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细语凝香 于 2015-2-12 16:06 编辑
目前关于PHN的定义尚未统一。笔者在纳入观察病例时采用了较为公认的诊断标准:带状疱疹皮损愈合后,其受累皮肤持续疼痛达3个月以上。选择符合以上诊断标准的门诊和住院病人,1周内未接受过药物和针灸治疗。年龄小于14岁及衰弱病人、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压病者、有晕针史的病人不作为治疗对象。 患者均来自我院皮肤科门诊,年龄25~78岁,平均55.5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6个月。 治疗方法:采用耳穴贴压配合穴位注射疗法治疗 ①耳穴贴压:选单侧耳穴神门、内分泌、皮质下、肝、胆、肺及相应病变部位所对应的耳穴,用0.5 cm×0.5 cm大小胶布粘王不留行籽1粒,用75%酒精消毒耳郭皮肤后,贴在所选的耳穴上,4天更换1次,两耳交替贴穴,嘱患者每日按压4~6次,每次1分钟,使耳郭有热、胀、痛感,手法不可过重,以防压破皮肤。②穴位注射:穴取足三里、内关、曲池、太冲,交替注射VitB12注射液,每次选用2组穴位,用带5号针头的注射器抽取VitB12注射液,进针得气后回抽无血,每穴注入0.5 mL,3日1次。 疗效判定:痊愈:疼痛症状完全消失;显效:疼痛症状减轻50%以上;有效:疼痛症状减轻50%以下,疼痛发作时可以忍受;无效:治疗前后疼痛症状无变化。 经治疗,60例患者中,痊愈36例,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4例,愈显率为83.3%。 典型病例:患者,女,68岁。主诉:右胸背部阵发性刺痛1年。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胸背部群集带状分布的红斑、水疱,伴阵发性刺痛,服阿昔洛韦片、消炎痛及外用阿昔洛韦乳膏,3周后水疱结痂、脱痂,仅余色素沉着,但皮损处仍感阵发性刺痛,寝食难安,长期服用去痛片、卡马西平,止痛效果不佳,遂来我院就诊。给予复合VitB口服,每次2片,每日3次;消炎痛25 mg口服,每日3次;耳穴贴压:选单侧耳穴神门、内分泌、皮质下、肝、胆,用王不留行籽进行贴压,嘱患者每日按压4~6次,每次1分钟,两耳交替贴穴,4天更换1次;穴位注射:足三里、内关、曲池、太冲交替选用2组穴位,进针得气后回抽无血,每穴注射VitB12注射液0.5 mL,3日1次。治疗2周后疼痛明显减轻,睡眠改善;治疗3周后疼痛完全消失,纳眠如常。随访半年无复发,达临床痊愈。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中医称之为“蛇串疮”“蜘蛛疮”“缠腰火丹”等。PHN是带状疱疹常见的并发症,约9%~13%的带状疱疹患者发生后遗神经痛,60岁以上老年带状疱疹患者约有50%~75%会发生PHN,且疼痛剧烈,持续时间久,临床治疗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现代医学治疗PHN常采用非甾体抗炎药、环类抗抑郁药、抗癫痫药、阿片类药和糖皮质激素,都有较大的副作用或依赖性,不适合老年患者长期使用。 中医认为带状疱疹是因肝胆湿热,循经蕴肤;或因脾肺湿热,发于皮肤;又由体虚血瘀,邪滞经络所致。耳穴贴压是属于传统针灸治疗中“耳针”的一种,分布在耳部的经络均与脏腑有联系,耳部的穴位可以作为针灸的刺激点治疗多种病症。笔者通过王不留行籽压迫刺激耳部穴位神门、内分泌、皮质下、肝、胆、肺等来达到安神止痛、疏肝利胆、调节免疫的功效。穴位注射是一种融针灸、药物治疗于一体的治疗方法。足三里、内关、曲池、太冲具有清热解毒、疏风通络、行气止痛之功效。VitB12注射液具有抗神经炎、营养神经的作用,穴位注射时产生胀、麻等针感,并随着药物的逐渐吸收而延长了针感,成为一种持久的穴位刺激。其中足三里为中医传统的强壮保健要穴,已有实验证明,针刺“足三里”能增强老年大鼠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进而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还有学者研究证实针灸足三里能明显提高机体的抗氧化酶活性,有效地增强清除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的能力,从而保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功能。内关是针灸止痛要穴,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痛证的治疗,现代学者也很重视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曾玲等进行了电针内关对痛放电影响的研究,发现额叶皮层参与痛放电是内关止痛的机制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