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平均年龄42.6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2年。全部符合中医内科眩晕诊断标准(《中医内科学》五版教材)。辨证分为:肝阳上亢型31例,气血亏虚型26例,痰浊中阻型14例,肾精不足型7例。西医诊断:脑动脉硬化2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8例,耳源性眩晕14例,神经官能症12例,贫血6例。排除脑出血、脑梗塞、颅内肿瘤等。 治疗方法:取太冲、风池、足三里、三阴交穴(所取穴位均为双侧,以下同,百会穴除外),选5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复方丹参注射液4ml,穴位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皮下组织,小幅度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无回血,即可将药液推入。每穴一次注射药液0.5ml。隔日注射1次, 7次为一疗程。肝阳上亢者加侠溪、太溪穴;痰湿中阻者加中脘、丰隆穴;气血亏虚者加百会、脾俞穴;肾精不足者加百会、肾俞穴。 本组78例,治愈(自觉症状及体征消除,有关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随访1年未见复发) 56例,占71.8%;好转(症状明显减轻,体征及有关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偶有复发) 17例,占21.87%;无效(症状、体征及有关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好转) 5例,占6.4%。治愈率71.8%,有效率93.6%。治疗时间最短6天,最长6个疗程。 典型病例:赵××,女, 39岁。自诉眩晕耳鸣、头痛且胀半年。曾服地巴唑、维生素B1、谷维素等药,效果欠佳。两日前因生气,头晕头痛加剧,兼见面部潮红,急躁易怒,眠差,口苦,咽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查体: T36.4℃, P86次/分, R17次/分, BP18/11.5kPa,精神烦躁,眼球呈水平震颤,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辅助检查:头颅、颈椎MRI未见明显异常。中医诊断:眩晕(肝阳上亢型)。西医诊断:耳源性眩晕。治疗:取合谷、风池、足三里、三阴交、侠溪、太溪穴。如前述方法治疗2次后,患者自述诸症明显好转。共治疗5次,患者症状、体征均恢复正常。
|