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患者均为我院针灸科门诊及老年科、内科住院患者,其中住院10例,门诊14例;男性8例,女性16例;年龄最小47岁,最大79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3年;脑出血9例,脑梗死14例,混合性中风1例。病例均由颅脑CT或MRI明确诊断。 治疗方法:常规消毒患侧肘关节处手三阴经的筋结点,用30号1.5寸毫针,双手持针垂直进针,分别直刺手太阴经筋在肘中的筋结点、手厥阴经筋在肘内廉的筋结点、及手少阴经筋在肘后廉的筋结点,刺入5~8分,待提插捻转出现强烈针感后,将针退出至皮下,被动伸展患侧肘关节至可耐受的程度,嘱家属轻压患者患侧腕部,以维持患侧肘关节伸展的角度。上述操作反复3次,逐渐扩大患侧肘关节伸展的角度。然后选用手三里或温溜、下廉,常规进针后加用电针,使患侧肘关节产生被动运动,留针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天。4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疗效观察:4级:自然状态时,肘关节拘挛屈曲,不能主动伸展,被动伸展时抵抗力为Ⅳ--Ⅴ级;3级:自然状态时,肘关节拘挛屈曲,不能主动伸展,被动伸展时抵抗力为Ⅲ级;2级:自然状态时,肘关节拘挛屈曲,不能主动伸展或主动伸展不全,被动伸展抵抗力Ⅱ级;Ⅰ级:自然状态时,肘关节无屈曲,被动活动无抵抗。 疗程标准 显效:症状改善2级以上;好转:症状改善1级;有效:治疗后有即时效果,1个疗程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无效:治疗后无即时效果,4个疗程后症状无改善。 经治疗,24例患者中,显效16例,好转5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87.50%。 典型病例:江某,男,68岁。患者中风后4月余入院,现右下肢肌力Ⅲ级,右上肢在自然状态时肘关节拘挛屈曲,不能主动伸展屈曲,被动活动时抵抗力Ⅳ-Ⅴ级。右上肢手三阴经筋均有明显异常,出现痉挛的筋结点,且手太阴及手少阴的筋结点在皮下呈条索状突起,分别长达2~3cm和4~5cm。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治疗, 2周后患者肘关节自然状态时稍有屈曲,被动伸曲抵抗力为Ⅲ级。3周后被动伸曲抵抗力Ⅰ级,能主动伸屈,且可握匙进食。 临床证实,肘关节拘挛者在肘关节处的手三阴经筋筋结点均可出现痉挛,致使肘关节功能丧失。常规针刺疗法缺乏满意疗效,而笔者通过针刺筋结点来治疗本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临床发现,传统针刺对软瘫疗效较好,但对肌张力亢进所致的关节拘挛则疗效较差。本研究发现,对于肌张力亢进而引起的关节拘挛型的硬瘫,通过治疗痉挛的筋结点,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法。 经筋理论虽然具有悠久的历史,但与经脉理论相比,两者的发展相差悬殊,在中医典籍中阐述经脉理论的内容较多且具体,而阐述经筋理论的则相对较少。 在针灸学科中,虽然针刺穴位时实质上就是刺达经筋组织,但由于缺乏对经筋特性的研究,出现了“以脉代筋”的解释,尤其缺乏的是经筋理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和运用。经筋疗法源于《灵枢 经筋》:“病在筋,调之筋”,这是运用经筋理论治疗肌肉痉挛病症的主要依据。十二经筋是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是十二经脉之气终于筋肉间、相互关联的循环体系。十二经筋包含了人体全身的肌肉、肌健、筋膜、韧带、膜性组织、结缔组织、部分末梢血管和神经、淋巴组织等。十二经筋的作用主要是约束骨骼、调控关节的屈伸活动,以保持人体正常活动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