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观察埋线、电针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差异。方法:将86例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埋线组、电针组,每组43例。两组均取膻中、气海、肩井、气户等穴,埋线组1~2周埋线1次,8次为一疗程;电针组隔日治疗1次,24次为一疗程。分别于1疗程结束时、2疗程结束后3个月时统计疗效。结果:1疗程时,埋线组总有效率为69.8% ( 30 /43),电针组为88. 4% (38 /4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疗程后埋线组愈显率为87. 8% ( 36/41),电针组愈显率69. 7% ( 23 /33),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6年19例,6年以上10例;单侧增生20例,双侧增生23例。电针组43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46岁,平均(35. 0士5. 5)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1年,平均(53. 67士30. 78)个月,1年以内5例,1~3年10例,> 3~6年20例,6年以上8例;单侧增生18例,双侧增生2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病情及增生情况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具有可比性。1. 2诊断标准 根据1987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外科学会乳腺病专题组修订的“乳腺增生病”诊断标准拟定:①临床上有乳腺肿块,且多伴乳房疼痛,连续3个月不能自行缓解;②排除生理性乳房胀痛、青春期乳痛及乳痛而无肿块的乳痛症;③利用钼靶X线、近红外线、B超、热像图等现代检测手段作为辅助诊断,并排除乳腺癌、乳腺纤维腺瘤等其他乳腺病。86例患者均经我院近红外线加B超确诊为乳腺增生病。2治疗方法2.1电针组 取穴:①膻中、气海、关元、气户、期门、天枢、足三里、阳陵泉、丰隆、合谷、太冲;②肩井、天宗、肺俞、膈俞、肝俞、脾俞、支沟、三阴交。 操作:患者仰卧,腘窝部垫毛毯,双肘放松置于床面,双手置于腹股沟部,使身体放松,针第1组穴,留针30 min;患者俯卧,上胸部及脚踝处各垫一毛毯使全身放松,针第2组穴,留针20 min。隔日治疗1次,每次取1组穴,两组穴位交替针刺。按腧穴不同部位及病人胖瘦选取直径0.30 mm的25 mm和40 m m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胸部穴位顺着经脉循行方向平刺2~2. 5cm;腹部穴直刺达肌层有胀感后稍退出些,背部穴天宗直刺,肩井由后向前平刺,背俞穴针尖斜向脊柱方向,均刺入2~2. 5cm;四肢穴位直刺1~ 2cm,使患者有酸胀重麻针感。单侧增生先针患侧,再针健侧。用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的SDZ-II型电子针灸仪,两组电极分别连接于胸腹部的气户、天枢,背部的肩井、天宗(一组电极不可跨接在左右两侧穴位上),选用疏密波脉冲,电流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度。留针同时双头TDP照射胸腹或肩背,高度以病人自觉温热舒适为度。24次为一疗程,疗程结束2周后开始第2个疗程。2.2埋线组 (1)取穴:①膻中、气海、气户、足三里、天宗、肺俞;②期门、阳陵泉、肩井、肝俞;③天枢、关元、丰隆、膈俞、脾俞;④合谷、太冲;⑤支沟、三阴交。前3次每周1次,后3次隔周1次,依次取前3大组穴,后3次问隔周即第5、7周时分别取④、⑤两小组穴位。一疗程共8次。 (2)器材:将2/0、4/0号胶原蛋白铬制医用羊肠线按无菌操作方法剪成约1~ 2cm线段,分别浸泡在75%乙醇中,1天后可用;将直径0. 45 mm、0. 35 mm的针灸针剪去针尖作为针芯,分别穿入9号、7号一次性注射针头的尾部做成简易埋线针。 (3)操作:安尔碘常规消毒穴位,按穴位深浅及病人胖瘦选取不同长度肠线,前3组穴注入2 /0肠线,后2组穴注入4 /0肠线。用无菌眼科镊(1人1镊)将肠线装入埋线针前端,胸部穴位顺着经脉循行方向平刺2 ~ 2. 5cm后将肠线注入皮下,腹部穴位直刺达肌层注入肠线,背部穴位天宗直刺、肩井由后向前平刺、背俞穴针尖斜向脊柱方向刺入2~2. 5cm后注入肠线,四肢穴位直刺1~2cm有酸胀重针感后注入肠线,肠线不得露出皮肤,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盖针孔,6h后可去除干棉球淋浴,不影响日常生活。疗程结束2周后开始第2疗程。 两组病例月经来潮时停止治疗,月经干净1天后按原定选穴次序继续治疗。两组分别于1疗程结束时、2疗程结束后3个月时统计疗效。3疗效观察3. 1疗效标准 根据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外科学会乳腺病专题组制定标准拟定。临床痊愈:肿块消失,乳痛消失,治疗后3个月不复发。显效:肿块最大直径缩小1 /2以上,乳痛消失。有效:肿块最大直径缩小不足1 /2,乳痛减轻;肿块缩小1 /2以上,乳痛不减。无效:肿块不缩小,或反而增大变硬;单纯乳痛缓解,而肿块不缩小。3. 2治疗结果(1)两组患者1疗程时疗效比较 从表1可见,埋线组总有效率为69. 8%,电针组总有效率为88.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 50,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