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是以发生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肌肉、肌腱、筋膜、滑膜和关节囊)的无菌性炎症为基础,表现为肩部疼痛和肩关节运动功能障碍症状群的一种疾病。老年人、妇女多发,多数人为单侧发病,活动后加重,夜间加重,影响睡眠,可半夜痛醒使患者苦不堪言。笔者采用体针结合平衡针和火针治疗肩周炎,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介绍如下。 患者均为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年龄最小 40 岁,最大 63 岁;病程疼痛持续时间最短 1 个月,最长 6 个月。 诊断依据: 参照中华医学会制定的《中华针灸临床诊疗规范》中的肩周炎的诊断标准:①≥40岁,缓慢起病,多有受凉或外伤史;②肩部疼痛逐渐加重,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③体征检查:肩局部压痛,活动受限,肌肉萎缩;④X 线检查阴性。 排除标准 ①肩关节脱臼;②肱骨外髁颈骨折;③颈椎综合征等。 治疗方法: 体针 主穴:肩髃、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外邪侵袭型,加曲池、外关;气滞血瘀型,加条口透承山、阳陵泉;气血虚弱型,加足三里、气海。 火针 在体针治疗结束后,给予火针治疗。火针选用贺氏点刺火针,施术部位选取:阿是穴、肩髃、肩贞。临床操作:火针选用贺氏点刺火针,施术部位常规消毒后,将火针置于酒精灯上面烧红,术者左手持酒精灯微向外移,右手持针迅速刺入穴位。进针出针速度要快。每周治疗 2 次,隔 2 天一次。 平衡针 王文远教授总结出来的经外奇穴之一肩痛穴。定位:位于小腿腓侧,腓骨小头与外踝高点的连线的上 1/3 处,足三里穴下 1 寸,偏于腓侧 1寸处。29 号 3 寸 0.35mm×75mm 无菌性针灸针,75%酒精棉球。操作:病人取仰卧位,暴露膝关节下肢,选定穴位。用 75%酒精棉球在穴位上进行消毒,直刺 2cm 左右,行大幅度提插捻转,以泻为主,待出现针感即可出针。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患者可留针以增强针效。留针期间可适当配合肩部运动。可使患者的意念集中在“动”的患部,有利于激发经气,并较快导引,气至病所,抵御病邪。 选穴原则:交叉取穴。右侧病变取左侧穴位,左侧病变取右侧穴位。交叉取穴是平衡针法的特色之一,来源于古典刺法的巨缪刺法。《素问·缪刺论》云:“夫邪克大络者,左向右,右向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3 疗效标准:治愈:肩周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范围正常或接近正常,外展>90 度,上举≥160度,屈肘内旋指尖达胸 9 次以上,屈肘外旋指尖达对侧上耳轮;显效:肩部疼痛及压痛基本消失,外展>70度,上举>140 度,屈肘内旋指尖达胸 12 次以上,屈肘外旋指尖达对侧颞部;有效:肩部疼痛及压痛减轻,肩关节活动范围较前加大;无效:肩关节疼痛与肩关节活动范围均无明显改善。 45 例患者经治疗 2 周后,痊愈 3例,显效19 例,有效 15 例,无效 8 例,有效率82.22%。治疗 4 周后痊愈 10 例,显效 14 例,有效 8例,无效 3 例,有效率 93.33%。 肩周炎又称“冻结肩”,是由于感受风、寒、湿邪为主,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造成肩关节周围疼痛,活动功能障碍的一种病症。本病多发生于50岁左右患者,故又叫“五十肩”。现代医学以为本病是多种原因所致的肩部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日久造成肩关节周围疼痛,肩关节内外粘连,活动受限,多表现肩前、肩后、肩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功能受限明显,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故称之为“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 火针既有针的机械刺激,又有火的温热刺激,对风、寒、湿、痹等具有独到的治疗作用。火针直接刺激病灶及反射点,能迅速消除或改善局部组织水肿、充血、渗出、黏连、钙化、挛缩、缺血等病理变化,从而加快循环,旺盛代谢,使受损组织和神经重新修复。火针携高温直达病所,针体周围微小范围内病变组织被灼至炭化,黏连板滞的组织得到疏通松解,局部血流循环状态随之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