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感觉发凉症患者绝大多数为老年人,也有极少数中青年,本症目前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笔者近10多年来用经筋解结加温补阳气治疗下肢感觉发凉症,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患者均为门诊患者,年龄最小32岁,最大86岁,平均75岁;病程最短半个月,最长5年,平均22.2个月;发病部位多为足底,也有部分在足背、小腿、膝盖和大腿等部位。症状轻重不一,重者凉感从足心直冲心窝,晚上难以入睡,轻者仅感局部稍稍发凉,保暖后立即缓解。此症多发于秋冬,较少发在春夏,且症状昼轻夜重;排除下肢静脉栓塞、糖尿病足、脉管炎等疾病。 治疗方法: (1)按揉弹拨腰三角:患者屈膝侧卧位,术者站在其 后,用大 拇 指 或 肘 尖 从 患 者 上 侧 腰 后 软 肋(12肋下缘至髂嵴之间)向脊椎侧缘用力按揉弹拨,同时令患者活动同侧下肢,体会同侧下肢有热感流动(个别患者双侧均有)。再用同样方法治疗另一侧。 (2)股动脉冲击疗法:患者仰卧位,术者先循经按揉弹拨患侧下肢相应部位(足底凉取肾经、小腿凉取膀胱经),重点按揉弹拨条索状或块状物。在腹股沟处,用大拇指同时按压双侧股动脉30s,然后突然松开,患者感觉大腿有一股热感从上向下流动,同时令其交替屈伸蹬腿,此法共进行2~3次,每次间隔3min左右。 (3)针灸:穴取T11~S5夹脊穴、脾俞、肾俞、大肠俞、命门。操作:患者俯卧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用0.35mm×50mm毫针针刺T11~S5夹脊穴,根据患者胖瘦,针尖向脊椎方向针刺35~45mm;用0.35mm×75mm毫针针刺脾俞、肾俞、大肠俞,针尖均指向脊椎方向,进针60~70mm,或以针尖触及椎体前外侧为度;用0.35mm×40mm毫针直刺命门,每次留针30min左右,中间行针2~3次,同时艾灸悬灸或TDP神灯照射腰部,让热感传至下肢患处。 (4)梅花针:用梅花针由内向外或循经叩打患处1~2 min,以微 微 出 血 为 度,再 循 经 行 闪 罐1~3min。 以上方法每日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 16例患者经过2~20次治疗(平均治疗次数为9次),治愈:凉感完全消失,计12例,占75.0%;好转:凉感减轻,患病范围缩小,持续时间缩短,计4例,占25.0%。总有效率为100.0%。 中医认为下肢感觉发凉症属寒凝经脉,为脾肾阳虚所致。脾是后天之本而主四肢,肾为先天之本而主命门之火,乃一身阳气之源,脾肾阳虚而生外寒(感觉下肢发凉),故取两脏相关穴位以补其阳气。督脉为阳脉之海,统摄全身阳气,一切虚寒证均可从督脉论治,故取命门和夹脊穴以助阳。《灵枢·刺节真邪》曰:“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故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当足部发生厥逆时,宗气不能下行温煦经脉而感发凉,脉中之血也随着凝滞而留止,不用“火法”(艾灸或神灯温熨通调气血),一切疗法都难以见效,所以针刺按摩的同时必须加用“火法”。《灵枢·经脉》曰:“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经脉“着床”于肌肉筋膜等软组织组成的经筋之中,所以经筋病必然引起其内“着床”的经脉病,正如《灵枢·刺节真邪》曰:“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此病正是经筋内“横络”卡压经脉而致其上实下虚,即上热下寒。腰三角紧靠脊椎两侧,为腰之要地,“腰者,肾之府”,故此病下肢发凉的根源在于腰三角。腰三角为腰背腹部肌肉交错围成,其内及毗邻有通向下肢的重要神经血管等组织经过,是人体上下联络的枢纽,是脾肾阳气通向下肢的一道闸门和关隘,腰三角内经筋“横络盛加”卡压而致经脉不通、阳气不能下达,出现下肢寒凉。通过按摩及针灸“解结”可“舒筋减压”,行气活血,解开经筋内上游之“横络”,通达元阳。循经弹拨下肢条索状或块状物可松解卡压经筋下游之“横络”而达到畅通阳气的目的。从西医解剖学讲,“横络”相当于肌肉筋膜等软组织粘连挛缩,“解结”相当于解除粘连挛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