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细语凝香 于 2015-2-5 16:26 编辑
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疾病,原因多系喂养不当致脾胃失常所致。该病症病程长,长期服药会引起毒副作用,影响小儿正常发育。本文探讨了采用小儿推拿法治疗厌食症的可行性,取得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患者均为中医科门诊收治的确诊为小儿厌食症的患儿,均符合 2008 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规定的相关标准。 治疗方法:结合中医辨证思路,主穴:补脾经、大肠经、运八卦、掐揉四横纹、摩腹、揉中脘、揉足三里、捏脊;点穴:捏脊后选双侧足三里、内关及肾俞、脾俞、胃俞、天枢、气海,用拇指纹面按压;加减穴:食滞伤脾型:加清胃经、揉板门;胃阴不足型:加分手阴阳,揉二马、揉三阴交,揉涌泉;脾胃虚弱型:加补大肠、补肾经、推三关、推上七节骨。每穴 3min。1 次/日,21d/疗程。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食欲显著增强,食量加大,体重增加或接近正常儿童;好转:食欲、食量均显著改善,体重有所增加,但仍略低于正常儿童,其余症状或体征有所改善;无效:疗程结束后症状、体征均无变化,或加重。 经治疗,40例患者中,显效21例,好转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7.5%。 临床上把小儿长时间见食不贪、食欲不佳,甚而拒食诊断为厌食症,中医将此病症称为“纳呆”,病因当系脾胃功能失调所致。因脾主运化水湿,而胃主收纳、腐熟水谷,小儿体质贫弱,气血未盈,脏腑不坚,所谓“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再加上喂养失当,饮食不节,容易致使脾虚食积,胃津脾阳亏损,最终导致脾胃功能失调。从祖国医学上来看,针对“纳呆”之病症,治当以健脾和胃为主,消食导滞,但考虑到小儿脏腑娇弱,易波及其他系统,引起损伤,因此临床在治疗时常选择中医推拿法来辩证治疗。 中医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本文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推拿法,这一方法以穴位为原则,延伸至经络,最终达到调节治病的目的。其中的捏脊疗法,原理是通过对督脉和足太阳经的捏拿,以达到调整阴阳、调和气血、通经活络,恢复脏腑元气的作用。配合点穴补位,可提振全身阳气,推动气血运行,打通经脉,规律性点穴可平衡阴阳,调节气机,最终实现调和脾胃失常,恢复功能,治愈厌食。在捏脊法涉及的俞穴,该穴位功能在于将命门之气输注于五脏六腑之中,可发挥显著的激活各脏腑功能的作用,故该穴位一直是捏脊法采用时重点推拿的部位。另外,从营养学上讲,小儿厌食症与消化腺分泌功能低下、胃肠道运动功能失常等因素有关,本文在选择穴位时,除捏脊法外,还应用了揉中脘、揉足三里、掐揉四横纹、清胃经等方法。其中揉中脘有近治之功效,可达到腹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目的;而揉足三里则有健脾和胃之功效,以上方法指向的穴位可帮助激活患儿的胃液和胃蛋白酶,提升血清淀粉酶和尿淀粉酶活性,从而促进肠吸收。此外,在研究中发现,,小儿厌食症还与微量元素锌的缺乏有关,这或与喂养不当、营养搭配不合理有关,若在长期推拿过程中不注重锌元素的补充,可能对从根本上治疗厌食症效果不佳,也对建立长效机制不利,一旦推拿干预停止,可能会引起病症的反弹。笔者建议,在实施推拿干预治疗的同时,积极纠正患儿体内营养状况,及时补充锌、铁等微量元素,对有效治疗病症并实现长效化有着“双管齐下”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