺经点络。医者先用掌指揉动肱二头肌长、短头肌腱、三角肌,力度适中。之后采用弹拨手法,医者按肌肉走行方向点按、弹拨冈上肌、大菱形肌、小菱形肌、肩胛提肌,充分放松软组织。医者掌揉患肩部,继之叠手掌心按压冈上肌止点处,再双手掌在患肩前后揉搓,掌压、指压、指揉及弹拨手法治疗重点作用于三角肌。以病人的耐受力为限,最后以数次外展患侧肩关节结束,要注意不要用粗暴手法,共计 30min,每 2日 1 次。
       功能锻炼
       经此治疗,肩关节周围大部分粘连软组织松解后,必须进行功能锻炼,将部分未松解开的粘连组织拉开,才可完全治愈。方便又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爬墙法”,主要是外展活动: 患者距墙面 30cm 侧身而立,与墙面成 90°,以患者头部抵住,患肩尽量外展,前期嘱患者将患肢外展上举一定程度,此时患者自觉疼痛不能继续上举即可,患者手指触及一面墙壁可做标记标明高度,后利用墙壁为支撑,加大肩关节活动度数,争取手指所达墙面的高度每日都有所进步,功能锻炼应贯彻于整个治疗过程的始终。如此反复按压 5 ~ 6 次。患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每日锻炼的次数,每锻炼 2 ~ 3 天后可逐渐加高标记的高度,大部分患者经10 多天的锻炼后,肩关节上举后伸功能恢复正常,小部分患者坚持锻炼即可痊愈。


818

主题

809

回帖

403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031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6:24:20 | 显示全部楼层
      病案举例
      王某某,女,51 岁,2012 年 5 月 l 日初诊。自诉半月前因劳累后感受风寒而致右肩部酸痛,夜间尤甚,难以入睡,肩部活动受限,不能梳头、穿衣。经贴敷止痛膏治疗未效,近四天来肩部疼痛加重,且连及上臂,右上肢活动不灵活,抬举困难。检查: 右肩前外侧压痛,肩关节外展 70°,前屈 70°,后伸 20°,后伸内旋时右手手指仅能触及第五腰椎。X 线摄片检查: 右肩关节未见异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迟、尺部沉取无力。诊断: 肩周炎( 右侧) 。证属肝肾不足,寒湿阻滞。治宜温经散寒,滋补肝肾,舒筋通络。取穴: 寻找痛点即阿是穴( 右侧) 、肩髃( 右侧) 、肩髎( 右侧) 、肩贞( 右侧) 、臂臑( 右侧) 、曲池、外关、合谷、条口透刺承山( 左侧) 。操作: 阿是穴( 右侧) 、肩髃( 右侧) 、肩髎 ( 右侧) 、肩贞( 右侧) 用齐刺法,其余穴位常规刺法。深刺并施温补法,以散寒湿之邪,补肝肾之不足; 再用电针刺激及 TDP 照射局部,以舒筋活血通络。然后,患肩局部走罐,再留罐 5min,以散浅表之寒邪。每次治疗30min,隔天治疗 1 次。再然后进行针刀治疗,在肩部痛点明显处,用龙胆紫做好标记,常规消毒皮肤,铺无菌洞巾,戴无菌手套,刀口线与三角肌纤维走向平行刺入。针刀在该处作纵行疏通剥离。如刀下感觉硬结,可作切开。另在冈上肌、冈下肌腱缘纵行切开 2 ~ 3点。术后伤口用创可贴包扎,48h 后去除。每周治疗 1次,2 次为 1 个疗程。针刀治疗结束以后,让患者取较舒适的坐位或卧位,患肢外展给病人按摩肩部。最后,嘱患者在治疗期间,注意保暖,多做“爬墙”、“摇肩”等功能锻炼。经 5 次治疗后,上述诸症消失,功能活动恢复正常。
      肩周炎的病机实质是“经筋病变”,当经筋结聚部位( 即肌肉起止和交汇点) 因外伤后遗、积累劳损、气血不足而复感外邪,影响经筋“主束骨而利机关”的功能,即可导致肩关节动态平衡失调而发为本病。
      至现代临床则将“输”引申理解为压痛点。这种取穴原则开后世“阿是穴”应用之先河,至今仍是治疗各种经筋病行之有效的方法。经筋的病候,实质上就是经脉所属的筋肉系统的症候群。毫针配合推拿与针刀治疗肩周炎简便易行,治疗时痛苦少,患者易于接受。肩周炎的病机关键是“不通则痛”。“以痛为腧”属近部取穴,通过引“气至病所”,达到行气活血、疏通经络的作用,故能取得一定的疗效,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辨证取穴,标本兼治,对于病程较长的顽固性患者还可以选择针刀以加大刺激量,充分松解粘连组织; 配合手法、功能锻炼,通过肩部肌肉、关节的运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再次粘连,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可收到较满意的效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5-5-12 20:50 , Processed in 0.418832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