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医者仁心 于 2015-2-11 16:17 编辑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在各类颈椎病中约占 50% ~60%。笔者采用平衡针结合传统毫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结果如下。 患者均为我院针灸理疗科门诊患者,年龄30 ~ 65 岁,平均( 47. 70 ± 13. 92) 岁; 病程 30 d ~ 10 年,平均( 3. 50 ±2. 83) 年; 第 5 ~6 颈神经根受损 23 例,第 7 ~8颈神经根受损 19 例。符合以下诊断及排除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确诊。多见于中老年人,青壮年若有损伤史、劳损史、颈部畸形或其他诱因等亦可发病; 多为缓慢发病,若有颈部创伤史或劳损史,也可急性发作,病程较长,时轻时重,可反复发作; 颈椎曲度改变、不稳或骨赘形成,钩椎关节骨质增生,韧带钙化,椎管矢状径狭窄; 具有较典型的神经根性症状( 麻木、疼痛) ,其范围与颈神经支配的区域相一致。排除非颈椎退行性病变所致的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如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及肩周炎等。 治疗方法: ①采用传统毫针针刺治疗。取穴: 颈夹脊( 双侧) 、风池( 双侧) 、肩井( 患侧) 、天宗( 患侧) 、曲池( 患侧) 、合谷( 患侧) 。方法: 患者侧卧位或俯卧位,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医者手持 1.5 寸毫针,针刺颈夹脊、风池、肩井、天宗、曲池、合谷,常规进针,实证以强刺激泻法,虚证以弱刺激补法,留针30 min,每隔10 min 行针1 次,同时配合特定电磁波治疗仪( TDP) 照射。每日 1 次。 ②在此基础上加平衡针治疗。平衡针用 3 寸毫针。方法: ①颈痛穴( 对侧) ,位于手背部,握拳第 4、5 掌骨之间及指掌关节前凹陷中。交叉取穴,刺入 1. 5 寸,上下提插法,以指背神经或掌侧固有神经局部出现痠、麻、胀感为宜。②肩痛穴( 对侧) ,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上 1/3 处。交叉取穴,刺入 1.5 寸,顺时针方向捻转,滞针手法,3 s 后再逆时针方向捻转,针刺以腓浅神经或腓深神经出现针感,即触电样针感向足背、足趾和踝关节传导,出现麻、胀感,退回针体。每日 1 次。 10 d 为 1 个疗程,3 个疗程后统计结果。 疗效标准 治愈: 原有各型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好转: 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 未愈:症状无改善。 经治疗42 例患者中,治愈 18 例,好转22 例,未愈 2 例,总有效率 95.24%。 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症状以颈、肩、臂及手等部位疼痛、麻木为主,病因为颈、肩、背部急慢性损伤及颈椎骨质增生,导致颈椎及其软组织退变、椎间盘萎缩性退变而致椎间隙变窄,或关节囊松弛、椎体移位,或滑脱、小关节错位,导致椎间孔变小而压迫相应的神经根。病理变化主要有局部组织痉挛、充血、水肿、粘连及颈椎退行性病变等。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中医学痹证范畴,病因病机为风寒湿之邪乘虚入侵机体,营卫不和,阴阳失调,经脉失利,气机不宣,气血阻滞,肢体不得温煦濡养,从而导致颈、肩部疼痛,患肢麻木。颈夹脊可疏理局部气血而止痛; 风池祛风醒脑; 肩井、天宗疏通经气,活络止痛; 曲池、合谷疏通经络,调理气血。针刺以上穴位,共奏祛风胜湿、疏通经络、扶正祛邪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