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00|回复: 1

平衡针疗法治疗颈性眩晕

[复制链接]

765

主题

959

回帖

4903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4903
发表于 2015-2-28 15: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5-2-28 15:13 编辑

       颈性眩晕多由于颈椎或邻近软组织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变化,导致眩晕发作,常见于中老年人,多于头颈部活动时诱发,持续时间较短,改变颈部位置后可缓解。近年来,由于工作方式的改变,家用电脑的普及,发病率在逐年升高并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临床症状以眩晕为主,伴有视物旋转、头痛、耳鸣/耳聋、恶心、呕吐,严重者,甚至出现体位性摔倒等症状。由于眩晕的反复性、突发性常引起患者较大的恐惧和焦虑,给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交活动带来很大影响,而其病因的复杂性和症状叠加性使治疗较为困难,临床缺乏单一有效治疗措施。笔者采用平衡针治疗颈性眩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患者均为我科急诊及门诊颈性眩晕急性发作患者,其中头晕伴天旋地转感者 83例,占 84. 7%; 伴漂浮感者35 例,占 35. 7% ; 伴头痛者 21 例,占 21. 4% ; 伴耳鸣和 ( 或) 耳聋者 20 例,占 20. 4%; 伴颈部僵痛者 41 例,占 41. 8%; 伴 上 肢 麻 痛 者 24 例,占24. 4% ; 伴恶心和 ( 或) 呕吐者 62 例,占 63. 3% ;转头诱发和 ( 或) 加重者66 例,占 67. 3%; 伴忧郁症状者 7 例,占 7. 1%; 伴平衡障碍者 9 例,占9. 2% ; 伴视物疲劳者 21 例,占 21. 4% ; 伴面部症状者 1 例,占 1. 0%。纳入观察的患者中,完善颈椎片者 93 例,占 94. 9%; 其中,钩椎关节增生 45 例,占 48. 4%; 其中椎间孔变窄 43 例,占 46. 2%; 其中骨质增生 76 例,占 81. 7%。
       纳入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中国康复医学会全国第四届颈椎病学术会议”制定的颈性眩晕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及辨证、证候评分标准参照 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年龄在 40 ~70 岁之间。
       排除标准: 除外颈椎病变引起的眩晕; 合并有严重心、肝、脑、肾、癌症晚期、血液病等; 对针刺过敏者; 对所选中药或西药过敏者;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不配合治疗者。
       治疗方案:中药 +平衡针
       参照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辨证标准分为: 风阳上扰型、痰浊上蒙型、气血亏虚型、肝肾阴虚型; 按照以上证型,给予相应的中药汤剂口服,每日1 剂,分2 次服用,早晚温服,连续服用时间为 2 周。
       在上述中药辨证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平衡针灸治疗。主穴: 升提穴、颈痛穴、肩痛穴。配穴: 伴耳鸣及听力减退: 加用耳聋穴; 伴恶心呕吐者: 加用胸痛穴; 伴有头痛者:加用头痛穴。初次连续针刺 3 天,以后 2 次/周,连用 2 周。
       颈性眩晕是眩晕病中一个常见类型,是由颈椎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颈椎不稳,压迫椎动脉或刺激其周围的交感神经网导致椎基底动脉有效血容量减少,因脑组织缺血缺氧所致的眩晕病。尽管现代医学研究已经阐明了本病的部分发作机制,但是,由于颈性眩晕涉及神经内、外科、耳鼻咽喉科、骨科等诸多学科,但至今仍没有完全明确其病因。近年来,听觉诱发电位和眼球震颤电图等检查技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以及神经耳科学的兴起,给眩晕的临床工作提供了很多帮助,但在治疗方面仍存在很大局限性。有关专家指出: 鉴于急性发作性眩晕及慢性眩晕预后都相对较好,因此临床治疗重点应是如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即减轻发作程度,减少发作频率,提高综合功能,但多数医务工作者仍把重点放在急性期的对症处理方面,对患者远期治疗研究力度不足,所采用的如西比灵、敏使朗、安定、苯海拉明等药物对眩晕病急性发作时效果肯定,但远期疗效尚需评估。
        中医对眩晕的认识历经几千年的积累与沉积,逐步形成了自己一套较为独特和完整的理论及治疗方法,中医药通过辨证论治和整体调理,起到了良好的综合治疗效果。


765

主题

959

回帖

4903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4903
 楼主| 发表于 2015-2-28 15: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针灸疗法是祖国传统医学中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包括体针治疗、电针疗法、头针疗法、腹针疗法、芒针疗法、火针疗法等针刺治疗方法,灸法中包含温针灸、热敏灸、化脓灸等,但上述操作方法,多需要较长疗程,且过程烦琐,不适宜在急症患者在广泛推广、应用,因此,逐渐产生一些新的、方便的、快捷的针刺方法,其中 “平衡针灸”因其独特便捷的手法和肯定的疗效引起关注。 “平衡针灸”的理论来源于祖国医学的 “心神调控学说”和现代的 “神经调控学说”,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 “中医特色疗法”推广项目,是王文远教授首创; 从阴阳整体学说、神经调控学说、生物全息学说和经络学说,阐述了平衡针灸学的理论来源,提出了人体机能的整体平衡特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具有自身的代谢功能,并具有被动加强的特性,选择体表的特定穴位,通过针灸的外因刺激,间接地依靠患者自身的调节机制达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自我平衡的目的。创新的定位是中枢神经反应在周围神经学上的密码定位,3 秒钟完成一个针刺过程,70% 的患者 3 秒钟见效,50% 的患者可一针治愈。主穴颈痛穴具有舒筋活血、消炎止痛、调节神经的功效。本研究中,平衡针结合中药治疗,具有操作简便、快速起效、疗效显著等特点,从表 1 中可以看出,治疗 2 周后,平衡针结合中药治疗组,在 1 个月的随访中,优于西药对照组、中药治疗组。从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平衡针具有快速起效,能提高中药的疗效,达到相互协同的治疗目的,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其效果愈显著。
      本研究中,从纳入观察的病例中,可以看出,在颈性眩晕急性发作期,多伴有天旋地转感、恶心和 ( 或) 呕吐、转头诱发和 ( 或) 加重; 影像学方面检查证实骨质增生为常见的临床表现。本研究以中医证候积分作为疗效评价指标,结果提示加用平衡针规范化治疗后,能迅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中医证候评分,有巩固疗效的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5-5-12 01:42 , Processed in 0.484880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