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5-2-28 15:13 编辑
颈性眩晕多由于颈椎或邻近软组织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变化,导致眩晕发作,常见于中老年人,多于头颈部活动时诱发,持续时间较短,改变颈部位置后可缓解。近年来,由于工作方式的改变,家用电脑的普及,发病率在逐年升高并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临床症状以眩晕为主,伴有视物旋转、头痛、耳鸣/耳聋、恶心、呕吐,严重者,甚至出现体位性摔倒等症状。由于眩晕的反复性、突发性常引起患者较大的恐惧和焦虑,给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交活动带来很大影响,而其病因的复杂性和症状叠加性使治疗较为困难,临床缺乏单一有效治疗措施。笔者采用平衡针治疗颈性眩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患者均为我科急诊及门诊颈性眩晕急性发作患者,其中头晕伴天旋地转感者 83例,占 84. 7%; 伴漂浮感者35 例,占 35. 7% ; 伴头痛者 21 例,占 21. 4% ; 伴耳鸣和 ( 或) 耳聋者 20 例,占 20. 4%; 伴颈部僵痛者 41 例,占 41. 8%; 伴 上 肢 麻 痛 者 24 例,占24. 4% ; 伴恶心和 ( 或) 呕吐者 62 例,占 63. 3% ;转头诱发和 ( 或) 加重者66 例,占 67. 3%; 伴忧郁症状者 7 例,占 7. 1%; 伴平衡障碍者 9 例,占9. 2% ; 伴视物疲劳者 21 例,占 21. 4% ; 伴面部症状者 1 例,占 1. 0%。纳入观察的患者中,完善颈椎片者 93 例,占 94. 9%; 其中,钩椎关节增生 45 例,占 48. 4%; 其中椎间孔变窄 43 例,占 46. 2%; 其中骨质增生 76 例,占 81. 7%。 纳入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中国康复医学会全国第四届颈椎病学术会议”制定的颈性眩晕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及辨证、证候评分标准参照 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年龄在 40 ~70 岁之间。 排除标准: 除外颈椎病变引起的眩晕; 合并有严重心、肝、脑、肾、癌症晚期、血液病等; 对针刺过敏者; 对所选中药或西药过敏者;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不配合治疗者。 治疗方案:中药 +平衡针 参照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辨证标准分为: 风阳上扰型、痰浊上蒙型、气血亏虚型、肝肾阴虚型; 按照以上证型,给予相应的中药汤剂口服,每日1 剂,分2 次服用,早晚温服,连续服用时间为 2 周。 在上述中药辨证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平衡针灸治疗。主穴: 升提穴、颈痛穴、肩痛穴。配穴: 伴耳鸣及听力减退: 加用耳聋穴; 伴恶心呕吐者: 加用胸痛穴; 伴有头痛者:加用头痛穴。初次连续针刺 3 天,以后 2 次/周,连用 2 周。 颈性眩晕是眩晕病中一个常见类型,是由颈椎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颈椎不稳,压迫椎动脉或刺激其周围的交感神经网导致椎基底动脉有效血容量减少,因脑组织缺血缺氧所致的眩晕病。尽管现代医学研究已经阐明了本病的部分发作机制,但是,由于颈性眩晕涉及神经内、外科、耳鼻咽喉科、骨科等诸多学科,但至今仍没有完全明确其病因。近年来,听觉诱发电位和眼球震颤电图等检查技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以及神经耳科学的兴起,给眩晕的临床工作提供了很多帮助,但在治疗方面仍存在很大局限性。有关专家指出: 鉴于急性发作性眩晕及慢性眩晕预后都相对较好,因此临床治疗重点应是如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即减轻发作程度,减少发作频率,提高综合功能,但多数医务工作者仍把重点放在急性期的对症处理方面,对患者远期治疗研究力度不足,所采用的如西比灵、敏使朗、安定、苯海拉明等药物对眩晕病急性发作时效果肯定,但远期疗效尚需评估。 中医对眩晕的认识历经几千年的积累与沉积,逐步形成了自己一套较为独特和完整的理论及治疗方法,中医药通过辨证论治和整体调理,起到了良好的综合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